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訊 BioArt按:李海濤教授自2010年入職清華醫(yī)學院以來
,主要運用生物物理學、生化以及細胞生物學手段研究表觀遺傳調控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識別與催化的機理。2014年該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石曉冰實驗室合作,在《Nature》上報到了ZMYND11是組蛋白變異體H3.3特異性的H3K36me3的閱讀器(注:稍晚些時候復旦大學施揚和藍斐教授課題組在《Mol Cell》也報道了類似研究結果),也是在這一年李海濤與石曉冰合作又在《Cell》發(fā)文報道了新的一類組蛋白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2016年李海濤教授課題組發(fā)表多篇有關組蛋白巴豆酰化的識別文章,將巴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R別分分子機理研究推向了一個高度
。李海濤早年曾在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Dinshaw J. Patel教授進行博后研究,期間也多次和表觀遺傳學領域的重量級學者David Allis教授合作,而且這種良好的學術合作關系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10月24日
,清華大學高精尖中心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子刊《Nat Chem Biol》《自然化學生物學》在線發(fā)表題為“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Histone Crotonylation by Double PHD Fingers of MOZand DPF2” (MOZ和DPF2的雙PHD鋅指結構域選擇性識別組蛋白巴豆酰化)的研究論文,發(fā)現(xiàn)雙PHD鋅指(DPF)結構域具有特異識別組蛋白巴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組蛋白修飾是表觀遺傳調控基本機制之一
,被認為構成一類“組蛋白密碼”,調控著遺傳信息在染色質層面的解讀,在基因表達和細胞命運決定等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眾多新型組蛋白修飾被不斷發(fā)現(xiàn),其中一大類是組蛋白賴氨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本研究對MOZ和DPF2兩類表觀調控因子的DPF結構域開展了系統(tǒng)的定量結合和復合物晶體結構解析,發(fā)現(xiàn)DPF結構域是一類組蛋白巴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米R別閱讀器
DPF結構域作為一類新折疊類型的組蛋白巴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喿x器,擁有 “底部封堵”型閱讀器口袋
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李海濤教授為本論文唯一通訊作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2877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上一篇:
、睡眠以及壓力水平?" rel="prev">
腸道菌群如何影響機體的情緒、睡眠以及···
下一篇:
,就能遠離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