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神學(xué)思想與神治體系
網(wǎng)絡(luò)
2023-09-20 16:57:48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
,名周
,字子休
,戰(zhàn)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蒙城
,一說為今河南商丘東北)人
。著名思想家、哲學(xué)家
、文學(xué)家
,是道家學(xué)派的 代表人物,
老子哲學(xué)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
,先秦莊子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
。他的學(xué)說涵蓋 著當(dāng)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xué)
。后世將他與老子并 稱為“老莊”
,他們的哲學(xué)為“老莊哲學(xué)”。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
,他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
,與梁惠王
、齊宣王同時, 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漆園小吏
,生活很窮困
,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 在道德上其實(shí)是一位非常廉潔、質(zhì)直
,有相當(dāng)棱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yǎng)性
、清靜無為
,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dāng)時世態(tài)的悲憤與絕望, 從他哲學(xué)有著退隱
、不爭
、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xiàn)實(shí)世界有著強(qiáng)烈 愛恨的人
。正因?yàn)槭赖牢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所以他才退隱;正因?yàn)橛悬S雀在后的經(jīng)歷
,所以他才與 世無爭
;正因?yàn)槿松刑嗖蛔杂桑运艔?qiáng)調(diào)率性
。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 的人格魅力的
。正因?yàn)閻鄣脽崃遥运藕薜脧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他認(rèn)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 性
,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shí)就是對現(xiàn)實(shí)情形過于黑暗污濁的一種強(qiáng)烈的覺 醒與反彈
。
莊子對后世的影響
,不僅表現(xiàn)在他獨(dú)特的哲學(xué)思想上,而且表現(xiàn)在文學(xué)上
。他的 政治主張
、哲學(xué)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說教,相反
,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
、幽默機(jī)智 的寓言故事,通過汪洋恣肆
、儀態(tài)萬方的語言文字
,巧妙活潑、引人人勝地表達(dá)出 來
,全書仿fo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這些寓言表現(xiàn)出超常的想像力
,構(gòu)成了奇特的形 象,具有石破天驚
、振聾發(fā)聵的藝術(shù)感染力
。《史記》用寥寥幾行字介紹了莊子
,說 他著書十余萬言
,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
、《盜跖》
、《膚篋》等篇,都是 用來攻擊孔子的學(xué)說
,從而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
一、莊子的神學(xué)思想
(一)“道”是宇宙的本體莊子沒有專論宇宙觀的文章
,只在《大宗師》和《齊物論》兩篇中涉及到
。在 《大宗師》中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可傳而不可授
,可得而不可見;自本 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大極 之下而不為深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
,長于上古而不為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肚f子》對道的解釋
,把 “道法自然”的老子學(xué)說繼承下來
。他明確地闡述了道的本質(zhì)作用:“道”是“有情 有信”
,但卻“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
,可得而不可見”
,“道”是宇宙的本體,產(chǎn) 生萬物的根源
,道是超時間
、空間的絕對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 老”
,道的作用特別大
,它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可以主宰一切
。他認(rèn)為道的本質(zhì)是 物質(zhì)的,是混濁狀態(tài)的“氣”
,而這“氣”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
,叫做“無”。這種物質(zhì) 性的道
,就是世界根源
。莊周的道,實(shí)際上是指主觀意識之外的
,不受任何力量支配 的宇宙精神
。
《莊子》還講到“道”可生萬物,對宇宙形成進(jìn)行了探索
。在《天運(yùn)》篇中舉出 了天地運(yùn)行
,日月其爭,云雨轉(zhuǎn)換等自然現(xiàn)象
,提出了大量的物與物的運(yùn)行問題
,但 最后解釋為物的產(chǎn)生歸于道了。最終把物說成了一種精神的東西
。什么是精神
,什么 是物質(zhì),有時可以合而為一
,沒有什么區(qū)別
。莊周還認(rèn)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 生成
,生成也就是毀滅
。“其分也
,成也
;其成也,毀也
。凡物無成與毀
,復(fù)通為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选拔镉蟹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和“齊生死”化為一體
,說明了他的觀點(diǎn)的一致性。
《莊子》在《追逐游》
、《秋水》
、《在宥》、《天地》等篇中
,還闡述了 “無己”
、 “無功”和“無名”的概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盁o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虛幻的
。在頭腦中忘掉一切外 物,連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盁o功”、“無名”就是反對人們追求功名利祿
。
(二)神為宇宙之本
在《大宗師》
、《寓言》、《知北游》
、《養(yǎng)生主》
、《德充符》等許多篇中都提到了 神不滅問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洞笞趲煛分姓f:“夫彼有駭形而無損心
,有旦宅而無情死”,意為人的 肉體會有變化
,但精神沒有損傷
,精神可以不斷變易身體,而沒有真正的死亡
。在 《知北游》中
,莊子明確提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的思想
。
(三)氣為宇宙之體
《莊子》書中貫穿整體的是“天與人一體” “通天下一氣耳”等
,明確提出 “氣”為宇宙存在之物質(zhì)元素。在《知北游》中說到“人之生
,氣之聚也
;聚則為 生,散則為死”
。認(rèn)為人的生死
,只不過是氣的聚散
,沒有什么靈魂存在
。莊周本人 臨死時
,提出厚葬是沒有什么用處的。因?yàn)槿藦淖匀恢蟹蛛x而又最終歸于自然
。
(四)宇宙無時無刻不在運(yùn)動之中
《莊子》書中的辯證法思想極為深刻
,這也是其哲學(xué)思想的精華之一。首先
,認(rèn) 為事物的變化在于自身運(yùn)動
。在《天道》篇中說:“天道運(yùn)(運(yùn)動)而無所積(停 滯),故萬物成(生成)
;帝道運(yùn)而無所積
,故天下歸(歸附);圣道運(yùn)而無所積
,故 海內(nèi)服
。”指出天道的運(yùn)動
,王道的運(yùn)動是時刻不停的
。而運(yùn)動的動力在自身。在 《秋水》篇中說:“物之生也
,若驟若馳
,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肚f子》中深 刻地認(rèn)識到了天地、王道
、人
、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
(五)陰陽之中相互轉(zhuǎn)化
《莊子》書中的對立統(tǒng)一觀點(diǎn)
,認(rèn)為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
。在《在宥》、 《秋水》
、《則陽》
、《齊物論》中均有揭示這種規(guī)律的論述,“于是乎喜怒相疑
、遇智 相欺
,善否相非,誕信相譏”
。因?yàn)槊茈p方的斗爭
,推動了事物的發(fā)展,所以“物 無非彼,物無非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试槐顺鲇谑牵且嘁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是方生之說也”
。《則陽》中 又說:“安危相易
,禍福相生
,緩急相摩,聚散以成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闭J(rèn)為安與危、是與非
、生與 死
、緩與急等都是對立的,是互相依存
,相互制約的關(guān)系
。書中還說明了事物在對立 統(tǒng)一中還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原理。其中一條認(rèn)為轉(zhuǎn)化是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變化
。在《則 陽》中說:“是故丘山積卑而為高
,江河合水而為大,大人合并而為公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睆牧炕?轉(zhuǎn)變看到了質(zhì)變。在《人間世》篇里又談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轉(zhuǎn)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扒乙郧啥妨?者(憑借智巧角力取勝),始乎陽(開始用公開辦法),常卒乎陰(最后就用秘密的 辦法),泰至則多奇巧(用異乎尋常的詭計(jì))
;以禮飲酒者,始乎治(有規(guī)矩)
,常卒 于亂(飲多了亂了規(guī)矩),泰至則多奇樂
。凡事亦然(一切都是這樣)
,始乎諒(誠 實(shí)),常卒于鄙(險惡)
;其作始也簡(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其將畢也必巨(巨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馑际钦f: 以巧斗力
,開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陰謀決勝負(fù)
,多用奇巧之計(jì)謀
。以禮飲酒
,開始 飲酒有規(guī)矩
,最后常以亂告終。大至多有奇樂
,樂極
、昏醉,則亂必生:其他事情也 一樣
,開始于尊貴
,必將以鄙棄告終。這些論述雖然還在神秘虛無主義“道”的支 配下
,但卻具有了明確的辨證法因素
。(六)天人合一^ 《莊子》書中提出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師》中說:“天與人不相勝 也”
。即天則人
;人則天,兩者相同相合
,差不太大
。因?yàn)樘烊撕弦唬M(jìn)而認(rèn)為
,真 ^人之所以與眾不同
,置生死于度外,因?yàn)樗眠@些全是天的運(yùn)行
,是自然而然的
, 所以人只能安而順之,而不可能更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肚f子》認(rèn)為:“有人,天也
,有天亦天也
。”人是不可以改變天的
。只有認(rèn)識了一切事物的發(fā)生
,而且都是必然發(fā)生的
,才可對任 何事物變化,都不動激情
。既然人性屬自然屬性
,同自然沒有差別,那么人就應(yīng)該回 歸自然
,應(yīng)該保持內(nèi)心中的寧寧安泰
,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遙自由。
二 、莊子的神治體系
(一)莊子的大醫(yī)醫(yī)世觀
1.信念是人生的主宰
。
一天,莊子靠椅而坐
,仰天而嘆
,沮喪得如失魂落魄一 樣。弟子侍立在旁
,說:“先生為何噓嘆
?人之形體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 死灰嗎
?今之靠椅而坐者
,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嗎?”莊子道:“問得好
。而今我喪 失了自我
,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
?弟子愚鈍
,實(shí)不明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鼻f子道: “天下萬物
,都是彼此相對。故沒有彼就沒有此
,沒有你就沒有我
,這就是相反相 成,可不知是誰使成這樣的
?是冥冥之中的道嗎
?道又是什么樣子?骨骼
、五腑六 臟
,遍存于一身,自我究竟是什么
?我與誰親近些呢
?都喜歡它們
,還是有所偏愛? 如此,則百骨九竅
、五腑六臟彼此有臣妾關(guān)系嗎
?如果皆是臣妾,這些臣妾之間到底I是相互制約呢
?或是輪流為君臣呢
?難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嗎?唉
,人生一旦接受精:氣
,成就形體,不知不覺中精力就耗盡了
。天天與外物爭斗摩擦
,精神耗盡象馬飛奔一樣
,而自己卻不能制止
,不亦太可悲了?終身忙碌而不見成功
,頹然疲役而不知?dú)w 宿
,可不哀邪!雖說身體不死
,有何益處
?心神也隨身體消亡,可不謂大哀乎
!人之 生時
,本來就這樣茫然嗎?亦或只我獨(dú)覺迷茫而別人都不迷茫嗎?”
2.坐天子之位不可好庶人之劍
。
戰(zhàn)國時代
,趙國的趙文王特別喜歡劍術(shù)。投其 所好的劍士們紛紛前來獻(xiàn)技
,以至宮門左右的劍士達(dá)三千人之多
。他們?nèi)找乖谮w文王 面前相互拚殺。每年為此而死傷的人數(shù)以百計(jì)
,但趙文王仍興趣不減
、好之不厭,整 天與劍士為伍而不料理朝政
。于是
,民間尚劍之風(fēng)大盛,俠客蜂起
,游手好閑之徒日 眾
,耕田之人日益減少
,田園荒蕪,國力漸衰
。其他諸侯國意欲乘此機(jī)會攻打趙國
。
此時,莊子前往游說
,為國君進(jìn)言
,醫(yī)治國君怪癖。莊子說劍有三種
,即天子之劍
, 諸侯之劍和庶民之劍,委婉地指出趙文王的所為實(shí)際上是庶民之劍
,而希望他能成為 天子之劍
。趙文王問:“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樣的劍?長短何如
?”莊子答:“臣持什么 劍都可以
。不過臣有三劍,專為大王所用
。請?jiān)试S我先言后試
。”大王點(diǎn)頭
,道: “愿聞三劍究竟何樣
?”莊子道:“此三劍分別是:天子劍、諸侯劍
、庶人劍
。”大王 好奇相問:“天子之劍何樣
?”莊子道:“天子之劍
,以燕溪、石城為鋒
,齊國
、泰山 為愕,以晉
、衛(wèi)兩國為背
,以周、宋兩國為首
,以韓
、魏兩國為把,包以四夷
,裹以 四時
、繞以勃海
,系以恒山,制以五行
,論以刑德
,開以陰陽,持以春夏
,行以秋 冬
。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
,按之無下
,揮之無旁。上決浮云
,下絕地維
。此劍一出,匡正諸侯
,威加四海
,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謂天子劍也廣文王聽后
,茫然若 失
。又問:“諸侯之劍何如
?”莊子道:“諸侯之劍
,以智勇之士為鋒,以清廉之士為 愕
,以賢良之士為背
,以忠圣之士為首,以豪杰之士為把
。此劍直之亦不見前
,舉之 亦不見上,按之亦不見下
,揮之亦不見旁
。上效法圓天,以順三光
;下效法方地
,以 順?biāo)臅r;中和民意
,以安四鄉(xiāng)
。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動
,四海之內(nèi)
,無不賓服而聽 從君命
。此乃諸侯劍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蔽耐趼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頻頻點(diǎn)頭。文王接著問:“庶人之劍又如何?” 莊子道:“庶人之劍
,蓬頭突鬢垂冠
,濃眉長須者所持也。他們衣服前長后短
,雙目 怒光閃閃
,出語粗俗不堪,相擊于大王之前
,上斬脖頸
,下剌肝肺。此庶人之比劍
, 無異于斗雞
,一旦不慎,命喪黃泉
,于國事無補(bǔ)
。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卻好庶人之劍, 臣竊為大王深感遺憾!”趙文王聽了
,馬上起身牽莊子雙手上殿
。命廚師殺雞宰羊, 好酒好菜款待莊子
。趙文王繞桌三圈
。莊子見了,道:“大王且請安坐定氣
,臣劍事 已奏完畢了
。”文王坐下
,沉思良久
。
趙文王自聽莊子暢論三劍后,三月未出宮門
。自此戒絕好劍之痛
,一心治理國 家。那些劍士自覺再無出頭之日
,個個心懷憂懼
,不久都紛紛逃散或自殺了(《莊子 ?雜篇?說劍第三十》)。
3.散人與宰相各有所好。
《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
,莊子想去見 見這位好朋友
。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
,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
。”惠子很 慌恐
,想阻止莊子
,派人在國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 有只鳥
,其名為鳳凰
,您可聽說過?這鳳凰展翅而起
。從南海飛向北海
,非梧桐不 棲,非練實(shí)不食
;非醴泉不飲
。這時,有只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只腐爛的老 鼠
,恰好鳳凰從頭頂飛過
。貓頭鷹急忙護(hù)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
!’現(xiàn)在您也想 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4.開“山中宰相”之先河
。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 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
,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
,上以為君王 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鼻f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
;“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
,被殺 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
,覆之以錦緞
,供奉在miao堂之上。請問二大夫, 此龜是寧愿死后留骨而貴,還是寧愿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自然 是愿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鼻f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 尾而行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5.“潦倒心”是士人的絕癥。
《莊子?山木》載:一次
,莊子身穿粗布補(bǔ)丁衣 服
,腳著草繩系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
。魏王見了他
,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 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
。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xiàn)
,才是潦倒;衣破鞋爛
,是 貧窮
,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
!”
莊子在本章中明確指出
,對于代表著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來說,物質(zhì)上的貧困并 不是疾病
,精神上的墮落才是不可救藥的絕癥
。
(二)莊子的小醫(yī)醫(yī)人觀
1.自立自強(qiáng)是人生立足之根本。弟子問:“人與天地相比
,誰大誰小
,誰貴誰 賤?”莊子道:“人成形于天地
,受氣于陰陽
,立于天地之間,猶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
,實(shí)在太渺小了
,又憑什么自尊自大?計(jì)四海之位于天地之間
,不似蟻穴之在 大漠中乎
?計(jì)中國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倉庫中嗎
?天地萬物無數(shù)
,人不過是 其中之一;人與萬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馬體乎
?”弟子似有所悟
,道:“先生的意 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
?”莊子說:“有這方面的意思
。”弟子問:“那么我以天 地為大
、以毫末為小
,可以嗎?”莊子道:“不可
!任何物體
,從度量上講無法窮盡, 從存在的時間上講又無休無止
;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
,來無始,去無終
。因此
,大智 大慧的人對待遠(yuǎn)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為少,大而不以為多
,知量上各無窮也
。他博 通古今:遠(yuǎn)古雖遙不可及,但不感困惑
;近雖伸手可及
,亦不踮腳去取,知時間上各 無起止也
。他知天道有盈虛消長
、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
,失而不憂
。他明白天道坦 蕩,故生而不悅
,死而無憾
,知終始之變化也。計(jì)人之所知的東西
,遠(yuǎn)不如其所不知 的東西多;其生之時
,不如其未生之時長久
。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如此則迷 亂而無所獲世
。由此觀之
,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為至小至細(xì)的界限呢?又怎能知 道天地就足以窮盡至大之域呢?”弟子道:“我明白了
。先生您是說:大中有小
,不 要以大為大;小中有大
,不要以小為小
。”莊子道:“似不確切
。不如說:大上有大
, 小下有小。大無窮
,小亦無窮
。”弟子問:“那物里物外
,怎樣來分別貴賤
,怎樣去 區(qū)別小大?”莊子道:“站在道的立場去看
,萬物無貴無賤
;站在物的立場來看,自 貴而相賤
;以世俗的觀點(diǎn)來看
,貴賤不在自己本身,都以外在的榮辱毀譽(yù)作標(biāo)準(zhǔn)
。以 外在的差別去看
,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
;因其所小而小之
,則萬物莫不 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
,毫末如同丘山
,則無所謂大小之別也。古時候堯
、舜相 禪讓而稱帝
,但子之與燕王哈相禪讓而亡國;商湯王
、周武王相爭而稱帝
,但白公爭 奪王位卻自取滅亡
。由此觀之,爭讓之禮
、堯梁之行
,貴賤有時,不一定常貴常賤
。 大柱可以撞破城門卻不能塞住洞口
,用途不同也;騏驥一日奔馳千里
,捕鼠不如貍 貓
,技能有別也;貓頭鷹夜能抓蚤
,明察毫末
,但白天即使雙目圓睜卻不見丘山,性 能有限也
。帝王禪接有不同的方式
,或同姓相傳,或傳給他姓
;三代間繼承的方式也 不同
,或父子相繼,或興兵討伐
。但如不合時宜
,有背世俗。則稱之為篡夫
。如合其 時
,順其俗,則稱之為義士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娰F賤有時,不由自主也
。我說弟子
,你怎能了解貴 賤之門、小大之家?”
2.心智的超脫勝于生死
、利害
。
弟子問:“您不知利害,那至人也不知利害嗎?” 莊子說:“至人可神了
!大澤焚而不能熱
,河漢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
、飄風(fēng)振海而 不能
。象這樣的人
,乘云氣
,騎日月
,而游乎四海之外,對待生死尚且無動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