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學習中醫(yī)針灸知識!傳承中醫(yī)文化
導讀"八綱辨證、五邪六淫、治病八法
、中藥方劑"學醫(yī)難
因此
學習中醫(yī)最關鍵的是什么?
是"實(寒熱燥濕風)、虛(陰陽氣血津)"這兩大系統(tǒng)(共10項要素)
由這些最基本的元素
事實上
中醫(yī)故事之一:死則甘愿償命!(清代名醫(yī) 徐大椿)
清朝名醫(yī)徐大椿碰到一位這樣的病人:酷暑之天氣
徐大椿的診斷卻完全相反
,認為這是"寒癥",必須服用"溫熱之藥"。結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難色,不知道該聽哪位醫(yī)生的話。畢竟,夏天酷暑,病人大汗,似乎按照"熱癥"來治更加穩(wěn)妥一些徐大椿斬釘截鐵地說:"哪里有不自信而僅作嘗試的道理
結果病人勉強喝下徐大椿開的"大熱之藥",結果一劑藥汗就止住了;冷涼的身體變得溫暖
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熱之藥,是因為:這個病人雖然有"大汗
從"補虛"的角度來說
徐大椿也很慎重地總結
關鍵詞:祛寒(補陽) 參附湯 [溫法(補法)]
[醫(yī)案原文]
毛履和之子介堂
,暑病熱極,大汗不止,脈微肢冷,面赤氣短,醫(yī)者仍作熱證治。余曰:"此即刻亡陽矣
,急進參附以回其陽。"其祖有難色。余曰:"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視,亦豈有不自信而嘗試之理,死則愿甘償命。"方勉飲之。一劑而汗止,身溫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起。同時
,東已許心一之孫倫五,病形無異,余亦以參附進,舉室皆疑駭,其外舅席際飛篤信余,力主用之,亦一劑而復。但此證乃熱病所變,因熱甚汗出而陽亡,茍非脈微足冷,汗出舌潤,則仍是熱證,誤用即死。(《洄溪醫(yī)案》)中醫(yī)故事之二:夫有是病
有位姓石的病人在夏天患病
古代之人大多都懂一些中醫(yī)。病人的父親因為病人大便溏瀉
,屬于醫(yī)書上說的寒病,見王孟英開的方子屬于寒涼之藥,就不敢給兒子服用。王孟英解釋說:“看病要對癥下藥
,這個并不用這個藥方,就沒有更急穩(wěn)妥的藥方了!”病人的父親聽了,很有些姑且服用這種藥的意思。但他的兒子,也就是病患者自己拿過方子一看
,說道:“我覺得胸中一團冷氣,湯水都得熱燙才能喝下,這種寒涼要怎么能服用呢?”結果病人自己堅決不肯服用。最后
,病人家屬廣泛征求天下名醫(yī),討論是否能服用這種藥?座中有醫(yī)生說到:“王孟英腸熱膽堅,非常值得信賴,如果還不信,我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最后
,王孟英用“白虎湯”進行加減(即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對個別藥進行增加或削減),一劑藥喝下去,咽喉立刻就暢通了,三劑藥喝下去,各種病癥都消失了。因為這個病癥非常復雜,綜合判斷,還是屬于暑熱留在肺部,所以關鍵詞:祛熱 白虎湯 [清法]
[醫(yī)案原文]
暑熱稽肺
石誦羲,夏杪患感,多醫(yī)廣藥
曰:此暑熱始終在肺
,并不傳經,一劑白虎湯可愈者,何以久延至此也?乃尊北涯出前服方見示,孟英一一閱之,惟初診顧聽泉用清解肺衛(wèi)法,為不謬耳。其余溫散升提
,滋陰涼血,各有來歷,皆費心思,原是好方,惜未中病。而北涯因其溏泄,見孟英君石膏以為治,不敢與服。次日復診,自陳昨藥未投孟英曰:我法最妥
而病者偶索方一看
然素仰孟英手眼,越日仍延過診
孟英曰:吾于是證,正欲發(fā)明
且予初診時
而又有人云:曾目擊所親某
北涯聞之惶惑,仍不敢投
欲與眾商榷
予三疏白虎而不用,今仍赴召診視者
夫有是病
古云:鼻塞治心
放膽服之,勿再因循
疏方以白虎加西洋參
中醫(yī)故事之三:從“臥病待盡”到“親知見駭之”!(清代名醫(yī) 張子和)
清代名醫(yī)張子和有個親戚
,患有大便燥結的病癥,除此以外,別無他病。常常不敢吃飽,如果吃飽了,那么解起大便就非常艱難。服用過巴豆等大瀉之藥
,結果瀉完了又燥結。如此很多年了,結果怕藥性太暴,不敢服用,只能臥病等死。后來
,張子和為這位病人診斷,發(fā)現(xiàn)他兩手的脈息,都滑實有力關鍵詞:祛燥(補津液) 大承氣湯(麻子仁丸) [下法(補法)]
[醫(yī)案原文]
戴人過曹南省親
或三五日一如圊,目前星飛
戴人過診
,其兩手脈息、俱滑實有力,以大承氣湯下之,繼服神功丸、麻仁丸等藥,使食菠葵菜,及豬羊血作羹,百余日充肥,親知見駭之。嗚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種:燥于外則皮膚皴揭
,燥于中則精血枯涸,燥于上咽鼻焦干,燥于下則便溺閉結。夫燥之為病,是陽明化也,水寒液少,故如此。雖可下之
,當擇而藥之,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濕,大黃、樸硝可以下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中醫(yī)故事之四:血通氣暢
,故病霍然而愈!(清代名醫(yī) 王清任)江西巡撫已經74歲了,晚上睡覺的時候
,卻只能露胸而睡,這種癥狀已經七年了。最后,巡撫派人名醫(yī)王清任去診治。王清任分析到:這位患者年高體弱,夜間睡覺胸部不蓋被子
,拖延治療這么久,可以推知:胸中窒悶,氣滯血瘀,胸中必有血瘀(屬于“濕”類病癥的一種),需用祛濕的“血府逐瘀湯”進行活血化淤。結果服用5付藥后,果然,血通氣暢,此病霍然而愈。關鍵詞:祛濕 血府逐瘀湯承氣湯 [消法]
[醫(yī)案原文]
江西巡撫阿霖公
,年七十四,夜臥露胸可睡,蓋一層布則不能睡,已經七年,召余診之,此方五付痊愈。(《醫(y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中醫(yī)故事之五:先生之術
,可謂神矣!(近代名醫(yī) 曹穎甫)有一個姓葉的人,在大暑之夜
,游覽大世界屋頂花園,涼風徐徐,又吃了很多冷飲,當時特別愜意可以不一會兒,就覺得怕冷
自己服用紫蘇
第二天早晨來請曹穎甫看病,病人剛被家人攙扶到樓下
曹穎甫診斷為根據病人頭痛、怕風
第二天
,病人沒有再來復診。后來,有一天曹穎甫走在路上,又碰到了這位姓葉的人, 他拱手相謝:上次的病仍你一次治愈。先生之術,可謂神矣。關鍵詞:祛風 桂枝湯 [汗法]
[醫(yī)案原文]
治一湖北人葉君
,住霞飛路霞飛坊頃之
次早乞診
加浮萍者
中醫(yī)故事之六:“諸證悉愈”與“不可不慎”!(明朝名醫(yī) 薛立齋)
有位叫做李序庵的老人
你所服用的“坎離丸”
老人以為自己得了“瘡毒”
于是
薛立齋作為明朝大臨床學家
,在他治療所用的藥物中,補中益氣和地黃丸合用,特別常見。他著有《內科摘要》,全部病案都是以五臟為主來分辨關鍵詞:補陰/補氣 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 [補法]
[醫(yī)案原文]
閣老李序庵,有門生饋坎離丸
余曰:“前丸乃黃柏知母,恐非所宜者
不信
余曰:“此肝腎二經虧損,虛火所至耳
余見脾胃素虛
中醫(yī)故事之七:“恐成痿廢
,求為診治”的故事!(近代名醫(yī) 張錫純)有位姓高的老人
,年過六十,漸漸覺得兩腿無力,時常感覺暈眩、昏沉、健忘。老人很害怕,到名醫(yī)張錫純那里求治。張錫純診斷為氣血虛之癥
,就給老人開出了補血的“當歸補血湯”,連服十劑,兩腿比以前有勁了,健忘的癥狀也治好了。關鍵詞:補血 當歸補血湯 [補法]
[醫(yī)案原文]
腦貧血治療醫(yī)案例舉(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P416)
高姓叟,年過六旬
,漸覺兩腿乏力,浸至時欲眩仆,神昏,健忘其脈微弱無力,為制此方(指當歸補血湯)服之
再診其脈,雖有起色
,而不任重按。遂于方中加野臺參天門冬各五錢,威靈仙一錢,連服二十余劑始愈。用威靈仙者,欲其運化參,芪之補力,使靈活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方?當歸補血湯》中醫(yī)故事之八:“諸證悉愈”與“不可不慎”!(宋代名醫(yī) 許叔微)
有人患傷寒已經五六天了,但有時候
,頭出汗,從脖子一下卻沒有汗,手腳冰冷,大便干結;有時候,四肢冷,但又出汗。這種病癥實在是很復雜。名醫(yī)許叔微給病人診脈,脈沉而緊
。許叔微就說:“這種病實在是讓人疑惑,病又在表又在里,按表病來治吧,解決不了里病;按里病來治,又解決不了表病。--對于這種半在利半在表的病,就要用和解的方劑--小柴胡湯來治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結果
,給病人服用了小柴胡湯之后,病人很快就痊愈了。關鍵詞:半表半里 小柴胡湯 [和法]
中醫(yī)是怎樣診斷病情呢?
上面進行了簡單的描述
。我們看到老中醫(yī)說“傷寒”(也就是感受“寒”邪)、“中風”(也就是感受“風”邪)、“風濕”(也就是“風”+“濕”)、“陽虛”、“津虧”(也就是“津液”虛)……也就不難于理解了讓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一般來說
舉例來說:上述中醫(yī)故事之六名醫(yī)薛立齋醫(yī)案中提到那位誤食藥物老人的病癥應該是“肝腎陰虛”。
“陰虛”的病癥讀者們已經略加了解
,那么,這位老人所患病癥的部位是哪里呢?是“肝+腎”。--這樣,把病性和病位結合在一起,才算構成了完成的中醫(yī)辯證結果。所以
,我們看到老中醫(yī)開出的方子,上面寫著:“風熱犯肺”、“寒濕困脾”、“心腎陽虛”、“肝血虛證”等等,也就不能夠很輕松的解讀了。——完——
為人子女者
,不知醫(yī)為不孝為人父母者,不知醫(yī)為不慈明天下午3點,精彩繼續(xù)......點個贊和在看,一起為健康加油!80G中醫(yī)資料免費領針灸減肥針灸甲乙經中醫(yī)針灸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
,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注我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991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