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為間接暴力引起,跌倒時,手部著地,暴力向上傳導,發(fā)生橈骨下端骨折,根據受傷的機制不同,可發(fā)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關節(jié)面骨折伴腕關節(jié)脫位。
一、伸直型骨折 治療 以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為主,很少需要手術治療。
(一)手法復位外固定
1、麻醉 局部麻醉。
2、體位 仰臥。
3、牽引 肩外展90度,助手一手握住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手指,沿前臂縱軸,向遠端牽引,另一助手握住肘上房作反牽引。
4、復位 充分前因后,術者雙手握住腕部,拇指壓住骨折遠端向遠側推擠,2—5指頂住骨折近噸加大屈腕角度,糾正成角,然后向尺側擠壓,緩慢放松牽引,在屈腕尺偏位檢查骨折對位對線情況及穩(wěn)定情況。
5、用超腕關節(jié)小夾板固定或石膏夾板固定2周,水腫消退后,在腕關節(jié)中立位繼續(xù)用小夾板或改用前臂管型石膏固定。
(二)切開復位內固定
1、手術指征
(1)嚴重粉碎骨折移位明顯,橈骨下端關節(jié)面破壞。
(2)手法復位失敗或復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維持復位。
2、方法 經腕背若側切口暴露骨折端,在直直下復位,松質地骨螺釘或鋼針固定,若骨折期碎裂,塌陷,有骨缺損,經牽引復位后,分別于橈骨及第2掌骨穿針,用外固定支架維持復位,取可骼骨植制,充填缺損,用螺釘或鋼針固定,6—8周后可取消外固定支架。
(三)術后處理 無論手法復位或切開復位,術后均應早期進行手指屈伸活動,4—6周后可去除外固定,逐漸開始腕關節(jié)活動,骨折愈合后,橈骨下端因骨痂生長,或由于骨折對位不良,使橈骨背側面變得不平滑,拇長伸肌腱在不平滑的骨面反復摩擦,導致慢性損傷,可發(fā)生自發(fā)性肌腱斷裂,可作肌腱轉移術修復。若骨折短縮畸形未能糾正,使尺骨長度相對增加,尺、橈下端關節(jié)面不平衡,常是后期腕關節(jié)疼痛及旋轉障礙的原因,可作尺骨短縮術。
二、屈曲型骨折 治療 主要采用手法復位,夾板或石膏固定,復位手法與伸直型骨折相反,基本原則相同。復位后若極不穩(wěn)定,外固定不能維持復位者,行切開復位,鋼板或鋼針內固定。
三、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骨折伴腕關節(jié)脫位 這是橈骨遠端骨折的一種特殊類型。無論是掌側或背側橈骨遠端的關節(jié)面骨折,均首先采用手法復位,夾板或石膏固定分子治療,復位后很不穩(wěn)定者可切開復位,鋼針內固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615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什么是踝部骨折?
下一篇: 橈骨下端骨折的診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