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jīng)把《老子》原文81章的內(nèi)容分別作了介紹,現(xiàn)在要進行總結(jié)的部分。我們要就八個主題做一個綜合討論,這八個主題就包括老子與孔子的比較,然后與莊子、與韓非子、與西方哲學,同時老子本人顯示出來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到底有什么內(nèi)容,最后再做一個相關(guān)的學習規(guī)劃。
這一集的主題是要探討老子與孔子的對照比較。我想,這種比較為了避免太過于學術(shù)性,最好用一則古代的寓言來進行說明。古代有一則寓言,它里面談到三層人生的考慮,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層次。這三種層次,第一種是一般人的,第二種是孔子的,第三種是老子的。
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是這樣的。話說楚國的國君稱為楚王,楚王喜歡打獵,他打獵的時候一定帶一把非常重要的、著名的弓。有一次打完獵之后就往都城走,他就把弓交給部下看管。走著走著,弓不見了,找不到了,不知道交到誰手上去了,結(jié)果怎么找都找不到。最后楚王就說話了,楚王說:“別找了,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币馑季褪钦f,我是楚王,我把弓掉了,我們一直在楚國境內(nèi),所以撿到弓的應該是我們楚國人,既然這樣就不要計較了。這個反應是一般的領(lǐng)導他都有這種考慮:我的利益少一點,給我自己的國人分去了,我可以不計較,但不能給外國人。國與國之間,他還是分得很清楚的。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就不一樣了??鬃勇牭竭@個故事就說了一句話,他說:“何必曰楚?”最好改成“王失弓,人得之”。大王把弓掉了,撿到的是人就好了。這已經(jīng)不簡單了,已經(jīng)超越了國家的限制,每一個人都是互相尊重,人人平等。所以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一種普遍的平等的心態(tài),已經(jīng)超越了種族、國家、宗教信仰這些限制了,非常不容易了。
但是還有第三個層次,老子聽了之后就說:“何必曰人?”最好改成“失弓,得之”。你何必一定要堅持人才能得到這個弓呢?最好改成“弓不見了,弓被找到了”。至于弓被猴子拿去玩、被螞蟻搬回去,都無所謂,弓只要繼續(xù)存在就好。反正存在于天地之間,你何必一定要在乎人呢?
這三個層次就可以看得出來,后面兩種孔子與老子的不同,就是儒家跟道家的差異。從這個地方出發(fā),我們就知道了:原來孔子是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考慮人類社會的價值;而老子的話就不以人為中心,要超越人類中心的思想。這一來,這兩個學派的對照就相當明顯了。
所以我們這一集談到老子與孔子的不同,要分由以下三方面來看:第一方面是他們有共同的背景,第二方面是在系統(tǒng)上做個對照,第三方面是在某些見解上可以做一個對比。
(一)老子與孔子共同的背景
我們先說他們共同的背景。共同的背景一句話,就是天下大亂了。天下大亂會演變成兩種虛無主義:一種是價值上,一種是存在上。
所謂的“價值上的虛無主義”是說,人們已經(jīng)無法分辨善惡是非,并且分辨了也沒用,因為善惡沒有報應。這時候價值就混淆了、毀滅了,人也不知道為什么還要行善避惡了。誰來對付這個危機呢?儒家,孔子的責任在這里。所以整個儒家思想的關(guān)鍵就在于說,讓你重新找到價值的基礎(chǔ)原來是在內(nèi)不在外,在人性之內(nèi),而不是在人所構(gòu)成的社會上。
什么意思呢?整個儒家的思想是要建構(gòu)一套“人性向善論”,就是一個人只要真誠,就有行善的動力由內(nèi)而發(fā)。而它對“善”的定義是把它界定為“人與人之間適當關(guān)系的實現(xiàn)”,就是人的社會性。這就是孔子的一生的目標,就是重新找到人類行善避惡的基礎(chǔ),原來就在于一個人真誠的話,內(nèi)心里面對于其他人的遭遇都會覺得不忍、都會有某些不安,由內(nèi)而發(fā)去重新行善避惡,使人的社會可以得到穩(wěn)定的機會。
老子不一樣,老子面對的是另外一種叫做“存在上的虛無主義”。比如說天下那么多戰(zhàn)亂,很多人都死于非命了,然后活著的人也有各種天災人禍的問題。這一來的話,既然活著是受苦受難,為什么還要活下去呢?所以老子面對這個問題是根本的問題。他告訴你說,人的生命來自于道的安排,所以你就要重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是你不要去為別人、為社會負什么特別的責任,你只要肯定自己的生命有它的價值,來自于道并回歸于道。
所以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挑戰(zhàn)。儒家面對的是價值上的虛無主義這樣嚴重的危機;道家面對的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我怎么樣才找到理由讓自己繼續(xù)活下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62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