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體內(nèi)是否有濕氣?
健康管理師
2023-12-09 12:51:50
如何判斷體內(nèi)是否有濕氣?
夏天多雨潮濕,濕氣重
,但又很熱,一不小心就容易因此陽氣不足而對身體造成傷害
。那么
,如何判斷體內(nèi)是否有濕氣
?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避免濕氣纏身?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判斷體內(nèi)是否有濕氣以及怎樣祛除體內(nèi)的濕氣的方法
,一起來看看吧
。
如何判斷體內(nèi)是否有濕氣?
1、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上起來總覺得整個人渾身不舒服
,很累不想動彈,沒有精神
,那么多數(shù)是你體內(nèi)有濕了
。
2、洗漱時看舌苔
舌苔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體內(nèi)是否有濕熱
,如果舌苔粗糙或者很厚,看起來發(fā)黃
,就說明體內(nèi)已經(jīng)有一定的程度的熱了
。
3、如廁時看大便
早上排泄后
,可以觀察下大便的顏色和形狀
,體內(nèi)如果有濕氣,大便的顏色會呈現(xiàn)青色
,溏軟不成形
,總有排不凈的感覺。
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避免濕氣纏身?
1、飲食宜清淡
人體腸胃健康和營養(yǎng)吸收、水分代謝息息相關(guān)
,最好的祛濕方法就是均衡飲食
。少食用酒、牛奶
、五花肉等油膩不好消化的食物
,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fā)炎
,不宜經(jīng)常食用涼性
、生冷食物,如生菜
、黃瓜
、西瓜、冰淇淋
、苦瓜等容易造成腸胃消化功能減低
。
2、妙用蔥、姜
、蒜
蔥
、姜、蒜不僅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調(diào)味料
,還可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zhì)
,逼散體內(nèi)的濕氣的作用。
3、避免環(huán)境濕氣
人體產(chǎn)生濕氣的原因
,除了和飲食、生活習慣有關(guān)外
,還有一大部分是由于生活環(huán)境引起的
。如果常年生活在潮濕陰冷的環(huán)境中,就很容易造成體內(nèi)濕氣過重
。
4 、越懶越運動
體內(nèi)濕氣重有一大部分人都是飲食油膩、不愛運動的人體內(nèi)濕氣重的人
。生命在于運動
,平時體內(nèi)淤積了濕氣,還不愛鍛煉
,長期下來體內(nèi)淤積的濕氣必然會對五臟造成傷害
,導致一系列的疾病。合理的運動可以鍛煉身體
,緩解工作壓力
,增強水分代謝。
5、規(guī)律作息
濕氣太重的人
,早上起床容易出現(xiàn)頭暈眼花、手腳酸軟無力的癥狀
,排泄時會出現(xiàn)排便不暢等情況
,脾虛舌苔較厚,吃飯或者說話時容易咬到舌頭
,想要有效緩解以上問題
,最好的方法就是調(diào)整好飲食習慣、規(guī)律作息
。每天保證至少7小時的充足睡眠
,給身體一個自我修復(fù)的過程。
如何判斷體內(nèi)是否有濕氣
為什么現(xiàn)代人的病那么復(fù)雜
,那么難治
?因為他們的體內(nèi)有濕
,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nèi)的濕氣里應(yīng)外合,糾纏不清
。為什么以前僅僅盛行于我國西南的川菜風行全國
?因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濕邪比較重的西南一帶人需要用它來化解體內(nèi)的濕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
,全國很多人的體內(nèi)都有濕氣了,都需要辛辣來化解
,于是大家本能地愛上了川菜
。
在致病的風、寒
、暑
、濕、燥
、火這六淫邪氣中
,人體最怕濕邪
,寒
、熱都好辦,寒則溫之
,熱則寒之
;有風咱就驅(qū)風,有燥咱就潤燥
,有暑咱就清暑
。然而,有濕呢
?那就有點難辦了
,用燥濕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
,濕邪還是除不去
,所以中醫(yī)里除了燥濕,還有利濕
、化濕
、滲濕等對付濕邪的方法。方法越多
,就意味著這個敵人特別狡猾
,更難對付。
濕是無孔不入的
。濕邪傷人時從來不孤軍奮戰(zhàn)
,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
,如果氣候干燥
,不管怎么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
,但如果濕氣重
,人就很難受了。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
,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
,又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
,明顯不如烈日當空
、氣候干燥的時候來得痛快。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
,驅(qū)風很容易
,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
最便捷的方式
,還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
,長期便溏,必然體內(nèi)有濕
。如果大便成形
,但大便完了之后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
,這也是體內(nèi)有濕的一種表現(xiàn)
,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如果不便于觀察馬桶
,也可以觀察手紙
。大便正常的話,一張手紙就擦干凈了
。但體內(nèi)有濕的人
,一張手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
。
如果有便秘
,并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nèi)的濕氣已經(jīng)很重很重了
,濕氣的黏膩性讓大便停留在腸內(nèi)
,久而久之,糞毒入血
,百病蜂起
。
如果你每天早上7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
,覺得頭上有種東西纏著,讓人打不起精神
,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裹著
,讓人懶得動彈,那么
,不用看舌頭
,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斷自己體內(nèi)濕氣很重
。中醫(yī)里講濕重如裹
,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干的襯衫似的那么別扭
。
怎樣知道體內(nèi)有濕氣?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
,一濕難去
。濕性黏濁,如油入面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睗衽c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
,與風在一起叫風濕
,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濕邪不去
,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
,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
、高血壓
、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
,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
、痰濕有關(guān)。
?1800多年前
,東漢偉大的醫(y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
,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本褪钦f發(fā)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
,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nèi)寒氣很重
,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nèi)
。(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nèi)甜囀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疾病以寒邪為主
,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
,單純的傷寒已經(jīng)很少見了
,反而是外寒跟內(nèi)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
。真正的寒癥并不多見
,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
,遏傷陽氣
,阻礙氣機。換句話說
,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
?
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
,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
?現(xiàn)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diào)的環(huán)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
。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diào)導致汗液揮發(fā)不出來淤積體內(nèi)
;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
,陽氣外越
,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
,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huán)境的狀態(tài)下最容易生病
,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
,極容易導致體內(nèi)濕邪堆積
,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
?
酷暑時節(jié)
,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
,愛吃涼菜
。一杯冰鎮(zhèn)啤酒下肚,從里到外
、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
。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
,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nèi)
,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
,此時濕氣當令
,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yīng)。濕在中醫(yī)里又叫“陰邪”
,而脾為至陰之臟
,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
。如果長夏濕氣過盛
,就容易損傷脾臟。同時
,脾主運化水液
,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
,濕邪侵犯人體后最易傷害脾陽
,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
還有的人喜歡吃豬肉
,豬肉性味咸寒助痰
,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如果感覺體內(nèi)濕重
,最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
,也容易造成體濕
。體濕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后
,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
,久之脾健,濕自化
。
??自我診斷體內(nèi)是否有濕的方法?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
,頭發(fā)昏
,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
,渾身不清爽
,人也懶得動……那么可以肯定你體內(nèi)有濕了。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
,可以觀察一下大便
。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凈
。不方便觀察馬桶的
,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
,如果三五張紙反復(fù)擦也擦不凈
,(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么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nèi)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nèi)是否有濕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
,但現(xiàn)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nèi)有濕的情況下
,大便的顏色發(fā)青
,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志
,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凈的感覺
。時間長了,宿便產(chǎn)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nèi)
,則百病叢生
。
?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后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
,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
。“舌為心之苗
,又為脾之外候”
,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
,舌面有一層舌苔
,薄白而清靜,干濕適中
,不滑不燥
。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jīng)出現(xiàn)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
,看起來滑而濕潤
,則說明體內(nèi)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
、發(fā)黃發(fā)膩
,則說明體內(nèi)有濕熱;如果舌質(zhì)赤紅無苔
,則說明體內(nèi)已經(jīng)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點,還有兩個判別方法:?
第一
,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
,惡不惡心。
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
、惡心
,嗓子里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干不凈的感覺
,即使有吐痰
,也只是一點。
第二
,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fā)酸
、發(fā)沉。
這些也是濕的典型特征
,順便說一個祛濕的妙法
,就是點揉承山穴。
怎么判斷體內(nèi)是否有濕氣?如何祛除全身濕氣?
人體容易聚集濕氣
,尤其是夏天,人體內(nèi)的濕氣因外界空氣中的水氣太重而排不出來體內(nèi)的濕氣
,最終會影響身體健康
。女性體內(nèi)濕氣過多會讓女性的皮膚變差;男性體內(nèi)有濕氣
,會使男性沒有精氣神
,那么怎么判斷體內(nèi)是否有濕氣?如何祛除全身濕氣
?
1、怎么判斷體內(nèi)濕氣1、看舌苔
。伸出舌頭看看
,若舌苔白厚帶膩,提示體內(nèi)有濕
。若舌苔從白厚帶膩轉(zhuǎn)為黃厚帶膩
,則提示體內(nèi)有濕熱。
2
、看精神
。每天早上起床后還是覺得困頓頭重,肢體困重乏力
,覺得身上有種被包裹著的感覺
,讓人懶得動,這就是中醫(yī)所說的“濕重如裹”
。
3
、看胃口。濕重時常會出現(xiàn)口淡
、口甜
、食欲下降、腹脹
,甚至腹瀉
。
4、看大便
。大便不成形
,提示體內(nèi)有濕。即便大便成形
,但大便之后總會有一些黏在馬桶上
,很難沖下去,或是剛大便完又想大便
,總覺得排不干凈
,這也是體內(nèi)有濕的表現(xiàn)。
2、藥膳祛濕方法1
、淮山芡實薏米湯
材料:淮山20克、芡實15克
、炒薏米30克
、北芪15克、豬排骨150克
。
制法:先用水浸泡淮山
,去掉硫黃之味
。薏米用鍋炒至微黃,排骨洗凈斬件
,芡實
、北芪用清水洗凈。將全部材料放進湯煲內(nèi)
,煲一個半小時
,調(diào)味即可。
功效:健脾醒胃
、祛濕抗疲勞
,尤適宜脾虛濕重、精神不振
、大便爛溏者
。便秘者不適宜。
2
、薏米赤小豆湯
材料:薏米30-50克
、赤小豆30-50克。
制法:薏米
、赤小豆用清水洗凈
,放進湯煲內(nèi),煲一個小時
,調(diào)味即可
。
功效:健脾、利濕
,尤適宜濕久化熱
、口苦、尿黃
、舌苔黃膩者
。
3、小米薏米芪蓮粥
材料:小米30克
、薏米30克
、大棗10克、蓮子10克
、黃芪15克
。
制法:將全部材料洗凈,放進煲內(nèi)
,煲一個小時
,調(diào)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
、除濕
、益氣
。以上所列食材為中年人用量,老年人應(yīng)適當減量
。
4
、藿香荷花茶
材料:厚樸花10克
、荷葉20克
、藿香10克。
做法:將上述材料放入砂鍋
,加水煮20分鐘
,隔渣取汁,作日常茶飲
。
功效:能醒脾胃
、芳化濕濁,適用于上焦困濕者
,常見有口淡
、胸悶、頭重濕困
、舌苔白膩等癥狀
。
5、蓮子扁豆祛濕方
材料:蓮子(帶心)10克
、扁豆10克
、豬瘦肉150-200克、陳皮1.5克
。
制法:所有材料一起煮湯
,煮一小時左右,加少許鹽
,即可飲用
。
功效:健脾祛濕、清心火
,適用于出現(xiàn)食欲不振
、煩躁易怒、大便不暢
、舌苔白厚的兒童飲用
。
6、花椒蛇床子
材料:花椒30克
、蛇床子30克
。
制法:將藥材洗凈,放4碗水
,煮35分鐘
,兌水1000ml
,泡腳,每晚泡20-30分鐘
。
功效:祛下焦寒濕
、補腎祛風,適宜手足發(fā)冷者
,尤其適宜女性
。
3、泡腳按摩祛濕方法1.豐隆穴
足陽明胃經(jīng)絡(luò)穴
,位于小腿前外側(cè)
、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間關(guān)節(jié)點按該穴3分鐘
,然后順時針揉按穴位約5分鐘。
功效:通調(diào)脾胃氣機
、祛濕化痰
。
2.足三里
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乃保健要穴
,位于外膝眼下3寸
,距脛骨前緣1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穴位5-8分鐘
,局部有酸脹感效果佳
。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調(diào)理脾胃、疏風化濕功能
,還能補中益氣
、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
。
3.中脘穴
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于穴位
,順時針揉按2-5分鐘,亦可用四指指腹或掌心置于中脘穴
,順時針按摩2-5分鐘
。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
,適用于濕滯
、胃脘飽脹、噯氣者
。
4.曲池穴
手陽明大腸經(jīng)合穴
,完全屈肘時
,位于肘橫紋外側(cè)端處。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點揉此穴2-5分鐘
,亦可用四指并攏
,拍打此穴,以局部皮膚微紅為度
。
功效:可泄大腸濕熱
,用于肛門灼熱、大便黃爛
、排不盡者
,亦可治療濕疹等皮膚病癥。
4、按摩艾灸祛濕方法
艾灸法具有溫通經(jīng)絡(luò)、祛寒除濕等功效
,通過選取豐隆穴
、足三里、中脘穴
、曲池穴等穴位施灸
,能治療濕氣帶來的不良癥狀。
灸法:
1.選擇祛濕穴位(豐隆穴
、足三里
、中脘穴、曲池穴)兩三個施灸
。
2.點燃艾條
,在穴位上方3厘米左右施灸,每個穴位灸5-10分鐘
,局部皮膚發(fā)紅即可
。
注意:有濕熱癥狀的人(身體感覺發(fā)熱、口干
、口苦
、舌苔黃等)不宜施灸。
5、去濕氣吃什么好
1
、蒜是很好的祛濕食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远喑运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夏天做菜的時候可以多加蒜蓉調(diào)味,做瘦肉粥或是肉骨粥等葷粥品的時候可以加點蒜瓣,燉湯則可以加點大蒜
。
2
、姜也是祛濕良品
,平常做菜肴可以適當加些姜蓉姜片調(diào)味,也可以做子姜為主食材的菜肴(姜爆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