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 大話道德經(jīng)

      傅佩榮教授講解《道德經(jīng)》第二章:什么樣的人才稱得上“圣人”

      荊十三 2024-11-03 15:03:07

      第二章:什么樣的人才稱得上“圣人”

                 我們在念老子道德經(jīng)》的時候,每隔一兩章就會遇到一個詞叫做“圣人”。一般人聽到圣人,會以為是儒家的典型

      ,就好像德行到完美的程度
      ,就稱為圣人了
      。但事實(shí)上,在道家也用“圣人”這個詞
      ,而在《老子》這本書里面
      ,他所使用的比例反而是最高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独献印防锩嫠^的“圣人”與德行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
      ,而是與智慧有關(guān),所以我們說老子書中的圣人是悟道的統(tǒng)治者
      。不但如此
      ,老子81章里面談到圣人的有24章,出現(xiàn)32次
      ,同時
      ,圣人還有別的同義詞。你把圣人當(dāng)作悟道的統(tǒng)治者
      ,那么與它同樣意思的還有“我”“吾”“有道者”“善為道者”
      ,意思都和“圣人”一樣,也都是悟道的統(tǒng)治者
      。所以你把圣人與它的同義詞加起來的話
      ,在《老子》81章里面占了40章,也就是將近一半的篇幅了
      。所以如果想念懂老子的思
      ,那非對于他所謂的圣人(這個虛擬的圣人)有清楚的認(rèn)識不可。我們在《老子·第2章》就發(fā)現(xiàn)了
      ,圣人怎么做事的呢
      ?所以我們把《老子·第2章》的后半段再念一遍。他說: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abe1eea3ca79fc28-c577ebdcb0f3dbcc-39ebfcfb21e96e548a4ca16a12338c36.jpg

               他所說的是:因此之故,圣人以無為的態(tài)度來處事

      ,以不言的方法來教導(dǎo)
      。任由萬物成長而不加以干涉,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仗恃己力
      ,成就萬物而不自居有功
      。正是因?yàn)椴痪庸Γ怨儾粫x開他
      。前面提到圣人要教導(dǎo)
      ,他要教導(dǎo)誰呢?當(dāng)然是教導(dǎo)百姓了
      。但是教導(dǎo)百姓的時候,為什么后面出現(xiàn)萬物如何如何呢
      ?所以在這里對“圣人”只有一個清楚的定義
      ,就是他是悟道的統(tǒng)治者,而統(tǒng)治者面對老百姓的時候
      ,與面對萬物是一樣的態(tài)度
      。所以我們將來再繼續(xù)念《老子》,遇到圣人這個詞和它同義詞的時候要很清楚
      ,他一定是統(tǒng)治者
      ,同時也是悟道的。

                 這里就要問了

      ,老子為什么要虛擬一個“圣人”這樣的概念呢
      ?主要是因?yàn)楣糯纳鐣旧现挥袃蓚€階級,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
      。如果你是被統(tǒng)治者的話
      ,沒有自己學(xué)習(xí)的自由,只有接受統(tǒng)治者的教化
      ,也沒有自由選擇工作的機(jī)會
      ,所以統(tǒng)治者要負(fù)政治成敗全部的責(zé)任,這是老子的觀點(diǎn)
      。從這一點(diǎn)也可以看得出來
      ,老子的時代是很早的。為什么
      ?因?yàn)槿寮页霈F(xiàn)的時候
      ,孔子已經(jīng)很強(qiáng)調(diào),每一個人都要自己覺醒
      、立志并且負(fù)責(zé)自己的人生
      。但是按照老子的說法,他忽略了這一點(diǎn)
      ,這在思想的進(jìn)展上應(yīng)該是在古老的階段
      。《老子》全書一再強(qiáng)調(diào),圣人是悟道的統(tǒng)治者
      ,他把政治上的責(zé)任主要都?xì)w于在上位的統(tǒng)治者
      ,但是世間各國的統(tǒng)治者未必都很理想,所以老子要虛擬一個統(tǒng)治者
      ,就是圣人
      ,他最大的特色是悟    道了。

                因?yàn)槲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所以是道家人物
      。悟道之后表現(xiàn)特別,他處理事情的態(tài)度是無為
      。我們就把“無為”與“不言”先做個說明
      。 “無為”這個詞會一再出現(xiàn),什么意思呢
      ?有兩種理解
      。一個是無所作為,就是圣人什么都不做
      。但是什么都不做
      ,誰不會呢?那只是懶惰主義者的借口
      ,顯然太狹隘了
      。所以更好的理解是把“無為”看成“無心而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靶摹贝砜桃獾哪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就是說圣人做任何事都沒有刻意的目的,像一定要產(chǎn)生什么樣的效率
      ,達(dá)成什么樣的效果
      ,如何如何……因?yàn)槟阋挥锌桃饽康牡脑挘蜁O(shè)計很多政策去加以推廣
      ,后面就造成復(fù)雜的狀況了
      。那萬一目標(biāo)沒有達(dá)成怎么辦呢?各種壓力不就出現(xiàn)了嗎
      ?所以
      ,圣人的無為是無心而為,他沒有刻意的目的

      e154002750821088-37dc5468319bfb35-684e5dc7f2bfa349b88bb86b9a0a1c03.jpg

                那么再看什么叫做“行不言之教”呢

      ?為什么不說話也可以教化百姓?第2章前面一半已經(jīng)告訴我們有兩種價值上的判斷
      ,六種事實(shí)上的判斷
      ,全都是相對的
      。都是相對的話,你還要刻意去教一些內(nèi)容
      ,有關(guān)真假
      、是非、對錯
      、善惡
      、美丑方面的判斷,結(jié)果只會制造更多的困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鈫栴}都來不及了,所以不可能再強(qiáng)調(diào)各種區(qū)分
      ,讓問題變得更復(fù)雜
      。所以圣人的無為是無心而為,他的不言是要讓人不要執(zhí)著在各種名詞的分辨上
      。接著出現(xiàn)四句話
      ,就是:任由萬物成長而不加以干涉
      ,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
      ,作育萬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萬物而不自居有功
      。這里四句話都提到“萬物”
      ,但事實(shí)上,圣人怎么可能直接針對萬物發(fā)生什么作用呢
      ?所以
      ,這個“萬物”所指的是什么?是所有的人
      。那為什么要拿“萬物”與“圣人”相對照呢
      ?這里要凸顯兩點(diǎn)特色:第一,代表圣人是唯一的統(tǒng)治者
      ;第二
      ,代表圣人是悟道的,從道的角度來觀察萬物就沒有問題了
      ,為什么
      ?因?yàn)槿f物都從道而來。所以講到圣人
      ,有時候會提到萬物
      ,它所指的其實(shí)是所有的百姓,這一點(diǎn)會越來越顯得清楚

                 但是在古代表達(dá)的時候沒有這么嚴(yán)格的分辨

      ,就好像古文里面的“物”和“人”是相通的。有時候說“你如何處理事情,萬物就如何”
      ,它指的是人這一族群會如何
      。尤其他用了幾個詞像“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這些詞在《老子》書中一再出現(xiàn)
      ,所指的是什么
      ?是道對萬物的作用。而圣人是悟道的統(tǒng)治者
      ,所以對于萬物
      、對于人類也產(chǎn)生類似的作用。這句話在第5章
      、第51章也出現(xiàn)類似的表達(dá)方式
      。最后,成就萬物而不自居有功
      。結(jié)論是:正因?yàn)椴痪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所以功績不會離開他。事實(shí)上
      ,對圣人來說
      ,本來就不在乎功不功的問題。但為什么說不居功
      ,功就不會離開呢
      ?因?yàn)橐话阒v“功”的時候,都是說會受到別人的感恩戴德
      。你居功的話
      ,別人就認(rèn)為你已經(jīng)自己肯定自己了,占有了那個功勞
      ,別人何必再歌頌?zāi)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你是統(tǒng)治者,做你該做的事
      。你一居功的話
      ,百姓就會覺得這件事情結(jié)束了。那么你不居功的話
      ,人們就會歌頌不已
      ,代代相傳。

      e79a8706efd117f6-9e2c5840f1042f9c-e16d278b7795e088115e67d58f0bc0fa.jpg

                 在《論語》里面有一段小故事:孔子提到孟之反這個人

      ,說他不夸耀自己
      ,作戰(zhàn)的時候軍隊(duì)?wèi)?zhàn)敗撤退,他在后面殿后
      ,他最后進(jìn)城的時候說了一句話:不是我敢待在后面
      ,是我的馬跑得太慢了
      。這叫做謙虛,所以得到孔子的稱贊
      。換句話說
      ,在社會上就是如此,你一說自己有什么功勞
      ,就凸顯出來你與別人不一樣
      ;人和人之間自然出現(xiàn)一種競爭的關(guān)系,你既然認(rèn)為自己有本事
      、了不起
      ,別人就不必說話了。而在原文里面有一句話比較有爭議的
      ,就是“萬物作焉而不辭”
      ,這個“辭”寫成推辭的辭。有別的版本寫成“不為始”
      ,就是不去開始這一切
      ,不去刻意造作;但是“辭”這個字也可以理解為干涉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就是萬物成長,但是你不去發(fā)動或者不去干涉
      。這意思不是相通的嗎
      ?換句話說
      ,除非必要
      ,我們盡量遵照王弼的理解。這一點(diǎn)倒不用太計較
      ,因?yàn)樗囊馑际且粯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就是圣人照顧百姓,讓萬物生育發(fā)展
      ,百姓和睦相處
      ,但他不認(rèn)為自己做成了什么事,他只是順其自然就把事情做好了

                 但是最后這幾句話不容易做到

      。以“生而不有”為例,你生養(yǎng)孩子之后
      ,就可能把他據(jù)為己有
      ,認(rèn)為這孩子是我生的,就屬于我
      ,這就走到“生而不有”的對立面了
      。事實(shí)上我們長大之后也發(fā)現(xiàn)
      ,我們并不是屬于父母的,我們有自己的人生要負(fù)責(zé)
      。所以我們自己成為父母
      ,有了孩子以后也應(yīng)該覺悟,將來孩子長大了
      ,不都是和我們一樣的想法嗎
      ?有他自己的人生要負(fù)責(zé)。光是想通這一點(diǎn)
      ,就知道老子很有智慧了
      。也就是父母生養(yǎng)孩子,不要把孩子據(jù)為己有
      ,不能任意去安排
      ,要孩子達(dá)成自己設(shè)計的目的。再看“為而不恃”
      。你作育培養(yǎng)孩子而不仗恃己力
      。有的父母對孩子說,你所有的優(yōu)點(diǎn)都是我栽培的
      ;那么缺點(diǎn)怎么說呢
      ?那是因?yàn)槔蠋煕]教好。這就很明顯違反了老子的意思
      。老子要你為而不恃
      ,做你該做的事,但不要覺得是仗恃自己的力量

                尤其是第三句“功成而弗居”說得更直白了

      ,就是你成就了某些事情,但不要自居有功
      ,為什么
      ?一定是天時、地利
      、人和
      ,各種條件配合起來,你才能完成一件事
      。天下沒有任何事
      ,是你一個人關(guān)起門來就把它做成的,不可能的
      。在《孟子》書里面提到
      ,一個人身上所穿戴的,像衣服
      、鞋子
      、紐扣
      、眼鏡、帽子這些
      ,“百工之所為備”
      。就是許許多多的工匠勞動的配合,才能讓你過一個舒坦的日子
      。所以做成一件事不要居功


      總結(jié):

                  我們學(xué)到的重點(diǎn)是:老子筆下的圣人是誰?他是悟道的統(tǒng)治者

      。所以“圣人”一詞出現(xiàn)的時候
      ,就會談到他如何修煉自己,如何進(jìn)行教化或?qū)Υ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最后成就了什么樣的結(jié)果
      ,這都代表了統(tǒng)治者的角色與身份。但更重要的是
      ,他是一個悟道者
      ,所以與一般的統(tǒng)治者截然不同,而他的表現(xiàn)就是老子虛擬的理想狀況
      ,因?yàn)檫@樣才可能解決天下大亂的困境
      。事實(shí)上,在道家里面
      ,老子之后談圣人的相對就比較少了
      。譬如你念《莊子》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莊子提到四種人:真人
      、神人
      、至人、天人
      。這四種人其實(shí)都是一樣的特色
      ,就是悟道的個人
      。所以到莊子的時候
      ,他明明知道,你要當(dāng)統(tǒng)治者
      ,那只有極少數(shù)
      、極少數(shù)人有機(jī)會,但是個人的修煉不行嗎
      ?所以莊子就把悟道者用另外幾個名詞來說

                   當(dāng)然,莊子也提到圣人

      ,但是他的“圣人”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儒家的
      ,一個是道家的
      。儒家的就會受批判;道家的話就與真人
      、神人他們都差不多
      ,關(guān)鍵就是悟道。所以到莊子的時候
      ,已經(jīng)把悟道的統(tǒng)治者轉(zhuǎn)換成悟道的個人了
      。所以我們學(xué)道家的時候,知道這個思想的變遷發(fā)展
      ,就更容易有個人的心得

      e154002750821088-5c44d821d8183ff6-8229db3b78b4ff95d258ca520a2cc0d7.jpg


      課后思考:

                 我們當(dāng)然不可能成為老子筆下的圣人,但是我們可以

      ,也應(yīng)該成為自己生活中的管理者
      。了解圣人的作為之后,我們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
      ,也可以效法他
      。請問,你從今天所談的內(nèi)容得到哪些啟發(fā)呢
      ?想聽聽你的意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58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上)" rel="prev"> 傅佩榮教授講解《道德經(jīng)》第三章 :老···

      相關(guān)文章
      《道德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名言
      ,讓我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吧!(其一)
      《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
      ,是中國古代著名經(jīng)典之一
      ,與《莊子》如雙峰對峙,它是先秦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作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篇幅不長
      ,但是內(nèi)容精辟,意義豐富
      ,思想更是深邃
      。魯迅曾經(jīng)說過,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
      ,不知宇宙真諦
      !阿里巴巴的創(chuàng)始人馬云也總是熟讀此書!足以可見
      ,《道德經(jīng)》
      2024-10-15
      《道德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名言<div   id=,讓我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吧!(其一)" onerror="nofind(this)" >
      《道德經(jīng)》為什么強(qiáng)調(diào)“柔弱”的重要性
      在道家思想中
      ,老子多次強(qiáng)調(diào)“柔弱”的重要性,比如這一篇老子說:“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jiān)
      ,無有入無間”。大概意思是說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
      ,能駕馭天下最堅(jiān)強(qiáng)的東西。道是無微不入的
      ,這種無形的力量
      ,能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老子為什么在《道德經(jīng)》里面多次強(qiáng)調(diào)
      ,柔和弱的重要性呢
      ?原文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2024-10-15
      《道德經(jīng)》為什么強(qiáng)調(diào)“柔弱”的重要性<div   id=?" onerror="nofind(this)" >
      “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說明了什么道理。
      《道德經(jīng)》第十一章 三十輻
      ,共一轂
      ,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
      ,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本章對第二章中的“有無相生”論點(diǎn)進(jìn)行了具體說明
      。老子以車轂
      、陶器、房屋來舉例
      ,提出了世間萬物無
      2024-10-21
      “有之以為利<div   id=,無之以為用”說明了什么道理。" onerror="nofind(this)" >
      王德峰教授講解《道德經(jīng)》之道家的成功境界(四)
      道家的成功境界—大成若缺(中)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人分了三種境界的
      ,一種叫“上士”,一種叫“中士”
      ,一種叫“下士”
      。上士,有境界的人
      、悟性蠻高的人聽說“道”這件事
      ,那么他已經(jīng)什么?想要身體力行了
      ,真的想要為道了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就將信將疑
      ,好像有好像也沒有;那么“下士聞道
      2024-11-01
      王德峰教授講解《道德經(jīng)》之道家的成功境界(四)
      傅佩榮教授講解《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禮”是大亂的罪魁禍?zhǔn)祝ㄏ拢?/div>
      第三十八章:“禮”是大亂的罪魁禍?zhǔn)祝ㄏ拢?接著老子就提到一個詞了
      ,叫做大丈夫如何
      。說實(shí)在,“大丈夫”這個詞在《老子》里面只出現(xiàn)這一次
      ,你有時候很難去對照
      ,到底這個是指什么?我們說過老子思想是一個抽象的概括
      曾仕強(qiáng)教授解讀《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五章
      古之為道者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
      傅佩榮教授講解《道德經(jīng)》第三十五章:循序漸進(jìn)才能水到渠成(下)
      第三十五章:循序漸進(jìn)才能水到渠成(下) 接著底下就要提到道了
      ,所以我們這一集的主題就說道是淡而無味的
      ,老子自己說的,道之出口
      ,把道說出口的話
      ,淡得沒有味道。前面才說過美食
      ,有很多好吃的東西觸動你的味蕾
      傅佩榮教授講解《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五章:“不理想”才能持續(xù)上進(jìn)(上)
      第五十五章:“不理想”才能持續(xù)上進(jìn)(上)這一集的主題是向嬰兒看齊
      ,我們要介紹老子《道德經(jīng)?第5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