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毫沒有所謂“鳥之將死
,其鳴也哀,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庸常俗套
,而是尖刻的嘲諷與頑強的意志交相輝映,深沉的憤怒與悲憫相互交錯
,讓你很難相信它出自一個體重只有三十八公斤的病人之手
。風(fēng)格即人格,優(yōu)秀的散文背后總是活躍著作者的靈性和氣味
。透過這些文字
,你會發(fā)現(xiàn),魯迅還是那個魯迅
。他一生特立獨行
,即使在死亡之旅的過程中
,也依然本色不改
,傲然獨行
,他以一種漂亮的姿勢,把自己從社會庸常穩(wěn)固的文化秩序之中凸顯出來
,給自己的生命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

怎樣理解魯迅的臨終心態(tài)呢?自然,以惡魔詩人拜倫和尼采的生命意志是能夠解釋的,構(gòu)成魯迅有關(guān)獨異的“個人”的思想、意志的主要資源無疑是摩羅詩人和尼采的生命哲學(xué)。但是,另一方面,魯迅作為中國知識分子,不可能游離于中國傳統(tǒng)之外,也不可能完全不借助傳統(tǒng)的文化資源表達(dá)自己。魯迅是一個激烈反傳統(tǒng)者,這并不表明他與傳統(tǒng)能夠斷絕一切聯(lián)系。況且,傳統(tǒng)也是豐富的,多樣的。魯迅所反對的傳統(tǒng),主要是儒家傳統(tǒng),承續(xù)的卻是道家傳統(tǒng)。
魯迅對于儒家是毫無余地的批判、諷刺,而對于道家卻相當(dāng)謹(jǐn)慎,留有余地并有所區(qū)分。他不喜歡道家文化的虛靜主義,亦不喜歡道家的世俗化、庸俗化傾向,卻認(rèn)同道家文化對個人的張揚,喜歡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的個人主義精神。道家文化的個人主義是魯迅接通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橋梁,道家的個人主義與摩羅詩人的激進(jìn)浪漫主義、尼采的生命哲學(xué)都屬于人類生命文化的大家族,具有維特根斯坦所說的“家族性相似”。
在古代文人之中,魯迅最鐘情的不是屈原,而是嵇康、阮籍。從1913年開始,一直到30年代初期,魯迅一共七次校對《嵇康集》,直到其病逝的前一年還和臺靜農(nóng)提及自己的《嵇康集》應(yīng)該校印。這在魯迅學(xué)術(shù)研究之中是絕無僅有的,沒有哪一本古典著作能像《嵇康集》那樣令魯迅難以忘卻。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反抗精神及其剛烈的個性,在魯迅的精神深處具有深沉的共鳴。為此,曹聚仁才說魯迅——“他是千百年后嵇康、阮籍的知己”。
1927年9月在廣州的那篇演講《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是魯迅道家文化選擇的顯在標(biāo)志。魯迅所說的“魏晉風(fēng)度”與“魏晉文章”是一體兩面,魏晉風(fēng)度是道家文化個人主義的典型表現(xiàn),魏晉文章則是道家文化的文學(xué)表現(xiàn)。如果從與傳統(tǒng)的關(guān)系上看,魯迅雜文、散文及其“個人的自大”與魏晉文章最為貼近
,是魏晉文章及其
道家文化在現(xiàn)代中國的置換變型。
魯迅認(rèn)為,魏晉文章是文學(xué)的自覺
。它的風(fēng)格在宏觀上是“清峻,通脫
,華麗
,壯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我發(fā)現(xiàn),魯迅對于“清峻”
、“華麗”
、“壯大”甚至建安七子的“慷慨悲涼”只是點到即止,滔滔不絕的卻是“通脫”及其在魏晉知識分子身上的體現(xiàn)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啊摷词请S便之意。此種提倡影響到文壇
,便產(chǎn)生多量想說甚么便說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脫之后,廢除固執(zhí)
,遂能充分容納異端和外來的思想
,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在曹操本身
,也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可惜他的文章傳的很少
。他膽子很大
,文章從通脫得力不少,做文章時又沒有顧忌
,想寫的便寫出來
。”
通脫就是異端性的自由,就無所顧忌的背叛和反抗。魯迅說被曹操殺掉的孔融,被黃祖殺死的禰衡,都是寫“文以氣為主”
、張揚個性的文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兹诜疵潭Y法
,對抗孝
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兹谡J(rèn)為母親和兒子的關(guān)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樣”,只要把瓶子內(nèi)的東西倒出來,母子關(guān)系就算完結(jié)
。如果天下饑荒
,僅有一點食物,如果父親不好
,寧可將食物給別人
。“嵇康的論文
,比阮籍更好
,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贬槍鬃拥摹皩W(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嵇康寫作《難自然好學(xué)論》:人并不是好學(xué)習(xí)的動物
,如果一個人可以不做任何事情就有飯吃,就會只喜歡閑游而不喜歡讀書了
,人的好學(xué)不過是習(xí)慣和不得已
。管叔
、蔡叔一向被認(rèn)為是不忠的壞人,嵇康卻作《管蔡論》說他們都是忠臣
。尤其是《與山巨源絕交書》的“非湯武而薄周孔”
,將一向被認(rèn)為是圣人的儒家圣賢都看得一錢不值。劉伶作《酒德頌》
,裸體喝酒
,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將一切都看做是虛無等等。魯迅高度認(rèn)同劉勰對嵇阮文章的評價
,并將它概括為魏晉文章的特色
。“劉勰說:‘嵇康師心以遣論
,阮籍使氣以命詩
。’這‘師心’和‘使氣’
,便是魏末晉初的文章的特色
。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滅后,敢于師心使氣的作家也沒有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師心使氣”就是堅守自己的心靈和個性、習(xí)性和嗜好,縱情任性
,不為外部社會禮法和大眾倫理所制約。
魯迅的《死》也就是這種師心使氣的文章。

二
當(dāng)魯迅直面死亡的時候,他深切地感到,中國社會對于生命普遍缺乏應(yīng)有的愛惜
。在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上
,中國人固然并不完全怕死,但是
,卻是“隨隨便便”
,稀里糊涂,以一種虛妄的“瞞和騙”來躲避死亡的真實和悲哀
。這和中國人“生死久已被人們隨意處置”的悲慘生存狀況有關(guān)
,和中國社會普遍相信的死后“有鬼論”也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
魯迅從史沫特萊對凱綏·珂勒惠支版畫的評價上發(fā)現(xiàn):珂勒惠支的大量木刻、版畫有兩大主題——“她早年的主題是反抗
,而晚年的是母愛,母性的保障,救濟
,以及死
。”史沫特萊曾經(jīng)問珂勒惠支
,“‘從前你用反抗的主題
,但是現(xiàn)在你好像很有點拋不開死這觀念。這是為什么呢
?’用了深有所苦的語調(diào)
,她回答
道,‘也許因為我是一天一天老了 !’……”魯迅發(fā)現(xiàn),珂勒惠支在四十三四歲的時候
,就以死亡為題材作畫
,不禁為之一動,想到自己在相同的年齡
,“對于死卻還沒有感到那么深切”
,“大約我們的生死久已被人們隨意處置,認(rèn)為無足重輕
,所以自己也看得隨隨便便
,不像歐洲人那樣的認(rèn)真了。有些外國人說
,中國人最怕死
。這其實是不確的,——但自然
,每不免模模糊糊的死掉則有之”
。
這里有魯迅對中國人悲慘的生存狀態(tài)悲憫,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一貫的批判精神 。
“我們的生死久已被隨意處置” ,不能不讓我們想起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社會的激烈批判:仁義
道德吃人。中國人從來沒有爭取到人的資格 ,只是處在奴隸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兩種存在狀態(tài)
。在魯迅一生中,耳聞目睹了許多令人悲憤的“隨隨便便”的死亡
。在廣州的時候
,魯迅目睹了血腥的相互屠殺,“革命的被殺于反革命的
。反革命的被殺于革命的
。不革命的或當(dāng)作革命的而被殺于反革命的,或當(dāng)作反革命的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并不當(dāng)作甚么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

另一方面,中國人的死亡觀念,“大家所相信的死后的狀態(tài)
,更助成了對于死的隨便
。誰都知
道,我們中國人是相信有鬼(近時或謂之‘靈魂’)的,既有鬼,則死掉之后,雖然已不是人,卻不失為鬼,總還不算是一無所有”。這種對鬼魂世界的相信,在不同階級、階層上也有所不同:窮人往往希望立刻輪回,把今生對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來世。這種輪回觀念,根源于佛教,但是,窮人實際上卻并不懂得佛教深奧的理論,雖然輪回也可能落入更悲慘的境地,卻仍然一廂情愿地想象重新做人。有權(quán)勢、地位和金錢的上層人,在走向生命盡頭的時候,卻想象自己能夠成佛 。“他們像活著時候的超出人理一樣
,自以為死后也超出了輪回的
。”小有產(chǎn)者并無上傳者那樣奢侈想象
,他們安心做鬼
,卻把鬼魂世界想象成世俗化的生活,津津有味
,心滿意足
。“至于小有金錢的人
,則雖然也不覺得該受輪回
,但此外也別無雄才大略,只預(yù)備安心做鬼。所以年紀(jì)到了五十上下
,就給自己尋葬地
,合壽材,又燒紙錠
,先在冥中存儲
,生下子孫,每年可吃羹飯
。這是在比做人還享福
。”
在魯迅看來,中國人死后“鬼魂論”無非是一種迷信而非信仰,這和魯迅的科學(xué)理性精神有關(guān),也和他的強勁的文化選擇有關(guān)。他喜歡那種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的勇敢無謂。在魯迅看來,所謂鬼魂論就像阿Q在臨刑前“無師自通”說出的“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一樣,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是“瞞和騙”的文化。中國人遇到尖銳的問題往往閉上眼睛,造出奇妙的逃路來,一切都成了“大團圓”,缺乏正視人生、現(xiàn)實的精神。
魯迅非常熟悉中國道教、佛教雜糅兼容的神仙鬼怪文化,這從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等學(xué)術(shù)著作中就可以看出來,但是,他對這些神仙鬼怪基本上持否定態(tài)度,無論是來自于道教還是佛教的鬼神論。1918年他在給好友許壽裳信中說:“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小說《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分邢榱稚┑谋瘎∨c道教具有密切關(guān)系。《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分屑赖纳穸紝儆?/span>道教的神,魯四老爺書房掛的是
道教的陳摶老祖寫的“壽”字,柳媽所說陰司有閻羅大王是道教從佛教那里移植過來的,土地廟捐門檻贖罪的規(guī)矩也是道教所有的。
1927年魯迅又在《小雜感》中說:“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魯迅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神話也采取一種非常慎重的態(tài)度,他1924年在西安講中國小說史的時候說:“《列仙傳》、《神仙傳》,在當(dāng)時并非有意作小說,乃是當(dāng)作真實事情做的,不過我們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去,只可作小說觀而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读邢蓚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神仙傳》中片段的神話,到現(xiàn)在還多拿它做兒童讀物的材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常有一問題發(fā)生:即此種神話
,可否拿它做兒童的讀物?我們順便也說一說
。在反對一方面的人說:以這種神話教兒童
,只能養(yǎng)成迷信,是非常有害的
;而贊成一方面的人說:以這種神話教兒童
,正合兒童的天性,很感趣味
,沒什么害處的
。在我以為這要看社會上教育的狀況怎樣,如果兒童能繼續(xù)更受良好的教育
,則將來一學(xué)科學(xué)
,自然會明白
,不至迷信,所以當(dāng)然沒有害的
;但如果兒童不能繼續(xù)受稍深的教育
,學(xué)識不再進(jìn)步,則在幼小時所教的神話
,將永信為真
,所以也許是有害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魯迅在晚年也將自己的情感注入“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ⅰ芭酢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但對“女吊”、“討替代”的利己主義卻有所保留,沒有過高的評價
。

三
魯迅否定了中國社會死后“有鬼論”的“隨隨便便”的態(tài)度,卻把自己歸結(jié)為“無鬼論”的“隨隨便便”的行列之中:“有一批人是隨隨便便,就是臨終也恐怕不大想到的
,我向來正是這隨便黨里的一個”
。魯迅說,自己學(xué)醫(yī)的時候
,曾經(jīng)研究過魂靈的有無
、死亡是否痛苦這樣的問題,結(jié)果毫無結(jié)果
。平時也為了朋友的死寫文章
,卻從來想不到自己的死
。從去年
(1935)起,每當(dāng)病后修養(yǎng)的時候,只是想到身體恢復(fù)之后要趕快做事情,卻沒有直接想到死
,直到今年
(1936)的大病,這才分明的引起死的預(yù)想來。因為醫(yī)生的診斷已經(jīng)宣告他的死亡:“雖然譽我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國人
,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滅亡;并且說
,倘是歐洲人
,則五年前已經(jīng)死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安贿^所想的也并非‘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或者怎樣就住在楠木棺材里之類
,而是臨終之前的瑣事。在這時候
,我才確信
,我是到底相信人死無鬼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迸R終之前的瑣事就是七條遺囑再加上一條“一個都不寬恕”:
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吓笥训模辉俅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二,趕快收斂,埋掉
,拉到
。
三,不要做任何關(guān)于紀(jì)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炔唬蔷驼媸呛肯x
。
五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
,可尋點小事情過活
,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xué)家或美術(shù)家。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