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酒活血化瘀的中藥是哪些
按照中醫(yī)傳統(tǒng)的習慣,煎煮中藥一般選用砂鍋,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一些金屬如鐵、銅、錫之類的器皿,煎煮藥物時容易發(fā)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器皿本身和藥物及酒發(fā)生化學反應,影響藥性的正常發(fā)揮。所以配制藥酒要用一些非金屬的容器,諸如砂鍋、瓦壇、瓷甕、玻璃器皿等。當然,一些藥酒的制作有其特殊要求,那就另當別論了。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將強身健體的中藥與酒"溶"于一體的藥酒,不僅配制方便、藥性穩(wěn)定、安全有效,而且因為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劑,中藥的各種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fā)揮其效力,提高療效,從古傳至今的著名藥酒有妙沁藥酒,現(xiàn)在新興的藥酒有龜壽酒、勁酒等。
藥酒方
【組成】生地10兩,海桐皮2兩,米仁2兩,川芎1兩,骨皮1兩,五加皮1兩,羌活1兩,牛膝1兩,甘草5錢。
【主治】風濕腰痛,血熱。
【用法】浸酒服。
風濕經(jīng)典藥酒方
配方:鮮胡蜂50g,御酒堂白酒500ml。
泡制工藝
1、準備鮮胡蜂50g。2、將鮮胡蜂和白酒一起放入酒器(以磁州窯邢窯產(chǎn)磁壇為佳)。3、密封浸泡。4、放置陰涼處存放。5、15天后,過濾酒液,即成。
用法:口服,一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5~25ml。此方特別適用于急性風濕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
二、中藥哪時候喝最好
現(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原則上,服藥應該避開進食的時間,從飯前半小時到飯后1個小時都不要服中藥,以防食物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
有三類藥物通常嚴格要求空腹服用:首先,治療胃潰瘍、胃黏膜糜爛時,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藥,來抑制胃酸的分泌,并在胃內(nèi)壁產(chǎn)生一層保護膜,這類藥物應盡可能選在飯前空腹服用。其次,一些瀉下的藥物,如治療便秘的大黃等,也應該空腹服用。最后,滋補類藥物也多建議空腹時服用。但需要強調(diào)的是,由于個人體質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不一樣。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王阿姨,在空腹服藥后出現(xiàn)了胃疼等副作用,就應該考慮改為飯后服藥。具體服藥的時間選擇,還應考慮到藥物的性質和作用特點。安神藥應該選擇在睡前約1小時服用;驅蟲藥也應該在睡前服用,利用晚上時間充分殺蟲,次日可將蟲體排出體外。治療瘧疾的藥,應在有規(guī)律的發(fā)作前2小時服,這樣有利于殺死瘧原蟲,控制瘧疾的癥狀發(fā)作。
三、吃中藥的禁忌事項
在吃中藥的時候,為了不影響藥物的發(fā)揮,有一些飲食禁忌,是你需要了解的。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生蘿卜(服理氣化痰藥除外),因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卜會削弱人參等的補益作用,降低藥效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難以消化。生冷類食物還易刺激胃腸道,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故在治療“寒癥”服中藥如溫經(jīng)通絡、祛寒逐濕藥,或健脾暖胃藥,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尤其在服用 “阿膠”、“銀耳”時,忌與茶水同服,同時服用會使茶葉中的鞣酸、生物堿等產(chǎn)生沉淀,影響人體吸收。如平時有喝茶習慣,可以少喝一些綠茶,而且最好在服藥 2~3小時后再喝。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如服用清熱敗毒、養(yǎng)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或癰瘍瘡毒等熱性病治療期間,須忌食辛辣。如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熱性之品,如若食之,則會抵消中藥效果,有的還會促發(fā)炎癥,傷陰動血(出血)油膩食物性多粘膩,助濕生痰,滑腸滯氣,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服用中藥期間, 如進食葷膩食物,勢必影響中藥的吸收,故對痰濕較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須忌食動物油脂等油膩之 物。
一般中藥均有芳香氣味,特別是芳香化濕、芳香理氣藥,含有大量的揮發(fā)油,賴以發(fā)揮治療作用,這類芳香物質與腥膻氣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藥時不避腥 膻,往往影響藥效。如魚、蝦、海鮮腥氣,牛羊膻味。對那些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瘡癤、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 中藥期間必須忌食腥膻之物,還應少吃雞、羊、豬頭肉、蟹、鵝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發(fā)物。因為這類食物中含有異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別敏感容易產(chǎn)生過敏,從而加 重病情。
四、?滋陰降火的中藥
現(xiàn)在城市發(fā)展速度日益加快,社會也在不斷的進步,因此生活在城市下的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隨著加快了,一有什么毛病就是求快速康復,然而西藥就是人們比較常服用的藥物,而中藥重在調(diào)理,循序漸進的。對于滋陰降火的中藥一般是調(diào)理自己身體,適應自己的體質服用。
中藥就是中醫(yī)用藥,西藥服用下去無味,中藥即是我們平日里所說的“良藥苦口”。主要是以中成藥跟藥材為主,所以是不用擔心有任何添加劑。下面來看下滋陰降火的中藥配方吧。
滋陰降火湯
處方
熟地12克,玄參12克,黃柏10克,射干10克,丹皮10克,青果10克,牛膝6克,山慈10克,地骨皮1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只剩日服2次。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滋陰降火湯
處方
白芍3.9克 當歸3.6克 熟地 麥冬 m 白術各3克 酒生地2.4克 陳皮2.1克 鹽知母 鹽黃柏各1.5克 生姜3片 大棗2枚
用法用量,水煎服。
《醫(yī)學入門》卷八:滋陰降火湯
處方
當歸 生地 白芍 白術各3克 麥門冬 天門冬 甘草各1.5克 知母 黃柏 遠志 陳皮 川芎各1.8克
用法用量,上藥加生姜,水煎,溫服。
如有痰,加瓜蔞仁、貝母;咳嗽,加五味子、阿膠;夢遺,則加芡實、石蓮肉;有熱,加秦艽、地骨皮;唾吐咯血,加茜根、藕汁、玄參;氣虛血少,加人參、黃耆;久病者,應去川芎。
一般中藥在飯后半小時--一小時吃最好。一副藥,煲兩次來喝好。一、中藥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二、中藥煎煮宜選用那些器皿?
煎藥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不銹鋼亦可,但忌用鋁、鐵器、銅器,防止這些金屬物品與藥物產(chǎn)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chǎn)生危害。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藥并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xiàn)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
三、中藥的煎煮程序如何?
①浸泡 把藥物倒入藥鍋內(nèi)攤平,然后加冷水至高出藥平面寸許,浸泡0.5-1小時。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時間不宜過久,特別在夏季,以免引起藥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
如果方中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使水高出藥平面約1-2厘米。
②加熱火候 一般在藥物煮沸前用武火(急火),煮沸后宜改為文火(慢火)。但一些治療外感疾病的中藥也可在煮沸后不改文火,繼續(xù)用武火煎煮5分鐘左右即可。
③煎煮時間 應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藥情況而定。一般來講,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藥頭煎煮10~15分鐘,二煎煮10分鐘。滋補頭煎煮30~40分鐘,二煎煮25~30分鐘,有先煎藥需先煎10~30分鐘,后下藥應在最后5~10分鐘入鍋。
④二煎(復煎) 頭煎結束后,將藥汁濾出,重新加入冷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厘米,繼續(xù)武火煎煮至沸騰后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鐘即可。
四、關于藥物的先煎、后下、包煎、沖服、烊化等的說明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fā)揮療效。
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鐘。
②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 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fā)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壞。
①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細辛等等均應后下,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藥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后下。
(3)包煎
①花粉類藥物,如粉花粉、蒲黃;細小種籽類藥物,如葶藶子;藥物細粉,如青黛等等均應包煎。
②對含淀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物如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對附絨毛藥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沖入
對于一些膠類或糖類,粘性大,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后,沖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會導致藥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
(5)煎湯代水
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藥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藥汁去滓后再煎他藥。
(6)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
(7)另煎后兌入
一些貴重的藥物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
(8)生汁兌入
如鮮生地汁、生藕節(jié)、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9)合藥沖服
某些貴重的藥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藥物,如人參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將藥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后服。
五、一副中藥應該煎煮幾次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jié)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黑螞蟻和哪幾味中藥泡酒可以治療風濕?回答者:39weisong你好,如果真有偏方的話,那類風濕就不能稱為“不死癌癥”,建議到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普?guī)診療。 骨折后活血化瘀最好的中藥年齡46回答者:李振大這種情況骨折后需要及時復位固定制動,可以應用傷科接骨片等藥物促進愈合 腫瘤病人可以服用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嗎回答者:黃紅遠病情分析:你好,使用中藥建議先進行辨證,如果證型需要的話可以使用這些藥物的。指導意見:不能根據(jù)西醫(yī)的診斷來指導中藥的使用的。 來月經(jīng),能喝中藥嗎?藥方:柴胡,香附, 小腦橋腦角膽脂瘤否有中藥治療方案,54回答者:liuju3939您好,這種病不常見,可以嘗試中藥的治療,每一到三個月復查核磁或CT,評價中藥治療是否有效,如果有效繼續(xù)服用中藥,如果無效就可停藥。 有治好帕金森病的國產(chǎn)中藥嗎?回答者:神經(jīng)外科胡小吾 中藥不能有效治療帕金森病,目前主要依靠西藥和外科治療。 小兒過敏性鼻炎,可以用中藥治療嗎?-來自移動用戶回答者:huhaiwen中醫(yī)治療對于治療過敏性鼻炎是有其療效的,不僅僅是中藥治療,還有很多其他方法。3歲的小朋友用藥是需謹慎,建議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
泡酒用藥五花八門,但藥和藥之間有的放一塊有毒,有的放一塊解藥性,只要是藥就不能亂吃,亂放一塊泡。但蟲草和雪蓮可以泡一塊兒,對肺,對偏頭痛很好。
用當歸,人參,三七,枸杞,海馬,大蕓,這幾樣就行了,有病治病沒病防病
感覺這個問題好像是問反了,從中醫(yī)角度講,幾乎所有藥材都可以入酒。關鍵是泡出來的酒想干什么用?所以一般都是先選好藥方子,再選擇用什么酒來泡。通常泡藥用的都是度數(shù)比較高的白酒或黃酒。
冬蟲夏草泡酒長期喝,能提高人體免疫力!
這個不能隨便讓人給說藥方的。請有經(jīng)驗的老中醫(yī)給你把把脈,他會精心認真給你開出對癥酒藥處方。你就可以大膽地放心地服用。
這個問題的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說的,看你是用來治療什么的,如果你有少氣乏力,不耐勞做,頭暈可以泡點人參,當歸,黃芪等,如果腰膝酸軟,腎不好可以泡枸杞,山藥,杜仲,山芋肉,海馬,海龍等,如果腰腿疼痛,怕冷泡點透骨草,伸筋草,雞血藤等,但必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進行,是藥三分毒,如果沒有什么身體不適不介意用。
何一類劑型的藥物都不可能包治百病,藥酒也不例外,它只能用于適合用藥酒治療的那些疾病,而且比采用其他劑型的藥物治療效果好,否則藥酒的生產(chǎn)也不會發(fā)展起來。
藥酒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可以將服藥與膳食結合起來,這就決定了藥酒生產(chǎn)所用中藥的特點。
(1)藥酒所用中藥許多都是既可藥用又可食用,如衛(wèi)生部批準的三批藥食同源的中藥,在藥酒生產(chǎn)中就應用得比較多。
(2)補益性藥材用得多,貴重藥材用得多。因為藥酒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起調(diào)理性的保健酒,通過缺什么補什么的方法調(diào)節(jié)陰陽、虛實、氣血平衡,達到促進身體 健康 的目的。
(3)甘味、酸味和淡味藥材用得多,除了這些藥材均具有滋補性以外,最大的優(yōu)點是生產(chǎn)出來的藥酒便于調(diào)味,適合大多數(shù)人的口味。
(4)有點辛香味和微苦味的藥材在藥酒上應用,會使藥酒具有獨特的風格,這樣的味道不是缺點,就像啤酒一樣,沒有苦味的啤酒就失去了啤酒應有的口味。
但是,苦澀味太重的藥材如黃連、黃柏、黃芩和苦參等一般不宜用于藥酒的生產(chǎn),因為苦味太重的藥酒靠調(diào)味改變不了難以飲用的口味。
(5)不易保鮮的藥材,如活的動物和采集來的新鮮草藥不經(jīng)過炮制一般不宜直接用于藥酒生產(chǎn),因為藥材的炮制也是一門科學技術,加工不當會影響藥酒的質量,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
適用于藥酒生產(chǎn)的藥材
(1)補腎陽藥材
補腎陽藥材能補助人體陽氣,以治療各種陽虛病癥,這類藥物性味多甘、辛、咸、溫熱,主入腎經(jīng)、咸以補腎、辛甘化陽,其他臟腑得以溫煦,從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陽虛諸癥。
這類藥物包括:鹿茸、紫河車、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續(xù)斷、肉蓯蓉、鎖陽、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蟲夏草、胡盧巴、韭菜子、陽起石、紫石英、海狗腎、海馬、蛤蟆油、羊紅膻等。
(2)補氣藥材
補氣藥材具有補氣功效,包括脾氣、肺氣、心氣和元氣等,這類藥材的性味以甘溫或甘辛為主,少數(shù)也有點苦味、能清熱者藥性偏寒、歸脾肺經(jīng)者能補脾肺氣,歸心經(jīng)者能補心氣。本類藥材治療各種氣虛癥。
這類藥物包括: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山藥、白扁豆、甘草、大棗、刺五加、絞股藍、紅景天、沙棘果、飴糖、蜂蜜等。
(3)補血藥材
補血藥材能補血、治療血虛癥、性味甘溫質潤,主入心肝血分,此藥多滋膩黏滯,故脾虛濕阻,氣滯食少者慎用。
這類藥物包括:當歸、熟地黃、白芍、阿膠、何首烏、龍眼肉和楮實子等。
(4)補陰藥材
補陰藥材能滋養(yǎng)陰液,糾正陰虛火旺為主要功效,性味甘寒、帶有點苦味,歸肺胃經(jīng)能補肺胃之陰;歸肝腎經(jīng)者能補肝腎之陰;歸心經(jīng)者能補養(yǎng)心陰。
這類藥物包括:北沙參、南沙參、百合、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明黨參、枸杞子、墨旱蓮、女貞子、桑椹果、黑芝麻、龜甲、鱉甲等。
(5)收澀類藥材
這類藥以治療各種滑脫病癥為主,性味多酸澀溫或平,主入肺、脾、腎和大腸經(jīng),具有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收斂止血、止帶等作用。
此類藥物分為三種:
①固表止汗藥: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須;
②斂肺澀腸藥:五味子、烏梅、五倍子、罌粟殼、訶子、石榴皮、肉豆蔻;
③固精縮尿止帶藥:山茱萸、覆盆子、蓮子、芡實、椿皮、雞冠花。
(6)解表藥材
這類藥分發(fā)散風寒藥和發(fā)散風熱藥兩種,前者性味辛溫,以發(fā)散肌表風寒為主要作用,主治風寒感冒;后者性味辛苦寒涼以散發(fā)風熱為主要作用,主治風熱感冒。
風寒解表藥常用的有:麻黃、桂枝、防風、細辛、生姜等。
風熱解表藥常用的有:薄荷、蟬蛻、柴胡、菊花、葛根、桑葉等。
(7)清熱藥材
清熱藥分四種:
①清熱瀉火藥:這類藥性味甘寒,清熱力強,用于治療火熱較盛病癥,常用的有:知母、蘆根、天花粉、淡竹葉、梔子、決明子等。
②清熱解毒藥:常用的有: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蒲公英、野菊花、土茯苓、魚腥草、橄欖果、木蝴蝶、馬齒莧、半邊蓮、山慈菇和綠豆等。
③清熱涼血藥:常用的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等。
④清虛熱藥:常用的有:地骨皮、銀柴胡、白薇、胡黃連等。
(8)祛風濕藥材
祛風濕散寒藥常用的有:獨活、威靈仙、川烏、草烏、蘄蛇、烏梢蛇、木瓜、伸筋草、松節(jié)、海風藤、青風藤、丁公藤等。
祛風濕散熱藥常用的有:秦艽、桑枝、 薟草、海桐皮、絡石藤、雷公藤、穿山龍、絲瓜絡等。
祛風濕強筋骨藥常用的有: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蓮花、石楠葉等。
(9)活血化瘀藥材
這類藥物性味辛苦溫,包括活血止痛、活血通經(jīng)、活血療傷和破血消癥等,在藥酒生產(chǎn)中主要用前兩類。
活血止痛藥有: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黃、乳香、沒藥等。
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有:丹參、紅花、桃仁、益母草、牛膝、雞血藤、月季花等。
(10)利水滲濕藥材
這類藥物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通淋等作用。
利水消腫藥常用的有:茯苓、薏苡仁、澤瀉、冬瓜皮、薺菜等。
利尿通淋藥常用的有:車前子、木通、通草、瞿麥、扁蓄、地膚子、萆薢等。
(11)溫里藥材
這類藥物性味溫熱,主入脾胃,能溫中散寒止痛,溫肺化飲、溫腎助陽、回陽救逆等,常用藥有: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高良姜、胡椒、花椒等。
(12)理氣藥材
這類藥物性味辛苦溫,有行氣、降氣、解郁散結之功,常用的有:陳皮、青皮、木香、沉香、烏藥、香附、佛手、香櫞、玫瑰花等。
(13)助消化藥材
性味甘平,具有消積化食、健脾開胃、和中之功,常用的有: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雞內(nèi)金等。
(14)涼血止血藥材
常用的有:大薊、小薊、地榆、槐花、側柏葉、白茅根等。
化瘀止血藥:常用的有:三七、茜草等。
(15)化痰止咳平喘藥材
溫化痰藥有:半夏、天南星、皂莢、旋復花、白前等。
清化痰藥有:川貝母、浙貝母、瓜蔞、竹菇、前胡、桔梗、胖大海等。
止咳平喘藥:有苦杏仁、紫蘇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葉、桑白皮、白果、羅漢果等。
(16)安神藥材
重安神藥有:朱砂、磁石、龍骨,養(yǎng)心安神藥有酸棗仁、柏子仁、靈芝、遠志和合歡皮等。
(17)平肝息風藥材
平抑肝陽藥有:石決明、珍珠母、牡蠣、紫貝齒、刺蒺藜、羅布麻等。
息風止痙藥有:羚羊角、珍珠、鉤藤、天麻地龍、全蝎、蜈蚣、僵蠶等。
先要根據(jù)你的身體情況選擇藥酒!是治腰痛,還是腎虛,還有延年益壽!等,找到適合你的!
枸杞 大棗 菟絲子 淫羊藿 冰糖
泡酒宜枸杞子,元乞,人參,紅棗,飽魚,鹿茸,虎鞭,海龍,等等名貴藥材補陰虛壯陽益氣。大功。
一.服用中藥的時間:補養(yǎng)藥與健胃藥應飯前服用,增加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率。辛辣而有刺激性的藥物應在飯后服用,以減少對胃的刺激。驅蟲或攻下藥適宜在空腹時服用,以增強藥效。治瘧疾時宜在發(fā)作之前服藥,用安神藥時應在臨睡前服藥,急性病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藥。
二.服藥的次數(shù):一般每日服藥2~3次,維持療效者改為每日一次,有的一日多次或煎湯代茶,不拘次數(shù)。
三.一般中藥煎劑以溫服者多。根據(jù)病情及治療的需要也有采用冷服用于熱癥者,采用熱服用于寒癥者。
四.藥飲選擇:一般用白開水送下,因嘔吐而服藥困難者,可飲姜汁,藥液中加白糖或矯味劑。送服消淤活血劑,增強藥效以黃酒為飲。
五.忌口:一般在服藥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皮膚病及瘡傷應忌食魚蝦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862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