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長清,地要長寧,天地長清凈。才能生化萬物。靜坐是改善人體質,促進養(yǎng)生睡眠的方法,更是性命雙修的法門.靜坐為「靜學」中求靜、致靜·得靜、證靜之方便法門,乃「主靜哲學」中之事,亦可以就是「靜的哲學」之實證。靜為動之對[靜的哲學]為[動的哲學]之對。寂然不動曰靜,無聲無息曰靜,一念不生曰靜。靜又有[息]義,《禮.月令》曰:“百官靜事毋刑”。又有[安]義,《鄭風》曰:“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晉書》曰:“北狄懼威,關塞謐鹽靜?!庇譂崈袅x,詩曰:“籩豆靜嘉”?!俄崟吩?“澄也”?!稄V韻》曰:“和也?!狈泊司o之義也。
“靜學”為“心學”中之主學,“靜法”為“內圣心法”中之主法。人為萬物之靈,亦為天地萬物主宰,而心又為人之主宰。故談人生修 養(yǎng),實以心的修養(yǎng)為最高無上之不二法門。古圣謂:“養(yǎng)心莫善于靜?!膘o則無欲,無欲則剛;靜則無念,無念則定。心無時不動,無時不 外馳,無時不散亂,故孟子以“求放心”為教。心放則收之,收拾向里.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外不入內,內不緣外;使此心無思無慮,無意 無念,無欲無作,則自寂然澄然,真體獨露,而得見本心。本心者,即善惡是非分別等諸念未起.與喜怒哀樂愛憎等諸情未發(fā)前之真心 也。此時之心,心無其心,寂然不動,虛靈不昧,亦即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所謂“道心”,一發(fā)則即為“人心”矣。靜坐,主在坐斷此動心,而 復歸于靜,亦即復歸于“清靜無為”之道心。此亦即“復性”功夫,正老子所謂“歸真返樸”者是。
《大易》日:“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坤文言曰:“至靜之德方?!惫世献右浴爸绿摌O,守靜篤”為教,以“歸根曰靜,靜曰 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為訓。并力主“清靜為天下正”,主“無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復謂“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牝常以靜勝牡”。故日:“勝天下之至動者以靜,制天下之至變者以定?!膘o則自定,定則自靜。由此可證“靜學”之為用,小而施之于身心 性命,大而施之于家國天下,無所不宜。顏子之“坐忘”、“心齋”,孟子之“不動心”,與乎立德修業(yè)、內圣外王之功,均須由此一“靜”字法門 入?!洞髮W》日:“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贝艘粌仁ネ馔跣姆?,為孔門主靜學之最佳說教。
佛家叫禪,禪為空性之門,空空蕩蕩,來也如意,去也如意,來去自如,方得如意。現(xiàn)世佛佛祖如來之意。空??詹⒉淮頉]有空,只是一種心念之道。在佛家則更以修靜定為要功。天臺宗之修止觀,禪宗之修禪定,以及其他一切諸法,莫不以修靜定為中心主旨,并由此而可以成佛 作祖?!秷A覺經(jīng)》曰:“諸菩薩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逼浣涠ɑ廴龑W,一是皆以“靜學”為本。三藏十二部佛法,總不外以靜字為人 門法。由上可知三教圣人,莫不以“主靜”為頭腦功夫。靜學,旨在學靜,求一心清靜;無煩惱,無苦悶,無掛礙,無恐怖,無憂郁,無思無 慮,無欲無求,一心澄然寂然,得大自在、大逍遙。故靜學實乃百家之所共享,非僅三家為然也。
如何能靜?須有“致靜”之方,“坐”則為“致靜”方法中之基本形式之一種,要在“主靜”,無間于行住坐臥也。致力于修靜與修定。概 稱為靜功。道家靜坐以修心養(yǎng)性、修命了道,其中功法,全以靜功為主基?!秷D書集成.神異典》分目有“靜功部”,即為記道家修養(yǎng)之事 者。在道家丹鼎派中,稱此為“煉丹”。靜功得力處,不但可以煉養(yǎng)心性,變化氣質,陶熔人品,大開慧悟,且實為“超凡人圣”之坦途。故陳 白沙直稱靜坐為“作圣之功”;內容來自武術丹道氣功。劉宗周謂“靜坐是養(yǎng)氣功夫,可以變化氣質”,實則未盡其要也!靜坐功夫,主在可以養(yǎng)心,可以養(yǎng)性,可以 養(yǎng)精,可以養(yǎng)氣,可以養(yǎng)神。次則可以養(yǎng)德,可以養(yǎng)慧,可以養(yǎng)誠,可以養(yǎng)勇,可以養(yǎng)仁。全此十大修養(yǎng)功夫,便可以作圣,可以長生,可以 神化,可以入道矣。故靜坐法,實為人生修養(yǎng)方法中之最上乘,最簡易之修養(yǎng)方法。
宗周先生有一段論靜坐最親切的話,初學靜坐者,司用之仔細檢點。其言日:“主靜功夫,最難下手,姑為學者設方便法,教之靜坐。日用間,除應事接物外,茍有余晷,且靜坐。坐間本無一切事,即以無事付之。既無一切事,亦無一切心。無心之心,正是本心,瞥起即放 下,沾滯即掃除.只與之常惺惺可也。此時技倆,不合眼,不閉耳,不跏趺,不數(shù)息,不參話頭;只在尋常日用中,有時倦則臥,有時感則 應;行住坐臥,都作靜觀;食息起居,都作靜會。
昔人謂勿忘勿助間,未嘗致纖毫之力,此其真消息也。故程子每見人靜坐,便嘆其善學。善學云者,只此是求放心親切功夫。不會靜坐,只學坐而已。學者且從整齊嚴肅入手,漸進于自然?!贝藰O淺明而簡要,其所以苦口婆心 如是者,蓋唯靜坐,可收拾精神向里不向外馳,可使此心湛然明澈,可使此心寂然不動,可使此心閑邪存誠,可使此心于喜怒哀樂未發(fā) 之中體認天理,會歸天道。一雜念慮,一起機心,便失本體矣。平時養(yǎng)此不動之體,他日出而用世,即可肆應天下無窮之變,而不離一方寸 之中也。
《清靜經(jīng)》曰:“夫人神好清,而情撓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人如欲其能無時不在心靜神 清與心定神閑之境,則非致力于靜坐不能也。故明·郭蒙泉先生有詩日:“近名終喪己,無欲自通神。識遠乾坤闊,心空意境新。閉門只靜 坐,自是出風塵。" 由上可知靜坐法,乃清靜其心之法,實為我國儒釋道三家所共 遵共行之圣功神化下手法門,且亦為人生修養(yǎng)之根本大法,完全以修養(yǎng)心性為綱領,絕無任何宗教色彩和迷信作用。盡人皆可學,盡人 皆可修,且盡人皆宜修。因其乃是教人如何“真切本分為人”的一種。心法.且為一種極簡易平常的身心性命道德修養(yǎng)功夫,絕無絲毫神 秘可言也。謂吾不信,小習靜坐一年半載,能入丹道,即可覺得其中生機橫溢,虛靈不昧,性光普發(fā),妙趣無窮也。須知:靜里乾坤大,定中日月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iudao/52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