(一)咽下困難:無痛性咽下困難是本病最常見最早出現(xiàn)的癥狀,占80%~95%以上。起病多較緩慢,但亦可較急,初起可輕微,僅在餐后有飽脹感覺而已。咽下困難多呈間歇性發(fā)作,常因情緒波動、發(fā)怒、憂慮、驚駭或進食過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而誘發(fā)。病初咽下困難時有時無,時輕時重,后期則轉為持續(xù)性。少數(shù)患者咽下液體較固體食物更困難,有人以此征象與其他食管器質性狹窄所產生的咽下困難相鑒別。但大多數(shù)病人咽下固體比液體更困難,或咽下固體和液體食物同樣困難。
(二)疼痛:約占40%~90%,性質不一,可為悶痛、灼痛、針刺痛、割痛或錐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及中上腹;也可在胸背部、右側胸部、右胸骨緣以及左季肋部。疼痛發(fā)作有時酷似心絞痛,甚至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后可獲緩解。疼痛發(fā)生的機理可由于食管平滑肌強烈收縮,或食物滯留性食管炎所致。隨著咽下困難的逐漸加劇,梗阻以上食管的進一步擴張,疼痛反可逐漸減輕。
(三)食物反流:發(fā)生率可達90%,隨著咽下困難的加重,食管的進一步擴張,相當量的內容物可潴留在食管內至數(shù)小時或數(shù)日之久,而在體位改變時反流出來。從食管反流出來的內容物因未進入過胃腔,故無胃內嘔吐物的特點,但可混有大量粘液和唾液。在并發(fā)食管炎、食管潰瘍時,反流物可含有血液。
(四)體重減輕:體重減輕與咽下困難影響食物的攝取有關。對于咽下困難,患者雖多采取選食、慢食、進食時或食后多飽湯水將食物沖下,或食后伸直胸背部、用力深呼吸或摒氣等方法以協(xié)助咽下動作,使食物進入胃部,保證營養(yǎng)攝入。量病程長久者仍可有體重減輕,營養(yǎng)不良和維生素缺乏等表現(xiàn),而呈惡病質者罕見。
(五)出血和貧血:患者??捎胸氀加杏墒彻苎姿碌某鲅?。
(六)其他癥狀:由于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的增高,患者很少發(fā)生呃逆,乃為本病的重要特征。在后期病例,極度擴張的食管可壓迫胸腔內器官而產生干咳、氣急、紫紺和聲音嘶啞等。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稱 5 英文名稱 6 賁門失弛緩癥的別名 7 分類 8 ICD號 9 流行病學 10 病因 11 發(fā)病機制 11.1 神經原性病變 11.2 抑制性神經元受累 11.3 迷走神經功能異常 12 賁門失弛緩癥的臨床表現(xiàn) 12.1 咽下困難 12.2 疼痛 12.3 食物反流 12.4 體重減輕 12.5 出血和貧血 12.6 其他癥狀 13 賁門失弛緩癥的并發(fā)癥 13.1 呼吸道并發(fā)癥 13.2 食管本身的并發(fā)癥 13.2.1 癌腫 13.2.2 食管炎 13.2.3 其他并發(fā)癥 14 實驗室檢查 15 輔助檢查 15.1 X線檢查 15.2 鋇餐檢查 15.3 內鏡檢查 15.4 食管測壓 15.5 食管排空檢查 15.6 乙酰甲膽堿試驗 16 診斷 17 鑒別診斷 17.1 假性失弛緩癥 17.2 無蠕動性異常 17.3 迷走神經切斷后的吞咽困難 17.4 老年食管 17.5 Chagas病 17.6 食管、賁門癌 17.7 其他 18 賁門失弛緩癥的治療 18.1 一般治療 18.2 擴張療法 18.3 內鏡下肌切開術 18.4 手術治療 19 預后 20 賁門失弛緩癥的預防 21 相關藥品 22 相關檢查 附: 1 賁門失弛緩癥相關藥物 1 拼音 bēn mén shī chí huǎn zhèng
2 英文參考 magaesophagus
megaloesophagus
achalasia of cardia
3 概述 賁門失弛緩癥是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動,食管下括約?。╨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高壓和對吞咽動作的松弛反應障礙。由于LES松弛障礙,導致食管功能性梗阻,臨床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適或疼痛,可伴有體重減輕等表現(xiàn)。
本癥于1674年由ThomasWills首先報告,1822年由Mikulicz定名為賁門痙攣(cardiospa *** ),此后還稱為巨食管癥(megaesophagus)、特發(fā)性食管擴張(idiopathic esophageal dilatation)及食管失蠕動(aperistalsis of the oesoophagus)等,1937年lendrum認為本癥可能是LES松弛障礙所致,并將本病命名為achalasia。隨著研究技術的發(fā)展,已證明LES存在松弛障礙。
本病為一種少見?。ü烙嬅?0萬人人中僅約1人),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最常見于20~39歲的年齡組。兒童很少發(fā)病,男女發(fā)病大致相等,較多見于歐洲和北美。
4 疾病名稱 賁門失弛緩癥
5 英文名稱 achalasia of cardia
6 賁門失弛緩癥的別名 cardiospa *** us;賁門弛緩不能;賁門痙攣
7 分類 消化科 > 食管疾病 > 食管運動功能障礙性疾病
胸外科 > 食管疾病 > 食管損傷及食管炎癥性疾病 > 食管炎癥性疾病
8 ICD號 K22.0
9 流行病學 賁門失弛緩癥為一種少見病,其發(fā)生率國外報告每10萬人中僅約0.5~1人,占食管疾病的2%~20%。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最常見于20~40歲的年齡組;兒童很少發(fā)病,5%的患者在成年之前發(fā)病。男女發(fā)病率相似,約為1∶1.15,較多見于歐洲和北美。
在巴西,失弛緩癥發(fā)病率明顯增高,是由于克魯斯錐蟲感染導致食管內在性去除神經支配的結果。這種病人的食管病變常與其他部位的病變,如巨輸尿管或巨結腸同時存在。
10 病因 賁門失弛緩癥的病因尚不清楚。有認為病毒感染、毒素、營養(yǎng)缺乏及局部炎癥可能是本病的病因,但在迷走神經和壁內神經叢的電鏡檢查中未能發(fā)現(xiàn)病毒顆粒,不支持病毒感染學說。某些患兒有家族病史,提示發(fā)病與基因有關。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顧慮可使患兒癥狀加重,考慮是否由于精神 *** 引起皮質神經功能障礙,導致中樞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而發(fā)病。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HLA DQw抗原與本病密切相關及在病人的血清中發(fā)現(xiàn)一種拮抗胃腸道神經的自身抗體,提示本癥有自身免疫因素。
一般認為,本病屬神經原性疾病。病變可見食管壁內迷走神經及其背核和食管壁肌間神經叢中神經節(jié)細胞減少,甚至完全缺如,但LES內的減少比食管體要輕此致。動物實驗顯示,冰凍 *** 或切斷胸水平以上段迷走神經(雙側),可引起下端食管缺乏蠕動和LES松弛不良。而在切斷單側或下段胸水平以下迷走神經并不能影響LES的功能。由此可見,迷走神經的支配僅止于食管的上段,而食管下端的功能則由食管壁肌間神經叢支配,其神經遞質為嘌呤核苷酸和血管活性腸肽(VIP)。有人測得在本病患者LES內的VIP為8.5±3.6mol/g,明顯低于正常人(95.6±28.6mol/g)。VIP具有抑制靜息狀態(tài)下LES張力的作用。LES內VIP的明顯減少,因LES失去抑制作用而張力增高,乃引起失弛緩癥。
一些食管失弛緩癥的慢性動物模型是經雙側頸迷走神經切斷術或用毒素破壞迷走神經背核或食管壁肌間神經叢的神經節(jié)細胞而產生的。此外,南美洲錐蟲侵入食管肌層釋放出外毒素,破壞神經叢,可致LES緊張和食管擴大(Chageas?。?,胃癌侵犯LES的肌層神經叢也能引起與本病相似的癥狀。某些食管賁門失弛緩癥者的咽下困難常突然發(fā)生,且具有迷走神經和食管壁肌層神經叢的退行性變,故也有人認為本病可能由神經毒性病毒所致,但迄今未被證實。雖曾有文獻報道,在同一家庭中有多人同患本病,也偶見孿生子同患本病者,但本病的發(fā)生是否有遺傳背景,尚不能肯定。
正常吞咽動作開始,LES即反射性地松弛,其壓力下降,以利食物進入胃腔。當迷走神經功能障礙或食管壁肌內神經叢損害時,LES壓力可上升至6.67kPa(50mmHg)左右。在吞咽動作后,壓力不下降,LES亦不能松弛,以致食物不能順利地進入胃內;加上食管的推動性蠕動不能,不能推動食物前進。于是,大量食物和水份淤積在食管內,直至其重為超過LES壓力時,才得進入胃內。由于食物滯留,初期食管呈梭狀擴張,以后逐漸伸長和彎曲。食管擴張的程度,遠較食管癌或其他食管疾病所致者為著,其容量最大可達1L以上。此外,食管壁尚可有斷發(fā)性肥厚、炎癥、憩室、潰瘍或癌變,從而出現(xiàn)相應的臨床癥狀。由于食物滯留 *** 食管黏膜,繼而發(fā)生炎癥和多發(fā)性潰瘍。在滯留性食管炎的基礎上可以發(fā)生癌變,其發(fā)病率可高達2%~7%,多位于食管中段和中下段交界處。因食管擴張,癌變后梗阻癥狀出現(xiàn)較晚,發(fā)現(xiàn)時大都已難于切除。能切除者,預后亦不良,多數(shù)因轉移而死亡。
11 發(fā)病機制 賁門失弛緩癥的確切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其基本缺陷是神經肌肉異常。病理所見為食管體部及食管下括約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肉神經叢病變存在。Auerbach叢內單核細胞浸潤到整個神經節(jié)細胞為纖維組織所替代。迷走神經有Wallerian變性,背運動核內喪失神經細胞體。食管平滑肌在光鏡下正常,但在電鏡下表現(xiàn)為微絲叢表面膜脫落及細胞萎縮,但這些變化是原發(fā)或繼發(fā)還不清楚??傊浗M織學、超微結構及藥物學研究的結果表示失弛緩癥的食管已失神經支配。病變位于腦干、迷走神經纖維、Auerbach神經叢及肌內神經纖維,但不能澄清原發(fā)病灶在何處,可能是有彌漫性神經退行性變或向神經毒性物質影響了從腦到肌纖維的所有神經系統(tǒng)。
賁門失弛緩的病理生理機制如下:
綜上可知,由于迷走中樞及食管壁神經叢病變、抑制性神經遞質缺乏、食管去神經性萎縮和迷走神經功能障礙等因素導致LES靜息壓升高;吞咽時LES松弛不全或完全不能松弛;食管體部失蠕動和運動不協(xié)調,對食物無推動作用。使食物滯留于食管內,當食管內壓超過LES壓力時,由于重力作用,少量食物才能緩慢通過。長期的食管內容物殘留,導致食管擴張、延長和彎曲、食管炎癥、潰瘍或癌變。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有些患兒經治療解除LES梗阻后,食管又出現(xiàn)蠕動性收縮。故認為食管體部非蠕動性收縮并非原發(fā)性,而是與LES梗阻有關。
失弛緩癥累及整個胸內食管,并不僅局限于賁門部,開始時食管解剖學上正常,以后肥厚、擴張,并失去正常蠕動,賁門括約后肥厚、擴張,并失去正常蠕動,賁門括約肌不能松弛,異常主要限于內層環(huán)行肌,而外層縱行肌功能正常。據食管腔擴張的程度分輕、中、重3度。①輕度:食管腔無明顯擴張或擴張僅限于食管下段,一般管腔的直徑<4cm,無或僅有少量食物及液體潴留,食管可見推動性收縮。②中度:食管腔擴張明顯,管腔的直徑<6cm,有較多的食物及液體潴留,食管少見推動性收縮。③重度:食管腔極度擴張,腔的直徑>6cm,有大量的食物及液體潴留,食管見不到推動性收縮。
12 賁門失弛緩癥的臨床表現(xiàn)
13 賁門失弛緩癥的并發(fā)癥
13.2.1 (1)癌腫 據報道2%~7%的病人可合并食管癌,尤其病程在10年以上、食管擴張明顯、潴留嚴重者。主因食物潴留發(fā)生食管炎的慢性炎癥 *** 因素造成。食管肌層切開或擴張術后并不能預防癌腫的發(fā)生,有手術成功后多年仍可發(fā)生癌腫的報道。因此,應仔細觀察有無并發(fā)食管癌,遇有可疑情況,進行活體組織學檢查。黃國俊及張煒等分別報道失弛緩病合并食管癌患者性別發(fā)生率與食管癌相似,以男性為主,但癌并發(fā)失弛緩癥的發(fā)病年齡較食管癌病人為輕。有失弛緩癥者平均年齡為48~51歲,無失弛緩癥人年齡62~67歲。腫瘤多見發(fā)生于食管中段,其次為食管下段及上段。
診斷常延誤,因病人的消化道癥狀常被誤認為失弛緩癥,待癌腫生長至較大體積發(fā)生堵塞擴大的食管才注意。癥狀是體重下降,吞咽困難從間歇變?yōu)檫M行性,反流嘔吐出現(xiàn)血染性物或貧血時才被發(fā)現(xiàn)。疑并發(fā)有食管癌病例除鋇餐X線檢查外,做內鏡活檢及細胞學刷檢。
13.2.2 (2)食管炎 由于失弛緩癥的食管內食物潴留,內鏡檢查可見到有食管炎及其造成的黏膜潰瘍,潰瘍可發(fā)生出血,少數(shù)發(fā)生自發(fā)性穿孔,食管氣管瘺。身體衰弱或已接受抗生素治療或粒細胞減少者可合并念珠菌感染。內鏡中見在炎性黏膜上有白斑。標本涂片及活檢可以確診。治療應首先行擴張解除食管潴留,病情不能耐受強力擴張者可用吸引引流以保持食管排空,同時應用抗生素。
13.2.3 (3)其他并發(fā)癥 由于失弛緩癥的食管擴張,使管腔內張力增加,發(fā)生膈上膨出型憩室的并發(fā)癥,可隨失弛緩治療的同時處理。少數(shù)病人發(fā)生類似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關節(jié)并發(fā)癥,治療失弛緩癥后癥狀可緩解。
14 實驗室檢查 常規(guī)檢查外周血可發(fā)現(xiàn)貧血,有吸入性肺炎時可有感染血象,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15 輔助檢查
16 診斷 凡有咽下困難和返食癥狀,且無吞服腐蝕劑或其它損傷史的病人均應考慮到失弛緩癥的可能。體格檢查對診斷幫助不大,唯一值得提出的是吞咽時間,即液體經口進入胃內所需時間的測定。檢查時病人取直立位,檢查者將聽診器放在病人上腹部劍突下,并囑病人喝水,流水聲的出現(xiàn)標志著水進入胃內。正常的吞咽時間是8~10s。失弛緩癥者大大延長或完全聽不見聲音。實驗室檢查無助于診斷。確診需依靠X線、內鏡和測壓等檢查。
17 鑒別診斷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預產期計算器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壓評價 體溫水平評價 糖尿病飲食建議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基礎代謝率計算 補鈉計算器 補鐵計算器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馬上計算!
18 賁門失弛緩癥的治療 主要針對減弱LES的壓力,借助重力及殘留的收縮得以將食物送入胃內。
對治療后的病人,Holloway推薦用含放射性核素的固體餐作食管排空試驗,估價失弛緩癥治療效果,進行定期追蹤。并認為此法是一項簡單、生理性、非創(chuàng)傷性的功能試驗。
19 預后 隨訪中發(fā)現(xiàn)雖然賁門阻塞解除,進食改善,食管排空良好,無滯留現(xiàn)象,但已經擴大的食管不能恢復至原來的口徑,蠕動波仍然保持緩慢的推進和收縮,并依然扭曲膨大。
20 賁門失弛緩癥的預防 本癥病因尚未明確,因此目前尚無可靠預防措施。
21 相關藥品 腎上腺素、氧、硝酸甘油、甘油
22 相關檢查 膽囊收縮素、白細胞計數(shù)
賁門失弛緩癥相關藥物 鹽酸黃酮哌酯膠囊 悸及皮疹等?!窘伞浚?)胃腸道梗阻或出血、賁門失弛緩癥、尿道阻塞失代償者禁用。(2)有神經精神癥狀...
鹽酸黃酮哌酯片
賁門癌另一始發(fā)癥狀是上消化道出血,表現(xiàn)為嘔血或是柏油便.根據出血的嚴重程度或伴隨虛脫休克,或表現(xiàn)重度貧血.此種情況的發(fā)生率約占病人的5%.由于缺乏梗噎癥狀,此種病人易被誤診為消化性潰瘍出血,由腹部外科醫(yī)師手術,術中方始確診.也正是因為多數(shù)系急診手術,各方面準備不夠充分,這類病人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死亡率都較高,療效不良. 【賁門癌的早期癥狀】 1,胸骨后脹悶或輕微疼痛.這種癥狀并非持續(xù)發(fā)生,而是間歇性或在勞累后及快速進食時加重. 2,吞咽食物時的異物感.咽食過程中食物(特別是干硬食物)經過病變區(qū)(病變很?。┛赡墚a生一種異物感,而且常固定在一個部位,有的病人描述像有永遠咽不完的東西的感覺.因癥狀輕微并呈問歇性發(fā)生,也易為病人所疏忽. 3,吞食停滯或頓挫感,即病人吞咽食物時似有在某個部位一時停滯頓挫的感覺,這情況也非持續(xù)性,只有在病變發(fā)展后才逐漸明顯起來. 4,胸部脹悶或緊縮感,且常伴有咽喉部干燥感.病人主訴胸前部始終有一種悶氣現(xiàn)象,似有一物體堵塞,使胸內呈緊縮的感覺,在吞咽食物時尤為明顯,但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5心窩部,劍突下或上腹部飽脹和輕痛,以進干食時較為明顯,但也并非每次都會發(fā)生而呈間歇性.這種情況往往是賁門癌的早期癥狀. 以上賁門癌早期癥狀一般都要持續(xù)3個月以上.到了經常,持續(xù)性發(fā)生時就已經是賁門癌中晚期癥狀了,這時的治療難度就已經加大許多了. 【賁門癌的中期癥狀】 賁門癌的中期癥狀介于早期癥狀和晚期癥狀之間,呈進行性發(fā)展. 中期賁門癌的常見癥狀,有中度惡病質,貧血,水腫,全身衰蝎,肝,肺,腦等重要器官轉移及腹腔,盆腔轉移,引起盆血,腹水蔌血性腹水,肝功能衰竭,昏迷,消化道梗阻等. 【惡化時期的癥狀】 中晚期病人可見貧血,低血漿蛋白,消瘦甚至脫水. 如果腹部出現(xiàn)包塊,肝大,腹水征,盆腔腫物(肛門指診),都系不適于手術的象征.晚期病例除了吞咽困難,還可出現(xiàn)上腹和腰背的持續(xù)隱痛,表明癌瘤已累及胰腺等腹膜后組織,是為手術的禁忌證.除了食道癌的癥狀之外,還有胃癌的全部癥狀如下: 1,咽下障礙(喝水時也會). 2,上腹部有沉重感. 3,胃部會痛. 4 惡心,嘔吐 人逐漸消瘦賁門癌的確有可能出現(xiàn)您所描述的情況,但是所有的癌癥都不可能僅僅根據癥狀來確診,確診是要通過胃鏡取組織活檢才可以診斷;賁門痙攣(賁門失弛緩癥),食管下段慢性炎癥導致的狹窄,以及賁門部消化潰瘍等的表現(xiàn)也很像賁門癌,賁門痙攣臨床特點是年輕,病史長,吞咽困難病史長,但仍能保持中等的健康狀況.X線食管造影可見對稱光滑的賁門上方漏斗形狹窄及其近側段食管高度擴張. 賁門癌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 1,胸骨后脹悶或輕微疼痛.這種癥狀并非持續(xù)發(fā)生,而是間歇性或在勞累后及快速進食時加重. 2,吞咽食物時的異物感.咽食過程中食物(特別是干硬食物)經過病變區(qū)(病變很小)可能產生一種異物感,而且常固定在一個部位,有的病人描述像有永遠咽不完的東西的感覺.因癥狀輕微并呈問歇性發(fā)生,也易為病人所疏忽. 3,吞食停滯或頓挫感,即病人吞咽食物時似有在某個部位一時停滯頓挫的感覺,這情況也非持續(xù)性,只有在病變發(fā)展后才逐漸明顯起來. 4,胸部脹悶或緊縮感,且常伴有咽喉部干燥感.病人主訴胸前部始終有一種悶氣現(xiàn)象,似有一物體堵塞,使胸內呈緊縮的感覺,在吞咽食物時尤為明顯,但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5心窩部,劍突下或上腹部飽脹和輕痛,以進干食時較為明顯,但也并非每次都會發(fā)生而呈間歇性.這種情況往往是賁門癌的早期癥狀. 賁門癌的中期癥狀介于早期癥狀和晚期癥狀之間,呈進行性發(fā)展. 中期賁門癌的常見癥狀,有中度惡病質,貧血,水腫,全身衰蝎,肝,肺,腦等重要器官轉移及腹腔,盆腔轉移,引起盆血,腹水蔌血性腹水,肝功能衰竭,昏迷,消化道梗阻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96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賁門失弛緩癥的診斷
下一篇: 賁門失弛緩癥的發(fā)病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