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鼎派諸家精華與代表人物
道醫(yī)
2023-06-24 17:43:54

丹鼎派,又稱金丹道教
,是對道教中以煉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
。最早由 古代的神仙家
、方仙道發(fā)展而來
。道教金丹思想是道教徒從事金丹活動(dòng)的思想依據(jù)、 思想方法
。金丹術(shù)是道教的一種重要方術(shù)
,包括外丹黃白術(shù)和
內(nèi)丹術(shù)。丹鼎派流傳至 今的早期理論著作是《周易參同契》
,該派奉為萬古丹經(jīng)王
,對后世煉丹家影響極 大。魏晉時(shí)
,葛洪進(jìn)一步發(fā)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
,對其作了理論上的總結(jié)。南北朝隋 唐
,丹鼎派以煉外丹為主要特征
。宋元以后,由外丹轉(zhuǎn)向內(nèi)丹
。全真道南北宗都屬修 煉內(nèi)丹
。
丹鼎派從追求長生不死的目的出發(fā),雖然理想高遠(yuǎn)
,罕有所及
,但卻客觀上推動(dòng)了我國古代化學(xué)冶煉、氣功養(yǎng)生學(xué)的發(fā)展
,在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上留下了累累碩果
。
丹鼎諸家精華
蕭天石:“道家修真之法,總不外三元丹法
,即天元
、地元、人元是。天元神 丹
,立地飛升
,惟百世不一遇耳。地元靈丹
,點(diǎn)化黃白
。惟世罕真?zhèn)鳌H嗽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命雙修
,陰陽鍛煉。超凡人圣
,了當(dāng)生死
,莫過于此。前二者為外金丹法
,后者為內(nèi) 金丹法
,丹經(jīng)中亦有以修清靜者為天元丹法,修服食者為地元丹法
,修陰陽者為人元 丹法
。要以前述之分法為普遍。人元內(nèi)丹
,以文始派最高
,以少陽派最大。文始派直 修虛無大道
,以
無為法而兼舉有為法
,頓超直人,了命而性亦因得了也
。文始派曲高 和寡
,修者日希。少陽派則平易近人
,盡人可修
,盡人可證,故得大行于世
。其最著 者為南北兩派
,其后又有東派、西派
、中派
、青城派、崆峒派
、三豐派
、伍柳派
、要 皆可以南北兩宗范疇之。余則不足道矣
,且亦皆可并入兩宗之內(nèi)也”(《道家養(yǎng)生學(xué) 概要》)
。
大道淵于黃帝,而集大成于老子
。丹家有所謂“文始最高
,少陽最大”,“文始 少陽皆出老子”的說法
。一傳尹文始
,即關(guān)尹子。文始派以關(guān)尹子為宗祖
,關(guān)尹子 名喜
,曾為關(guān)令,與老子同時(shí)
,老子之
道德經(jīng)五千言
,系應(yīng)其請而撰著者。劉向謂: “喜著書凡九篇
,名關(guān)令子廣《漢書?藝文志》著錄《關(guān)尹子》九篇
,舊題周
尹喜 撰
。亦即后世所謂之《文始真經(jīng)》也
。其著是書,當(dāng)在老子《道德經(jīng)》后
,而道亦 近似
,故《
莊子?天下篇》敘古之道術(shù)以老子與關(guān)尹子并述。其大要在貴本重神
,澹然無為
,清靜自守,獨(dú)任虛無
,隨物因應(yīng)
。故亦即先秦之純粹哲學(xué)派,或純粹道學(xué) 派
。尹傳麻衣(即李名和)
,李傳陳希夷,陳傳火龍真人
,是為文始一派
。一傳王少 陽,開全真教一派
。王傳
鐘離權(quán),鐘傳呂純陽。呂祖首傳
王重陽,重陽傳丘長春
,開 北宗
,又稱龍門派。呂祖嗣又傳劉海蟾
,海蟾傳張紫陽
,開南宗,是為紫陽一派 (按:海蟾亦曾以丹法傳希夷
,遞傳至
張三豐,開一新脈)。至若晉之抱樸子葛洪, 梁之陶隱居宏景
,均抱高世之學(xué)
,懷王佐之才,對于丹道學(xué)術(shù)
,多所述著
,傳世不 絕,惟非此脈脈相傳承內(nèi)者也
。
—
、鐘呂派
鐘呂派煉虛合道采取五氣朝元、五液朝元
、三陽聚頂和一意守中的方法來完成
。
鐘離權(quán)說:“五氣朝于中元,從君火以超人院
。下元陰中之陽
,其陽無陰,升而 聚于神宮
。中元陽中之陽
,其陰無生,升而聚于神宮
。黃庭大藥
,陰盡純陽,聚而升 在神宮
。五液朝于下元
,五氣朝于中元,三陽朝于上元
。朝元既畢
,功滿三千,或而 鶴舞于頂中
,或而龍飛于身內(nèi)
。但聞嘹亮樂聲
,又睹仙花亂墜,紫庭盤桓
,真香馥 郁
。三千功滿,不為塵世之人
;一炷香消
,已作蓬瀛之客,乃曰超凡入圣而脫質(zhì)升 仙”(見《鐘呂傳道集?論煉形》)
。朝元功夫完成后
,要“一意不散,神識俱妙
。靜 中常聞樂聲
,如夢非夢。若在虛無之境
。風(fēng)光景物不比塵俗
,繁華美麗勝過人世。樓 臺宮闕
,碧瓦凝煙
。珠翠綺羅,馨香成陣
。當(dāng)此之時(shí)
,乃日超內(nèi)院,而陽神方得聚會(huì) 而還上丹
,煉神成仙以合大道
。一撞天門
,金光影里以現(xiàn)法身
,鬧花深人而坐凡體。 乘空如履平川
,萬里若同展臂者也
。復(fù)再入本軀,神與形合
,天地齊其長久者也
。
厭居塵世,寄下凡胎而返十洲
。于紫府太微真君處
,契勘鄉(xiāng)原,對會(huì)名姓
,較量 功行之高下
,得居三島
,而遨游永在于風(fēng)塵之外,其名曰超塵脫凡(見《鐘呂傳道 集?論朝元》)
。
南世常稱南五祖者
,系由張紫陽開其法派,張傳石杏林
,石傳薜道光
,薜傳陳泥 丸,陳傳白玉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偸悄戏饺耍欠Q南五祖
。張祖又傳劉永年
,玉蟾又傳彭鶴林,均 為不世之杰出人物
,故又合為南七真
。此派修為,以陰陽雙修
,亦即男女雙修為主
, 故其丹法重在命功,回陽換骨
,采鉛接命
,太乙歸真,片晌工夫可成
。中老年人破體 之身
,修此較宜。又北七真中
,馬真究為陰陽所成
,故另開一支,馬傳宋德芳
,宋傳 李雙玉
,李傳張紫陽,張傳趙友欽(緣督子)
,趙傳陳觀吾(上陽子)
。至南宗始祖, 則均尊海蟾真人劉操
。大張法車則始于紫陽真人
。此派以張紫陽之《悟真》為圣經(jīng)。 而《白玉蟾全集》
,亦名重道林
。白著全近禪理
,尤切清修,為世所尊
。
閔一得說:“金丹只須還虛合道
,遂合真元。何須用意
,修煉有復(fù)性復(fù)命之煩
, 只因生身之后,七竅已竅竅通靈
。不能常最于一竅
,以致混沌破而為知,知而復(fù)轉(zhuǎn)而 成識
,從此心感于物而成識”(見閔一得《還源篇闡微》)
。
其方法為:“始而相依,漸而蟄藏
,從此相依于無
,相依遂并蟄藏,于無可蟄藏 之際
,是為相忘
,湛然常寂,即是化虛
,到了寂無所寂
,即是煉虛合道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可以 長生久視
,智周萬類,澤流永世
,參天兩地
,中立為三。故白子有言曰:人若不為形 所累
,眼前即是大羅天
。
文曰:忘形以養(yǎng)炁,忘炁以養(yǎng)神
,忘神以養(yǎng)虛,忘虛以合道
,即此忘之一字
,便 是無物也”(同上)。這就是說打破一切
,與道合體
。
煉虛合道后的境界是:“陽神離體
,冥冥窈窈,剎那間游遍三島
,出人純熟
,按 捺住別尋,玄妙合真
,空虛無事了”(見陳致虛《陳虛白規(guī)中指南》)
。
南宗丹法特點(diǎn)及與北宗的區(qū)別有:
1.南宗特別重視“由無生有,重在有物”的丹法要訣
。其人手功夫是追求“有 象”
、“有物”、“有精”
、“有信”之效驗(yàn)
。而北宗功夫從“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句 起修
,欲通過“九層煉心”追求一無染滯的元神
。
2.南宗丹法是“先命后性,重在命功”
,北宗丹法是“先性后命
,重在性功”, 這是南北丹法的根本區(qū)別
。陰陽(男女)雙修和清凈孤修并非南北二宗的根本區(qū)別
。
3.南宗強(qiáng)調(diào)煉丹應(yīng)“由后天轉(zhuǎn)先天,借假修真”
,清修丹法和陰陽丹法皆可走 通
。其命功完成后不著意煉性功也可健身,而北宗性功完成后尚須命功成就方能結(jié) 丹
。
4.南宗丹法強(qiáng)調(diào)“返璞歸真
,以簡馭繁,慢中求快
,依訣而煉”
,其人手根本法 訣是“收視返聽,凝神人炁
,調(diào)息綿綿
,心息相依”。郭武教授則認(rèn)為南北宗除在對 待修行之“性”
、“命”秩序上略有差異外
,其余思想理論大致是相同的。二者都宣 揚(yáng)“道”是世界觀的根源和本體
,將“道”等同于“心”
,都滑入了主觀唯心主義陣 營
;二者皆主張“無為而通靈”的神秘主義認(rèn)識論;二者也都認(rèn)同行善積德
、忠孝 仁義的倫理價(jià)值觀
。南北二宗的思想理論最終是服務(wù)于其得道成仙信仰。
三
、北派
世稱北七真者
,即丘長春處機(jī),劉長生處傳
,譚長真處端
,馬丹陽處鈺,郝廣寧 太古
,王玉陽處一
,孫清靜不二(丹陽之妻)。七真又稱七祖
,皆重陽弟子
。七祖中 廣開法派,奠定北宗之基者為長春真人
。此派上采易理
,旁涉禪宗,而一歸之于道
。 微妙亦通
,廣大悉備。要在以清靜單修為主旨
。北宗始
,則均尊稱重陽真人王喆。此 派經(jīng)典之最著者
,除七真之著述語錄外
,即為金蓋山刊行之《古書隱樓藏書;K北派工法,專主清靜無為
,而一以“悟道全真”為上乘旨意
;故能大宏“全真 教派”,又簡稱“真宗”
。蓋體清凈無為之旨
,全在悟真一事耳。雖曰清凈無為
,其 下手法則全在清凈二字
,能得真清凈,自可無為矣
。馬丹陽有云:“三十六導(dǎo)引
,二 十四還丹,比乃人道之漸門
,不可便人大道
。若窮法于爐灶,取象于龜蛇
,乃無事生 事
,性上添偽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私哉`人甚矣
!神氣須在自身中煉養(yǎng),火符須在自身中生用
,以 至過關(guān)服食
,結(jié)胎脫胎,了當(dāng)虛無:無不盡集一身
。仙道種子
,人人具有,個(gè)個(gè)現(xiàn) 成
,不假外求
,故一以自修、自煉
、自成
、自證為上乘主旨。
四
、東派
東派為明嘉靖隆慶間淮海陸潛虛真人所創(chuàng)
,亦稱為呂祖親傳。陸潛虛名西星
,號 長庚
。早歲事舉子業(yè),瑰瑋世林
,后究金火
,翹楚玄門。于修真期中
,曾親感呂祖降 于其家
,留“北海草堂” 二十日,得其丹法
,以陰陽雙修為宗
,而開東派。以所著 《方壺外史叢編》十五種,而闡丹法
,精深?yuàn)W妙
,玄微莫測。其雙修丹法之精密
,訣 要之上徹
,較密宗雙身法有過之而無不及。至馴道人稱其著述
,“洞曉陰陽
,深達(dá)造 化,發(fā)群經(jīng)之秘奧
,揭千圣之微傳
,乃修玄之正脈,度世之慈航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為憑心之 論。
東派煉虛合道用周天火府圖和還元圖來形容
。周天火府圖稱“進(jìn)退符火
,周天 數(shù)卦,三百功圓
,脫胎神化”
,強(qiáng)調(diào)“此中得意須忘象,若究群爻謾役情”見陸西星 《金丹大旨圖》
。就是說采取進(jìn)陽火退陰符的方法
,來烹煉和溫養(yǎng)金丹。還元圖稱 “三年九載
,面壁功深
,返于無極,與道合真”同上
。陸西星認(rèn)為“功夫到此一句說 不得
,一字用不著”(同上)。就是說功夫煉到此步
,即可以沖關(guān)
,沖關(guān)后便是與逍 合一,化為仙真
。
五
、西派
西派為李涵虛真人所創(chuàng),亦稱為呂祖直傳
。雖亦為陰陽二品大丹
,然較之東派
, 則又略有遜焉,以其丹法較為嚴(yán)繁也
。惟仍可統(tǒng)屬于南宗
。其所分全在用鼎成丹之工 程法,及其接命之術(shù)
,略有異耳
。
李初名元植
,后改名西月
,涵虛,其字也
,又字團(tuán)陽
,涵虛則較為世所善知。李 為四川樂山長乙山人
,曾于峨嵋山遇呂祖于禪院
,密付真旨,卒得成道于清咸豐丙 辰
,時(shí)在民國紀(jì)元前約六十余年
。李初事孫教鸞真人高弟鄭樸山,得其口訣
;在未遇 呂祖指點(diǎn)前
,亦曾遇三豐祖,故從事三豐派丹法甚久
,且有獨(dú)得之秘
,其編訂之 《三豐全集》,與呂祖年譜圣跡之《海山奇遇》
,卓具匠心
,風(fēng)行一世,迄民初尤未稍 衰
。李于成道后
,曾潛心注釋《太上十三經(jīng)》、《大洞老仙經(jīng)發(fā)明》
,及《二注無根樹 道情詞》
。最后并著有《道竅談》、《三車秘旨》
、《文終經(jīng)》
、《后天串述》、《圓嶠內(nèi) 篇》五種
,后一書則今已失傳矣
。
西派稱煉神還虛后
,更上一層,與道合真
。移神上院
,端拱冥心,直要與大虛同 體
,普照大千世界
。如此則法身圓滿,舍利交光
,分身應(yīng)用
,充周不窮。所謂子子孫 孫
,百千萬化
。至此應(yīng)時(shí)立功,則身歸三清
,道超九祖
。
西派及東派與南派同,均為陰陽二品大丹法
,且系為上乘修法而不流于下乘
,法 嚴(yán)而旨正。單修一派家法
,當(dāng)可人道證真
;如有會(huì)通為用,擇長舍短
,則更可扶搖直 上矣
。道本圓融,切不可執(zhí)見執(zhí)法
,執(zhí)則滯
,滯則活法亦為死法,活訣亦為死訣矣
。 人之心性與資質(zhì)不齊
,宜于何派工法,即修何派可也
;若執(zhí)此以非彼
,亦自限耳。如 北七真同為王祖重陽之傳
,且系同時(shí)為人室弟子
,復(fù)均主清凈,而劉祖則在妓院修 為
,丘祖則一味枯坐
,而丹陽與孫不二真人又屬陰陽所成
。南五祖同為劉祖海蟾及張 祖紫陽所傳,然薛道光禪師則棄禪還俗
,以修陰陽
,而白玉禪真人則自幼出家,終身 云水
。南北二派中人如是
,東西二派又何獨(dú)不然?故切不可是此非彼
,自囿自限
,以 自礙其成也。
六
、中派
中派以李道純
、黃元吉、尹真人師弟為其中巨擘
。李著有《中和集》,選編有 《道統(tǒng)大成集》
。黃著有《樂育堂語錄》
,及《老子道德經(jīng)精義》、《道門語要》等書
, 雖亦純主清凈修為
,然主援儒以人道,本儒以釋道為主旨
,而微始終以“守中” 一 著為訣法
。宋儒常教人守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全系宗主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脈 相承之十六字心法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叭诵奈┪#佬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惟精惟一
,允執(zhí)厥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彪m曰十六字
, 實(shí)只一字,此一字心法
,即“中”也
。尹真人師弟著有《性命圭旨》一書,全旨雖 在三家合參而一其體用
,然要亦對儒家佚傳之命功
,多隱隱有抉微者在也
。此派對儒 門中人修持,易為人手有得
,以其行文立說
,著旨相近,一反道門之全以鉛汞龍虎等 等之“喻體假用”之旨趣
,故視之為“教外別傳”
,當(dāng)無不可。至著《毅一子》之楊 毅廷
,則完全是以儒說道矣
。
中派煉虛合道,黃元吉認(rèn)為
,神生炁
、炁生神后,“如此神炁交養(yǎng)
,兩兩相生, 斯時(shí)正宜撒手成空
,不粘不脫,心若無意……合乎天地盈虛消息”《道德經(jīng)講義》
。
李涵虛注解張三豐《無根樹詞》認(rèn)為
,煉丹至于空,已經(jīng)算是盡善盡美了
。然 而會(huì)有真空之念
,又會(huì)有法相之念,正如太上老君所說:“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
,所 空既無,無無亦無”《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jīng)》
。所以要湛然常寂
,才算得上是大超脫、 大解悟
、大清凈
、大圓覺。因?yàn)檎咳挥卸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空而且無
,不可以用具體事物來形 容
。前一階段的功夫還有金精
、黃芽等名稱
,湛然卻沒有任何名稱
,猶如空谷傳聲
, 聲聲相應(yīng)
,這就是湛然的奧妙
,藏于無中
。所以煉虛合道必以道為體,又必以無擒
, 入于中間虛無之境
,大造、大化之中
,起動(dòng)周天三昧真火
,鍛煉元神,使虛空法身返 于太無
。此太無為圣真之境
,玉清混洞大無天、上清赤化太無天
。煉成仙道
,只要授 受太清官秩,便能夠返于太無
,可以先朝拜道德天尊
,再朝拜靈寶天尊,最后朝拜元 始天尊
。要做到這一步
,必須鍛煉真空,要用周天三昧真火
。此周天并非河車功夫, 而是任天而動(dòng)
,空寂盤旋
,深造密化,道法自然
。三昧真火并非陽火
,而是天一、±也 二合而為三
。人于天地之中
,立鼎安爐,神冥氣漠
,以仙煉仙
,而成天元神丹。等到 功德圓滿
,便可上朝三天
,謁仙卿、受天符
,或封為真君
,或封為帝君
,或封為五岳 名山洞天福地師相、逸仙等職
,這樣才算是真正地達(dá)到了煉虛合道的地步(見李涵 虛《道竅談?三車秘旨》)
。
七、三豐派
三豐派認(rèn)為煉虛合道需要面壁九年
,有訣說:“九年面壁養(yǎng)神體
,默默昏昏如煉 己。無束無拘得自由
,隨緣隨分能知止
。心同日月大輝光,我與乾坤為表里
。打破虛 空不等閑
,收拾六合一黍米(《張三豐全集?玄要篇上?面壁九年》)。這就是說在九 年面壁的過程中
,要自然而然
,就像煉己筑時(shí)一樣,無拘無束
,心同死灰
,體合陰 陽,打破虛空
,具體過程為:換鼎分胎
、轉(zhuǎn)制通靈、九轉(zhuǎn)靈變
、修煉天元
、瀟灑優(yōu) 游。
(一)換鼎分胎
。訣說:“重安爐鼎立坤乾
,巧手移丹人上田。道德崇高神益邁,虛空粉碎法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