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神話:開辟天地還是三皇起源
吳曉東
這混沌開始分裂,陽清的部分開始上升變?yōu)?/span>天,成為天皇;陰濁的部分開始下沉變?yōu)?/span>地,成為地皇;盤古生在混沌之中,隨著天地的分裂,盤古也開始長高,成為三皇之一,即人皇。 |
一、盤古并未開天辟地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是一句家喻戶曉的熟語,這句熟語告訴人們,天地是盤古開辟的。這反映了盤古作為一位開天辟地的大神已經深入人心,不僅在民間如此,在學術界也是一樣,在眾多的研究論文中,也都是把盤古當作一位開辟天地的大神來對待。
盤古——按照原始道學觀念創(chuàng)造的宇宙演化大神
基于這種認識,學者們自然會將盤古神話與印度梵天創(chuàng)世神話、諸多南方少數民族盤古神話加以比較,從而探索其來源。然而,從最早的盤古神話記載看,盤古一開始并不是一位開天辟地的大神。盤古神話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徐整的《三五歷紀》與《五運歷年記》,以及南朝時期任昉的《述異記》,前兩本書今已遺失,僅能從后世的著作引文窺其一斑。綜合這三本著述對盤古神話的記述,可分為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盤古垂死化生;另一部分是天地的形成與盤古的誕生。所謂的“自從盤古開天地”指的自然是天地的形成與盤古的誕生這一部分。在這一部分的文字中,盤古僅僅是作為人皇來出現的。為了澄清對盤古神話的誤讀,必須拋開以前的成見,重新回到原文。關于天地形成與盤古誕生的神話僅有兩處,其中一處為《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歷紀》的記述: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高,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盤古一身化萬物
這段文字并非艱深晦澀、佶屈聱牙,只是人們有了先入為主的“盤古開天辟地”觀念,直接影響到對其內含的解讀,明明白白的事情也看不真切了,往往就會把這早期的盤古神話視為一則神創(chuàng)或人創(chuàng)的開辟天地神話,如王立群先生在《中日神話中的生命意象》一文中在引用了《三五歷紀》盤古神話之后說:“中國的天與地就這樣被創(chuàng)造出來了。正是因為盤古在混沌的世界中‘一日九變’,才以自己身體的神速成長促成了天與地的形成,可以說,在中國的神話中,是盤古這位獨身神創(chuàng)造了天地,創(chuàng)造了人類賴以生存的世界?!边@分明是將盤古的生長解釋為支撐天地的行為。
趙廷光先生在《盤古傳說真諦尋索》中進行了類似的解讀:“天地分開了,盤古感慨萬分。但他又想,自己好不容易造出來的天地,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它再合到一起。于是他腳踏大地,手托藍天,把天和地支撐起來。天高一丈,他的身子就伸長一丈;地下沉一丈,他的身子也長一丈。如此結果18000 年,那本來粘軟的天和地終于凝固了,不動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下沉,盤古也不再伸長。”
鐘年先生則是引用民間神話,將“如雞子”演繹成雞子,并進一步從這個角度加以闡述:“(盤古)把個雞蛋殼給砸了個稀爛。雞蛋清、雞蛋黃都流出來了。雞蛋清輕,浮在上面變成了天,雞蛋黃重,沉在下面變成了地,雞蛋殼呢,被盤古砸了個末末碎,都雜到清和黃里去了?!焙苊黠@,學者們已經完全將盤古視為一位開天辟地的大神。
盤古開天辟地
與此相反,王魯昌先生卻十分敏銳地洞察到了眾人對盤古神話的誤讀,認為這段文字“并無盤古開天辟地之意?!笔紫?,天地是自開的,并非盤古開辟的,盤古只是一直在其中而已?!疤斓亻_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沒有絲毫說明天地是盤古開辟的意思?!疤斓亻_辟”一句,“天地”是主語,顯示了天地是自行形成的,若用“開辟天地”,將“天地”作為賓語,那才是人為地開辟天地?!瓣柷鍨樘欤帩釣榈亍币餐瑯拥莱隽颂斓亻_辟的原因,陽因清而輕,升為天,陰因濁而沉,降為地。這與《淮南子·天文訓》里的“清陽者,薄靡而為天,濁重者,凝滯而為地”是一致的。
另外,盤古也沒有用自己的身體來支撐天地以使天地分開,文中是先說“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然后才說“盤古日長一丈”。天地分離在先,盤古生長在后,隨天地生長而已,并無支撐之意。
那么,徐整《五運歷年記》里的記載又怎樣呢?《五運歷年記》中天地開辟與盤古誕生的文字是這樣的:
元氣蒙鴻,萌素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
這段文字可視為上文所引的《三五歷紀》中那段文字的一篇異文。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不僅沒有絲毫盤古開天辟地的因素,反而盤古是在天地形成之后才由陰陽兩氣交合而誕生。即“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
毛發(fā)化山林
二、“盤古神話”實為三皇起源神話
那么,所謂的盤古神話其本質是什么呢?其實這一神話的內容十分淺顯明確,確切地說,盤古神話是一則天、地、人三皇起源神話,而不是盤古開辟天地的神話。后世對“三皇”的內含有不同的解釋,但這里很明確,即天皇、地皇、人皇。這三者在《三五歷紀》的“神話”中是同時出現的,一開始三者合而為一,混沌一團,像雞蛋一樣(值得注意的是“如”字,即像雞蛋,但并不是雞蛋)。18000年之后,這混沌開始分裂,陽清的部分開始上升變?yōu)樘?,成為天皇;陰濁的部分開始下沉變?yōu)榈?,成為地皇;盤古生在混沌之中,隨著天地的分裂,盤古也開始長高,成為三皇之一,即人皇。
理解這一神話至關重要的,是“后乃有三皇”這幾個字,它直接而明了地點出這段文字的性質就是解釋三皇的起源。與《三五歷紀》中的描述相比較,《五運歷年記》對天地形成以及盤古誕生的理解記述得更為清晰,文中直接點明了天與地是由元氣形成的:“元氣蒙鴻,萌素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薄度鍤v紀》中“天地混沌如雞子”一句在這里用“元氣蒙鴻”四字代替,雖然“蒙鴻”兩字沒有“如雞子”那么具象直觀,但其對主語“元氣”二字則十分明確地記錄下了人們對天、地、人形成的理解,即天、地、人是由元氣演化而來的。元氣包含著陰與陽,陰陽分化為天地,同時中和化為人。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顧頡剛的層累說不僅適用于故事的演變規(guī)律,同時也適用于對故事的研究現象,人們不斷受到前人觀點的影響,并將其觀點繼承下來,在這些觀點的影響下,人們不僅容易忽略對原文的仔細解讀,甚至會喪失對原文解讀的能力。
水孕育了萬物
盤古無疑是一種巨靈,在緯書中就有巨靈的觀念,《路史·前紀》卷三引《遁甲開山圖》云:“靈與元氣同生,為九元真母?!薄短接[》卷一也引《遁甲開山圖》云:“有巨靈者,遍得元神之道,故與元氣一時生混沌。”這些觀念,與盤古出世是如此相似。
三皇是哪三皇?歷史上有不同的解釋,顧頡剛對三皇進行了一次很好的梳理,寫下了著名的《三皇考》,但他對一種三皇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是指的什么:“有一種三皇,我們不曉得他是什么意義;不僅我們不曉得,連黃帝也須來問人?!边@種三皇出現在《陰符經·三皇玉訣》中黃帝與廣成子、天真皇人的對話:
黃帝曰:“天皇者何也?”廣成子曰:“天皇者,先天之前,五劫開化,混沌之始也。天皇一氣圣化萬象,主天圣玉虛圣境明皇之祖炁也?!?/span>
黃帝曰:“地皇者何也?”天真皇人曰:“地皇者,天皇一氣下降于地,地炁受之,二炁相合,主生化金光之炁,乃是洞神真境真皇之祖炁也?!?/span>
黃帝曰:“人皇者何也?”廣成子曰:“人皇者在天地之間,虛無至理,為天皇一炁地皇一炁太空虛中相合化,金、木五星為中宮,合乾坤八卦,保護化神,乃仙境主中元人皇之祖炁也?!?/span>
這一段話看似玄妙,但如果結合《三五歷紀》、《五運歷年記》盤古神話的那兩段文字來看,它們是相通的,都是道學的宇宙生成觀的美學化表達。
盤古神話說的是三皇與陰陽二氣的關系,這里也是一樣?!段暹\歷年記》認為是陽為天,陰為地,陰陽二氣化為人,這里則認為人皇是天皇一炁(即陽)與地皇一炁(即陰)相合化而成,這與陰陽二氣中和為人是一致的。這里說“人皇者在天地之間”,與盤古生長于天地之間又是何等相似。
《三五歷記》論盤古
《三五歷紀》還有一處論及三皇,《太平御覽》卷七十八“皇王部”引《三五歷紀》云:
溟悻始牙,濛鴻滋萌,歲起攝提,元氣肇啟。有神靈人十三頭,號曰天皇;有神圣人十二頭,號地皇;有神圣人九頭,號人皇。天皇、地皇、人皇為太古。
前面幾句同樣是敘述宇宙起始之時的狀態(tài),然后敘述三皇,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說三皇是“太古”時候出現的,而在上文引述的盤古神話里,太古時候只有天、地與盤古。因此人們推測,三皇便是天、地、盤古的對應形態(tài)。
盤古神話原本是古代對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一起誕生的“科學”解釋,陳建憲先生將盤古神話的開辟部分視為宇宙卵母題,并追溯其根為太極陰陽學說,張文安先生同樣也認為盤古神話的根源可追溯到《易經》。
《易經》的卜辭里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相當于盤古神話的“如雞子”,兩儀指的是陰與陽?!端囄念惥邸肪硪凰度鍤v紀》后面的文字也已經顯露出這種思想的來源,即“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
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受到《易經》哲學觀念而作了加工,只有前面才保留了比較原始的面貌。
盤古身化萬物,道人身化虹光。
其實整段盤古神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反映的正是古代人們對天、地、人形成于元氣的陰陽思想,本非神話?!皵灯鹩谝弧敝耙弧北闶窃獨猓傲⒂谌敝叭北闶撬^的天、地、人?!度鍤v紀》的表述雖然模糊一點,但也是基本一致的,所謂的混沌如雞子,恰如太極圖的形象,是一個圓形,即所謂的“元氣”。在這個圓形之中,包含有陰陽兩極,是形成天、地、人的基礎,故云“立于三”。
由于《三五歷紀》與《五運歷年記》已經遺失,不知道這兩部書是什么性質的書籍,其實從這兩本書的書名,依然可以看出一點易學的痕跡?!妒酚洝ぬ旃贂吩疲骸盀閲弑刭F三、五?!薄盀樘鞌嫡弑赝ㄈ⑽?。”這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的觀念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叭钡於宋镔|世界的基礎,而“五”指五行,是物質世界的運行機制,早期的五行并非指金、木、水、火、土五材,只是指氣的五種不同運行方式,五行即五運。
盤古神話所表現的觀念出現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其文本的雛形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老子》,其中就有與盤古神話在某種意義上相似的文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這先天地而存在的混成之物,即被命名為“道”的,與盤古神話中天地未開之前的如雞子般的混沌實為一物。這混成之物“可以為天地母”,即天地是從這混成之物變化而來的,這即盤古神話中的“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在以上這段文字里,道與天地人并列,可是道是一切之始,理應在天地人之先。于是,到了后來,天、地、人脫離開來,形成三皇?!度鍤v紀》里的盤古神話無疑是秉承了這一文本的思想與論述。
到了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其論述逐漸趨于類同《三五歷紀》里的盤古神話。
《淮南子·天文訓》云:“太始生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而《淮南子·精神訓》中還有與盤古神話更為接近的描述:古未有天地之時,唯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jié)鼬櫠?,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
五行生克
《五運歷年記》中的盤古神話幾乎是對這一段話的完全繼承:天地一開始是鴻蒙混沌一團,后來陰陽分離,形成萬物與人。不過,《三五歷紀》里盤古神話已經有了一些變異,即盤古是一開始就“生其中”的,而非由于“精氣為人”。從以上這則記述也可以看出,古人具有一切起源于陰陽的思想,但其具體的起源程序如何,卻是各抒己見。先有天地,后有人,或人與天地一起誕生,不一而足。
盤古神話所反映的是古代中國的陰陽學說,這種學說至少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出現,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易經》。顯然,這是對天地的一種探索和認識,在當時的人看來,這并不是什么神話,而是一種“科學”的認識。
神話其實是遭到后人否認的哲學或科學。每個時代的人都在探索世界,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會以自己當時的知識結構來解釋一些未知事物,這些解釋在當時可能就是最先進的理論,但多年過去后,后人在發(fā)現了真實面目之后,便會將這些原來流行一時的理論視為神話。
自然壯美
現在依然在對宇宙的形成進行探索,目前最先進的理論是宇宙大爆炸,這一理論告訴人們,宇宙是由一顆高密粒子大爆炸形成的,到目前為止仍然在不斷膨脹。雖然這一理論不斷得到證實,但是這一理論沒有回答一個問題:這顆高密粒子從哪里來的,在爆炸之前放在哪里?即使大爆炸理論是正確的,那也很可能是人們只看到了自己所處的宇宙,沒有看到自己所處宇宙之外的宇宙?,F在很多人越來越相信這樣的理論,就像古代中國人相信天地是由元氣分離而成的,一旦這種理論被其它理論所代替,它便會具有盤古神話一樣的結局,成為一則神話。
中國在探索天地面貌的過程中,主要提出過三種理論:蓋天說、渾天說與宣夜說。宣夜說形成的年代天文學家也無從考查了,據傳說起源于商代。這種理論主張沒有什么固體的天,天也沒有什么形狀,也沒有邊界。這種學說的提出,肯定是出于少數的古代天文學家,而且這種思想沒有在民間流傳開來。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渾天說,是否會成為盤古神話的理論根據呢?張衡所著的《渾天儀圖注》對渾天說理論作了詳盡的解說: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span>
與盤古神話一樣,渾天說也是用雞蛋來比喻渾天的模式,可是,渾天說與盤古神話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有本質的區(qū)別:它主張?zhí)毂鹊卮螅训匕谥虚g,就像雞蛋殼包蛋黃一樣,天內充滿了水,天靠氣支撐著,地則浮在水面上。盤古神話所體現的思想與蓋天說最為接近,蓋天說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而且這種思想不僅僅停留在少數的天文學家身上,在民間也極為普及。蓋天說一開始以為地是平的、方的,天就像一個鍋蓋一樣將地蓋住,所以天有一個高度,天與地都是固體的。其實盤古神話所表現出的就是蓋天說的思想。
人物秀美
當然,蓋天說只是一種關于天地形狀的理論,而非天地形成的理論,盤古神話即關于蓋天形狀之天地的形成理論。盤古神話所體現的天地形成理論與陰陽學說有關,這種學說在中國十分流行,所以用來解釋天地的形成,也是十分自然的。
一些學者傾向于用楚辭《天問》來證明盤古神話出現時間很晚,認為如果很早就有了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屈原就不會提出“圓則九重,孰營度之?”的問題了。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天有九重,是誰經營它,度量它?
這恰恰證明了是人們誤讀了盤古神話,認為天地是由盤古開辟的。屈原并不認為是盤古或其它的人開辟了天地,正因為他認為天地是自然形成的,他才像牛頓一樣,要尋找這第一推動力。屈原當時所掌握的知識,與盤古神話所體現出的陰陽觀念是一致的,屈原問:“陰陽三合,何本何化?”便顯示出了當時陰陽化生萬物的觀念。他還問道:“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意思是:大氣彌漫景象混沌,憑借什么識別清晰?這與《淮南子·天文訓》所說的“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是一致的,都是說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一團大氣。與《五運歷年記》的“天地混沌如雞子”同樣沒有什么二致?!皥A有九重”也與“天去地九萬里”是一脈相承的。
道炁鐘神秀,一本散萬殊。
三、盤古神話起源何處
目前關于盤古神話來源的觀點很多,不僅有地域的爭論,還參合了所屬民族的爭論。自明代的馬歡,到民國時期的屠考賢,就開始將盤古神話追溯到印度,后來的徐松石、呂思勉、高木敏雄(日本)、何新皆從此說;蔣云觀在《中國人種考》一文認為“盤古”乃巴克族之名的轉音,又將盤古的來源追溯到巴比倫;茅盾則是一位主張盤古神話起源于中國南方的學者,主張南方學說的學者中,又有民族的差別,比如清代的蘇時學、夏曾佑、以及顧頡剛、袁珂、范文瀾等主張起源于中國南方的苗瑤語族,而胡仲實、藍鴻恩、覃彩鑾等學者則主張起源于中國南方的百越民族。也有學者主張起源于中原,如馬卉欣、張振犁、王暉等。
《三五歷紀》里的盤古神話既然是天地人三皇起源神話,而非盤古開辟天地的神話,其根源便只能到有這種思想的文化中去尋找。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陰陽學說,那么盤古神話就排除了印度通過佛教傳來的可能。關于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年代,基本認定是在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那一年,大月支國的使者伊存到了當時中國的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于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為此,中國佛教協(xié)會于公元 1998 年在北京舉行了佛教傳入中國2 000 年的盛大法會。
那是否存在不通過佛教的渠道,而是在此之前通過別的方式傳入中國的可能性呢?也不可能,因為盤古神話不是一則由盤古來開天辟地的神話,印度的梵天創(chuàng)世神話則是一則不折不扣的神創(chuàng)造天地的神話。何新用來與盤古神話作比較的梵天創(chuàng)世神話出自《摩奴法典》,他所引用的材料如下:
宇宙大爆炸
當初這宇宙沉浸于黑暗之中……如同完全處在睡眠之中。(第6節(jié))
于是本體神(Atman)出現。它決意要創(chuàng)造五大和萬物,以掃除黑暗,揭示自然的奧秘。(第17節(jié))
他首先創(chuàng)造了水,在水中播下一粒種子。(第8節(jié))
這種子變成一個金色的雞卵,光明四射。于是那至重的本體神現形為大梵(Brahma),而出生于這金色的蛋中。(第9 節(jié))
他在這個蛋中整整住了十二個梵月。于是發(fā)大智慧,將蛋破分為兩半。(第12 節(jié))
于是,蛋的一半升為天,一半下降為地。在天與地之間有氣和八字。周圍環(huán)繞以水。(第13節(jié))
他又以智慧創(chuàng)生了神性、人性和畜生性。創(chuàng)生了眼、耳、鼻、舌、身五識,口手足肛陰五根,創(chuàng)生了五大元素。(第 15 節(jié))
從中不難看出,印度神話中天地是梵天發(fā)大智慧開辟的,而盤古神話中的盤古沒有絲毫開辟的痕跡。什么是開辟神話?這一概念往往又稱為開天辟地神話、天地開辟神話、宇宙起源神話、創(chuàng)世神話、萬物起源神話,等等。人們往往不去追究這些術語的字面上的差別,其實,從文字表面來看,“起源”兩字只闡述了一種現象,它可以是被創(chuàng)造,也可以是自然形成,而“創(chuàng)世”兩字卻暗含了起源的成因,只有人或神才能“創(chuàng)”。所以,起源神話應該更為廣泛,包含了創(chuàng)世神話。天地自然起源的神話屬于起源神話,天神創(chuàng)造天地也屬于起源神話,神創(chuàng)只是起源的一種方式而已。梵天神話是起源神話中的開天辟地神話,而盤古神話雖然也是起源神話,卻不是開天辟地神話,兩者有本質的區(qū)別。
靜看滄桑萬年云
那么,盤古神話是否有可能來自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那里也有類似三皇起源的神話,比如,壯族《布洛陀與姆洛甲》說:
“混沌時代,宇宙中旋轉著一團大氣,這團大氣漸漸地越轉越急,越轉越快,形成一個蛋的樣子。后來蛋爆裂開,分為三片,一片飛到上邊變?yōu)樘炜?,一片飛到底下變?yōu)樗粼谥虚g的一片變?yōu)榇蟮?。突然,大地上長出一朵花,中間長出一個女人來,她就是始祖姆洛甲?!?/span>
這一神話與《三五歷紀》中記述的盤古神話頗為相似,但人們難以判斷這種思想是來源于哪里,是受到陰陽學說的影響,還是來源于對生活中卵孵化過程的觀察。如果要論證盤古神話來源于此,那至少還要進一步提供壯族古代先民具有三皇觀念的證據。
目前從民間搜集的很多盤古神話,包括南方少數民族的一些盤古神話,幾乎都是盤古開天辟地神話,比如馬卉欣先生在《盤古之神》第四章“宇宙開辟”第一節(jié)“盤古出世”中收錄的8個盤古神話,以及第二節(jié)“盤古創(chuàng)世”中收錄的17個盤古神話,全部都是盤古以各種方式開辟天地的神話。當人們了解了早期的盤古神話不含有創(chuàng)世的因素,就很容易理解這些神話當是早期三皇起源神話被誤讀為盤古開天辟地神話之后才流傳開的。
廣西是盤古神話的起源
四、從三皇起源到開天辟地的演變
那么,盤古神話是在什么時候成為開辟神話呢?在南朝時期所出現的《述異記》里面,就已經將盤古視為一個開辟天地的人了,《述異記》卷上云:
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此氣化為開辟世界之人,即為盤古;化為主持天界之祖;即為元始。
盤古神話的變異點有三個:一是將“天地開辟”誤讀為開辟天地,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變異,它直接使盤古神話從三皇的起源神話演變?yōu)楸P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天地的自然形成演變成為了由盤古開辟;二是將盤古與天地共生誤讀為盤古支撐天地;三是將“如雞子”直接解讀為雞子。
到了宋朝,《云笈七簽》里將盤古視為一位得道成仙的真人,同時也是開創(chuàng)天地的人:
爾時盤古真人,因立功德見召于天中。盤古乃稽首元始虛皇道君,請受《靈寶內經》三百七十五卷。時高上虛皇太上道君則授以《三皇內經》三十六卷。而盤古真人乃法則斯經,運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萬物。
文中明確描述的盤古是按照《靈寶內經》來開創(chuàng)天地的。盤古一旦成為創(chuàng)世主神之后,其創(chuàng)世過程便逐漸得到了細化。明代周游《開辟衍繹》云:
“合閉已久,若不得開,卻得一個盤古氏,左手執(zhí)鑿,右手執(zhí)斧,猶如剖瓜相似,辟為兩半。上半漸高為天,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祥云;下半漸低為地.亦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石泥?!?/span>
長生久視曰仙人
這里已經開始將盤古開天辟地細化為“左手執(zhí)鑿,右手執(zhí)斧”,清代的《歷代神仙通鑒》繼承了這種說法,并添加了盤古用身子頂天的情節(jié):
“盤古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zhí)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span>
成書于清代的《黑暗傳》,也繼承了盤古使用大斧開辟天地說法:“盤古來到山頂上,一斧劈開混元石,清氣浮而九霄去,重濁落在地下沉,天高地厚才形成?!?/span>
在《三五歷紀》與《五運歷年記》中,盤古神話只涉及到兩個母題,即三皇起源與盤古垂死化生。隨著盤古神話的流傳,民間開始將一些故事類型附會到盤古身上,但這種附會與盤古一開始被視為人皇有關。
劉俊起先生曾在《開辟神還是祖先神》一文中指出,河南泌陽盤古山一帶的盤古神話屬于洪水神話,與關于天地起源的盤古神話沒有關聯(lián)。河南大學中原神話調查組采編的《中原神話專題資料》20 則盤古神話中有 13 則為兄妹婚神話或明確提及盤古兄妹,只有一則涉及開天辟地;泌陽盤古山一帶的盤古兄妹婚洪水神話是將盤古一詞“嵌入”到兄妹婚神話而形成的,馬卉欣在當地采錄到的《鹿鴨媒》兄妹婚神話中主人公的名字依然保存為“雷生”和“雷花”;當地百姓接受盤古神話是把盤古作為人類祖先神而并非開辟神。閆德亮先生也指出,桐柏山盤古神話的核心內容是盤古成婚,桐柏山盤古神話將女媧伏羲神話移植到了盤古身上。
神光罩大地
在盤古神話的研究史上,過分強調從文獻學來研究此神話的出現時間,不符合真實的道學思想史和口頭文學的演變規(guī)律。一則故事的誕生時間,主要看這個故事類型是什么時候出現的,而不是看這個故事類型中人物的名稱是什么時候出現的。本著這樣的原則,才能找到盤古神話的真正源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13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