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故事】
《六祖壇經(jīng)》上記載,有弟子問惠能大師說:“師父,什么是道?”六祖答:“道在汝心。心外求法,皆是外道。”慧律法師解釋說:道,就在你心中。你還在找什么道?根本就是騎牛找牛,道在心?!靶哪茏鲋骶褪堑?,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span>
說到修行,很多朋友覺得離自己很遠,似乎修行就是出家人的事,實際上,很多人誤會了修行這件事。這修行啊,跟每個人都有關系,表現(xiàn)為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主動態(tài),一種是被動態(tài):主動修理自己的就是修行,被動的就是被修理,那不是自己主動的,是規(guī)律在修理人。
你是愿意自己修理自己呢?還是等著被修理呢?
這就是每個人都要做出的選擇。或者你已經(jīng)選擇了,只是被修理!
在世界上,《道德經(jīng)》被譽為“東方圣經(jīng)”,又有“萬經(jīng)之首”之美譽。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個容器。
生命的本質,就是主動與被動的選擇。
命運的秘密,就是主動生智慧,被動生苦惱!
生命的痛苦,就是自己不愿意主動修理自己,因而一直被動地被修理。
生命的覺醒,就是懂得了將歷經(jīng)千年檢驗的圣人智慧裝進自己的生命中!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看看老子如何描繪聞道后不同的狀態(tài)和選擇主動修道后的境界吧!
【開經(jīng)偈】
太上玄深眾妙門,如影隨形難見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虛極靜篤安心魂。
【經(jīng)文誦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釋意】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也就是矢志不渝追求與道合一的修行者,也有說是指對大道具有高領悟力的上根器者,這樣的人聽聞了大道及修道的方法之后,就會積極地精進自己的修行,不懷疑、不猶豫、不中斷。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指的就是大部分普通人,即對大道及修道半信半疑的人,這樣人聽聞了大道及修道的方法后,有的時候很精進,有的時候又很懈怠,這主要還是因為沒有把大道和修道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還達不到完全相信的程度。或者機緣未到,沒有人引領,所以難以持續(xù)和突破。
【下士聞道,大笑之】:下士,就是指自以為是,不相信大道的人,這樣人聽了大道和修道的事情,會哈哈大笑,在這樣的人看來,修道之事非常地荒唐可笑。
【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說啊,如果不被見識淺薄的人嘲笑那就不足以為道了。
【故建言有之】:因此古代的圣人們留下了這樣一些關于修道的說法。
【明道若昧】:修道者所追尋的智慧光明之路,在不信大道的人看來,好像很愚昧一樣;
【進道若退】:修道者所追尋的與道合一之路,在不信大道的人看來,好像很消極退步一樣;
【夷道若纇】:修道者所追尋的平安祥和之路,在不信大道的人看來,好像十分地崎嶇不平、坎坷多難;
【上德若谷】:修道者所追求的至上的德性,在不信大道的人看來,好像空曠的深谷一樣虛無幽深、難以揣測;
【大白若辱】:修道者所追求的高潔的品格,在不信大道的人看來,好像備受屈辱一般;
【廣德若不足】:修道者所追求的寬廣的德行,在不信大道的人看來,好像有很多缺點和不足;
【建德若偷】:修道者所追求的無為之德,在不信大道的人看來,好像十分地消極怠惰;
【質真若渝】:修道者所追求的質樸天真,在不信大道的人看來,好像混沌愚昧未開化一樣;
【大方無隅】: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啊,“道”廣大無邊,遍布一切,最為方正卻沒有棱角;
【大器晚成】:修道的人想要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一直在不斷的修行,好像修不成一樣,實際上是在不斷底提升境界;
【大音希聲】:道無形無相又無聲無息,眼不可見,耳不可聞,只有真正走上了修道之路的人最終才會領悟到真正的大道天籟!
【大象無形】:道,其象也虛無,其體也空寂,其性也玄奧,語言概念難以表述,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道隱無名】:道,隱藏在天地萬物之中,沒有任何名相,遠離任何語言概念,即使是這個道字,亦是勉強起個名字而已,不經(jīng)過實修、實證是很難明白的。
【夫唯道,善貸且成】。只有這不可見、不可說的道啊,是天地萬物以及一切生命的最初本源,同時也是天地萬物以及一切生命的最終歸宿,道,生育一切,養(yǎng)育一切,運行一切,轉化一切,成就一切,奉獻一切,始終默默無聞,不留任何痕跡,無已,無為,無爭,無名......可是,又有哪一種事物能夠離開道而存在呢.....
【本章核心要義】
老子在這一章中,主要講解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說的就是修行領域中人的三種不同的根器或者三種不同的境界:也就是上士、中士和下士的不同行為方式。都說大道是無私的、是公平的,,可為何不同的人對于修道有著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與做法呢?在此,老子劃分了三個不同層次,為我們衡量自己修行的狀態(tài)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標準。
第二個問題:是老子向人們展示了修道者與普通人不同的追求與狀態(tài)。老子所展示的修道者狀態(tài),與不修道的人好像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方向。
總之,老子在本章中實際上給大家提供了兩面鏡子:一是通過對修道的態(tài)度與行為來觀察自己的根性,二是用修道者的追求與狀態(tài)來比照一下自己的現(xiàn)狀,找到自己的差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67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