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孫悟空,手拿金箍棒,腳踩跟斗云,七十二變,火眼金睛,縱身一跳十萬八千里。”每個中國孩子的童年里,都有一個無所不能的猴哥,西方許多國家對《西游記》也有所了解。對信仰的追求,歷經(jīng)磨礪后的成長,《西游記》傳達著歷史文明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理念。1月30日大年初三,中羅藝術家聯(lián)手打造的人偶劇《西游記》在中國兒藝假日經(jīng)典小劇場揭開神秘面紗,熟悉的故事,新奇的呈現(xiàn),用肢體語言讓走進劇場的觀眾感受到“國際范兒”的《西游記》。
中羅合作創(chuàng)新排演 精心剪裁彰顯經(jīng)典魅力
《西游記》原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記》和民間傳說等,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蘊藏的中華民族對追求信仰的執(zhí)著與堅定,對懲惡揚善精神的宣揚,對勇敢無畏氣概的歌頌?!段饔斡洝纷鳛橐徊堪倩亻L篇小說,為將其在一個多小時內(nèi)相對完整地展現(xiàn)出來,主創(chuàng)們進行了精心裁剪和凝練。中國兒藝國家一級編劇陳傳敏作為人偶劇《西游記》的編劇,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地展現(xiàn)了師徒四人的求經(jīng)之路,描繪著每個人的成長。悟空出世、大鬧天宮、被壓五指山、唐僧收徒、三打白骨精、大戰(zhàn)黃袍怪、智斗紅孩兒、巧借芭蕉扇……當一行人打開經(jīng)書后,一面鏡子照出了更好的自己,具有哲學意味的結(jié)尾,讓觀眾走出劇場后仍有所感悟。
不同于大多數(shù)國內(nèi)兒童劇,人偶劇《西游記》充分利用劇場空間,將舞臺延伸至觀眾席。觀眾一入場,就能看到演員扮演的猴子在觀眾席玩耍嬉戲,不時和觀眾互動,讓觀眾仿佛置身于花果山之中。羅方導演、羅馬尼亞藝術家卡林&摩卡奴(calin mocanu)和中方導演、中國兒藝優(yōu)秀青年導演毛爾南將互動巧妙地融入到演出中,將互動深入化,讓觀眾沉浸在演出中,從而感受這部經(jīng)典神話的魅力。
木偶造型精巧多樣 用肢體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復合偶(多人操控)、杖頭偶、布袋偶、面具偶、裝置偶、桌上偶……人偶劇《西游記》可謂是“木偶大觀”。四十余個木偶根據(jù)人物性格、場景表達等諸多因素在舞臺上更替變幻,許多偶的造型更是國內(nèi)首創(chuàng),同時融入了西方木偶的操作技術,讓偶在舞臺上“活”起來。該劇總體視覺設計胡萬峰教授在創(chuàng)作前期親赴羅馬尼亞與導演商談偶的制作,使其最大程度凸顯多變性和國際性的特點。不僅如此,劇中偶型的選擇還擔當著空間隔離的作用。為了表現(xiàn)“玉皇大帝”在天庭,遠離由舞臺所形成的花果山,早期制作時特意將“玉皇大帝”的偶型制作的不足一米,從視覺效果上達到遠離效果。
靈活多變的木偶在演員的精巧操作下更顯神韻。作為外向型交流劇目之一,為了將這部中國經(jīng)典文學名著傳播到國際,跨越語言障礙,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人偶劇《西游記》特意減少語言的使用,用肢體語言敘述劇情發(fā)展,塑造人物性格,傳達人物情感。幾位有戲曲功底的演員更是拿出了看家本領,一個眼神,一個跳躍,一站一坐間都傳達著信息。形體設計、羅馬尼亞藝術家安德烈亞杜塔(andreea duta)在劇中加入了很多新鮮的動作設計。白龍馬在以往的舞臺形象中多由兩個演員扮演,而在人偶劇《西游記》中,一個演員用獨特的行走方式表現(xiàn)了一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白龍馬。而弗朗明戈舞蹈等歐洲藝術元素的添加,也讓人偶劇《西游記》充滿“國際范兒”。
音樂融入中國元素 合力營造多元化場景
盡管人偶劇《西游記》中少有臺詞,但融入中國風元素的音樂伴隨著舞美、燈光、多媒體的配合,讓觀眾可以很好地理解劇情的發(fā)展,置身于相應的情景之中。人偶劇《西游記》的作曲、中國兒藝國家一級演奏員劉君利為師徒四人和白龍馬各寫了一段風格不同的唱段,既唱出了人物自身的特點,又唱出了人物內(nèi)在的性格與追求。全劇20多段音樂融入了許多中國風元素,如東方打擊樂、京劇、佛教音樂等,而唐僧取經(jīng)也經(jīng)過絲綢之路,因而在鐵扇公主出場時,也加入西域風情的維族音樂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在“巧借芭蕉扇”這段情節(jié)中,還加入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快板,充滿節(jié)奏感的一段表演,更顯詼諧幽默。
寫意化的舞臺主要通過燈光與多媒體的投影營造氛圍。中國兒藝優(yōu)秀青年燈光設計黎巍和優(yōu)秀青年多媒體設計包爾溫協(xié)力營造了一個又一個變幻精致的場景:仙境般的花果山、氣勢恢宏的通天河、陰森恐怖的骷髏林、金碧輝煌的寶象國、熱浪滾滾的火焰山……在光影變化中,觀眾跟著師徒四人斬妖除魔,共同求得真經(jīng)。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說:“這是一部由中羅兩國藝術家共同創(chuàng)作的劇目。羅馬尼亞的兩位藝術家在偶劇創(chuàng)作上頗有建樹,中方的創(chuàng)作團隊也多是成就斐然的藝術家。采取國際合作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希望達到優(yōu)勢互補的疊加效應,讓這部戲站在更高的平臺上,使兒童劇在藝術形式上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這部戲能成為一部體現(xiàn)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又具有國際表達的精品力作?!?/p>
他現(xiàn)在應該是過上了平常的生活了,畢竟也老了沒什么戲可以演了。西游記里最開始演唐僧的人就是徐少華,但是后來出于某些原因就沒演了,然后變成遲重瑞了。
《西游記》作為電視劇的經(jīng)典之作,陪伴了我們許多人的成長。尤其是到了暑假,《西游記》是每個暑假都會重播的,也被大家稱為暑假神劇。現(xiàn)在《西游記》已經(jīng)被拍出了很多的版本,它的衍生劇也非常的多,也很優(yōu)秀。但是最讓人難忘和經(jīng)典的還是86版的《西游記》了,確實是無法超越的經(jīng)典。
前段時間,86版的師徒四人重新合體出現(xiàn)在大屏幕上。這么多年過去了,師徒四人已經(jīng)不再演戲了,重聚的時間也非常的少,所以這次重聚是非常難得的。他們的這次重聚是為了給祖國慶生,在四個人的合照中,不難看出扮演唐僧的遲重瑞已經(jīng)發(fā)福了,但是看起來精神狀態(tài)還是非常的好,也很帥氣,應該是師傅晚年保養(yǎng)得比較的好。
其實最開始扮演唐僧的并不是遲重瑞,而是徐少華。徐少華年輕的時候就比較的帥,放在現(xiàn)在看起來也是小鮮肉的存在。最開始就是他扮演的唐僧,他身上有著那種儒雅的小生氣質(zhì),仿佛唐僧這個角色就是專門為他而留的。但是可惜的是他沒能堅持到最后,然后就放棄了,最后唐僧就變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遲重瑞老師了。徐少華后來也去演了一些戲,但是效果都并不太好,最后就慢慢的淡出影視圈了,現(xiàn)在應該也是在家享受了。
1、《七十二變》,能夠變化出七十二種物體,書中菩提祖師向他介紹說,法術分按天罡數(shù)的三十六變和按地煞數(shù)的七十二變,孫悟空選擇了后者,即七十二變。七十二變的主要用途是躲避天雷、陰火、赑風三災帶來的傷害,以此實現(xiàn)永生的愿望。
2、《筋斗云》,孫悟空懇求祖師傳授能日游四海的騰云駕霧之法,于是祖師便依孫悟空異于平常的翻筋斗動作特別授予筋斗云,并教他駕馭之術,當天夜里孫悟空就學會了使用筋斗云,這朵云,捻著訣,念動真言,攢緊了拳,將身一抖,跳將起來,一翻筋斗就有十萬八千里路。
3、《大品天仙決》,修煉根本,養(yǎng)成金丹的妙訣,凝練精氣,摒除邪欲。孫悟空經(jīng)三年修煉后,通法性,得根源,注神體,修成天仙,道高德隆,與天同壽,水火既濟,百病不生,跳出輪回,萬劫不老長生。但這口訣是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丹成之后,鬼神難容。
擴展資料: 1、菩提祖師,《西游記》中的一位祖師級人物,收孫悟空為徒,傳授他七十二般變化,筋斗云,但菩提祖師卻要求孫悟空出師后不能提起師門狀況,《西游記》中菩提祖師,佛道合一的名字,道家的氣質(zhì)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為一個精通道教、佛教及諸子百家的高人形象,亦是重合了當時三教合一的思潮。
2、悟空學藝時,菩提自述精通百家讓悟空隨便挑一樣學,他讓孫悟空選學的低級課程,就有道字門的三百六十旁門,包括術字門的請仙扶鸞、趨吉避兇,流字門三教九流的看經(jīng)念佛、朝真降圣,靜字門的參禪打坐、戒語持齋,動字門的采陰補陽、攀弓踏弩等等,十分駁雜;菩提開講大道能夠“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
3、從這些能夠看出:菩提不拘泥于一門一派,兼容并包、百家皆通,后來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nèi),又教會了悟空七十二般變化,筋斗云等等,可以說這般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游記》中其他神仙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即便是如來和太上老君,也只不過是佛、道兩家而已,可以說,菩提祖師雖然名氣不響,卻屬真正的高人,法力無邊。
_菩提祖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865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