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家內丹內丹術之丹道養(yǎng)生內丹術上陽子金丹,由道醫(yī)閣整編自明代正統(tǒng)道藏:上陽子金丹大要
上陽子金丹大要
伊川先生云:天下有大難事者三;一曰為國而至于祈天永命;二曰為學而至于圣人;三曰修身而至于神仙。斯確論也。天琮幼始知學,長而從玄,慨然信長生之道,可學而致。乃希高志,參玄訪微,刮垢磨光,斂華就實,擬向孤峰絕頂,把茅蓋頭,侶洪崖,友赤松,抱雞子之中黃,養(yǎng)蟾光之明素,庶幾萬一,克償素愿也。豈謂天不愛道,善啟其衷。乙亥夏五,際遇我?guī)熥舷鼋{宮上腸真人于方壺天中,解襟傾蓋,歡如平生,淪茗焚香,共談丹道,機緘微露,針芥相投,時以去就,匆匆莫究衷蘊。既而贍候紫氣,追隨黃鶴,至交泰別館,叩首上請,懇款再三,然后歃丹盟天,披青誓地,眾真監(jiān)度,盡授所秘。初則迅雷貫耳,驚駭異常;次則瘴霧中心,昧惑尤甚,乃至竟夕不寐,繼日弗寧,既未敢誚其非,亦未肯信其是,反覆細繹,周悉搜羅,感神明之告人,忽心靈而自悟,于是掀翻迷網,打破疑團。比沈痾之頓蘇,猶大夢之驚意,通身是汗,瞽目開明。遂將生平記誦丹經,如《叅同契》、《悟真篇》等書,叅訂而印證之,則言言句句,若合符節(jié),千變萬化,總歸一貫。而今而后,宇宙在乎手,造化備吾身,可以大休歇,可以大自在,觀玄珠之有象,煉金液以成丹,白日登晨,清都進秩,皆分內事也?;匾暟肷鷮W問,猶管窺天,蠡測海,其大小淺深,固已懸絕。亦猶炊沙作飯,攪水為膏,欲求充饑繼明,不可得也。吁,金丹之學,近代自紫清白真人返佩帝鄉(xiāng),世無真師,傳多失實。談性者,非流于狂蕩,則滯于空寂。論命者,非執(zhí)于有作,則失于無為。根器高而利者,不遇師傳,惟祗求之方冊,自證自是,自滿自足。自謂一聞百會,眼空四海,已與鐘呂并駕,寧肯謙抑而師問哉。根器劣而鈍者,求之盲師,一知半見,自喜自幸,自執(zhí)自守。自謂休心歇妄,枯坐無為,即道在其中矣,奚暇多事而更叩人哉。是非海闊,人我山高,毒藥入心,鯨墨透骨。世無拔山竭海之力,又無補鯨去毒之方,莫之能救,可勝嘆哉!我?guī)熒详栒嫒?,駕拯溺之慈航,仗斬邪之慧劍,紹隆丹陽正傳之脈,發(fā)泄青城至秘之文,明前代所未明,說古人所未說,推赤心于人腹,垂青眼于學徒。所著《金丹大要》十卷,條理敷暢,斗拱星羅,詞意昭明,金聲玉振,體堂堂說透骨髓,血滴滴吐出肺肝。恨不與fajie眾生,盡皆作大羅眷屬,其慈仁忠厚,盛德之至乃如此。仆懼學徒不察真師之用心,將圣諦玄章,作泛??催^,非徒無益而生惑,或乃興謗而自棄,因述己所遇而為之序。貴以拯拔沉迷,剖鑿聾瞽,庶幾摽指見月,發(fā)瓿知天,是亦一助也。金丹之妙,在乎三大要。一曰鼎器,二曰藥物,三曰火候。然鼎器有陰陽,藥物有內外,火候有時節(jié),三者實為金丹之樞要。知此則到家有期,可罷問程矣。所冀頭頭會合,口口叅同,慨興進道之心,高中選仙之舉。千年鐵柱,久締龍沙之盟;萬朵玉蓮,嘉慶天元之會。凡我同志,各宜勉旃。門弟子明素蟾天琮序。
老易泄天機,《古文龍虎經》、《叅同契》作,以無為物祖,有為丹母,干坤爐鼎,坎離升降,辟鴻蒙,當混沌,采藥物,明火符,無非法天地陰陽造化生生之功,有順逆而煉成金丹也。紫陽《悟真篇》繼出,發(fā)揮玄理,殆無余蘊矣。唯火候之秘,妙存口訣,世之學者往往趨于旁蹊,出于臆度,未能聞其大要,況通其微妙乎。紫霄絳宮上陽先生,繼真師之絕響,措后學之迷津,千載一時,百年幾見。推明老易深造之道,細啟仙圣未發(fā)之言,謂天人為物靈,具足此理,知而行之,頓超生死,真心化導,矢口成辭。演為《金丹大要》十卷,諄諭反復,羅縷再三。誠欲與有志者原始要終,心靈自悟,一得永得,同躋仙昨。其慈憫之心亦溥矣。茗漕冰田王公,吏隱仙材,夙深丹契,知音有遇,思廣其傳。山中主席[潘公]太初,提點道林,隆揀靜宇深淵,耽味重玄,首唱繡梓。當時及門[弟子],皆鳳逸龍蟠,蟬蛻穎脫,列具序說,想見聲光。區(qū)區(qū)寄跡紫元,留心玄覽,種緣已熟,獲聆緒余。所謂月現(xiàn)庚方,西南得朋,金歸性初,杳冥有信,依時采取,三性會融,赤水玄珠,得之罔象。當斯之時,至愿畢矣。夫窮理盡性,以至于命,長生久視,而命在我《大要》之作,其老易之津涉乎。噫,將外老易而求之,奚言道。
至元改元旃蒙大淵獻歲除月,門弟子廬山紫元歐陽天濤,拜手序。
上陽子金丹大要之自序
上陽子曰:金丹之道,黃帝修之而登云天,老君修之是為道祖。巢由高蹈,篯鏗長年,爾來迄今,歷數何限。求于冊者,當以《陰符》、《道德》為祖,《金碧》、《叅同》次之。自河上公五傳而至伯陽真人。祖天師得伯陽之旨,丹成道備,降魔流教。仙翁濟幽,旌陽斬蛟,是皆逢時匡世救劫,斯乃真仙之余事耳。華陽玄甫、云房洞賓,授受以來,深山妙窟,代不乏人。其間道成而隱,但為身謀,不肯遺名于世間者,豈勝道哉。復有傳世存道,序傳詩歌,或隱或顯,寧具知乎。至于功高德重,尊居帝境,宰制劫運者,又難備知。燕相海蟾受于純陽,而得紫陽,以傳杏林、紫賢、泥丸、海瓊,接踵者多。我重陽
翁受于純陽,而得丹陽,全真教立,長春、長真、長生,玉陽、廣寧,清靜諸老仙輩,枝分縷濟,丹經妙訣,散滿人間。唯紫陽《悟真篇》頗詳,又得無名子諸公引而明之。我黃房公得于丹陽,乃授太虛以傳紫瓊。我緣督子得于紫瓊,詳見太虛真人傳。緣督子間氣聰明,博物精通,抱盡群書,或注或釋,總三教為一家,作《仙fo同源》、《金丹難問》等書,到此而丹經大備。其意憫憐修道之人,率多旁門,以偽亂真,故于卷中指出:先天一氣獨是,謂若水銀、朱砂、黑汞、白金、火候抽添、安爐立鼎,名之則是,用之則非?!蛾幏洝吩疲禾煨?,人也;人心,機也。又云: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又云: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a href="/daodejingjishi">道德經》云有無妙竅,玄牝神器,至有上善若水,不敢為天下先者,皆至言也。又如列子御風,莊周鵬運,雖皆寓言,卻有深義?!督鸨探洝贰ⅰ秴ね酢贩置髦赋觯航鸸鸷?,弦氣爻符,借易為準,其妙在于欲作服食仙,宜以同類者取象于月,以驗采鉛。后之所述,無以易此仙圣用心,普接未來,惟只先天真一之氣而已。
致虛夙荷祖宗積善,天地卑矜,游浪人間,年且四十。伏蒙我?guī)熓谝哉?,厥后復遇青城老師,親傳先天一氣坎月離日金丹之旨,抽添運用火候之秘,悉授無隱。粵從敬受以來,日夕兢惶,恐辜盟誓,且負所望。盡將從前淺聞陋學,煩惱業(yè)識,盡皆脫去,長為天地間一個閑人也。而為囊中丹材罔措,兩稔于玆,訪侶求朋,將集吾事,乃不敢秘,焚香告天,啟白圣師七真五祖。遂乃引諸列仙丹經,作此《金丹大要》 。其中冒禁詳述,開顯條說,直與后來學仙之士,辟門引路。上士至人,或于此中得而解悟,同步逍遙,即滿素志。重惟世有先后,人有賢愚,文愈出而道愈明,世愈降而人愈昧。乃以神仙之說而為渺茫,或謂仙fo天之所生,非人可學,流而至此,復柰之何。老子曰:吾非圣人,學而得之。中下之流,口欲修行,而不用心于此,究竟甘分輪回,可深惜哉。所幸邇來抱材負器之士,叅問尋廣,較之古先,比玆稍眾。雖無旌陽拔宅之舉,安知地仙八百,讖數將期。儻有識者,應期立志,疾早求師,成道必矣。世有千蹊百徑,專則所趨必至。好正則君子喜,務誕則邪怪憑。勤織無寒,力耕常飽,學弓能射,習水能游,堅固修行,必成仙fo。今夫百工而不求師,藝豈自精,一經而不求師,科豈必中。專心積善而學仙,亦必有真仙至矣。
老子曰:諦觀此身,從虛無中因緣運會,和合受生。我?guī)煍抵赶忍煲粴猓蕴摕o中來。致虛續(xù)曰:既自虛無中來,卻非天之所降,地之所出,又非我身所有,亦非精,亦非血,非草木,非金石,是皆非也。誰得而知之乎!《易》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又云:君子以虛受人。fo謂西方蓮華世界,馬祖云西江水。《悟真篇》云:藥在西南是本鄉(xiāng)。又云:蟾光終日照西川。又云:鉛遇癸生須急采,又云:取將坎位心中寶,點化離宮腹內陰。太一真人《破迷歌》云:如何卻是道,太乙含真氣。太一豈非西乎。西南者,金火所在也??补镎?,水鉛所居也。黑鉛是先天一氣,而隱于北方水也。然本無方位,故云自虛無中來也?!秴ね酢吩疲赫嫒藵撋顪Y,浮游守規(guī)中。領悟于此,何憂不仙。曰陰陽,曰夫婦,曰男女,曰鉛汞,曰龍虎,曰鼎爐,許多名色,無非先天一氣。狀如細雨密霧,亦如明窗塵,亦如黍米珠。其道易知,其事易成,初無難也。故我?guī)熢疲盒紊駸o為,而精氣自然有所為。是猶天地無為,而萬物自然化育也。
修道的人,果得真師口訣,則恐光陰迅速,目下收料,汲汲成就我身,又何暇奔功名富貴,而共人閑論哉。蓋非得真訣者,于丹經內默猜暗想,無一可成,只得旁引曲證,闊論高談,以度歲月,復何怪焉。且無知者妄造丹書,假借先圣為名。如《葛仙訪保生養(yǎng)命丹訣》、《達磨胎息經論》、《趙州十二時歌》、《龐公河車頌》,以至八段錦,六字氣之類,其他文目更多,切不可信。要當以《叅同契》、《悟真篇》為主,然未遇圣師面?zhèn)鳎怯凶晕?。黃帝師廣成子,老子師商容,孔子師老子,釋迦師瞿曇,圣人皆拜真師。后世凡流卻要自悟,何其誑妄。唯有俊流得師一指,閑處下工,無人知覺,一旦道成,顯其神通,以為頓悟,此則有之。夫金丹一事,其中奧旨不啻一件,只如藥物、鼎器、玄牝、陰陽、太易、子癸、復震、屯蒙、水火、金木、母隱子胎、情性、龍虎、鉛汞、主賓、刀圭、媒娉、白黑、雌雄、顛倒、沈浮、攢簇、時節(jié)、朔望弦氣、火候進退、斤兩、爻符、抽添、沐浴、烹煉、溫養(yǎng)、換鼎、脫胎,似此等名,雖圣師丁寧訓誨,猶恐乖錯,安得凡夫而自會耶。故純陽祖師云:當時自飲刀圭,誰信無中養(yǎng)就兒,辨水源清濁,木金間隔。不因師指,此事難知。紫陽翁云: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今留試金石三寸于此,別其真?zhèn)?,凡學仙子,先一試之。若得至人傳了,首以《叅同契》、《龍虎經》、《悟真篇》,此數書內問,無不知順了逆,明橫串直貫,指南透北,識西就東,只此便是。何以故?蓋圣賢之言,亦有順求,亦有逆取,雙關二意,曉了一般。若邪師俗子,妄談臆會,問他已上數書,則懡其說,直也不了,橫也不知,縱能直知,逆又不了,此處有著落,便試了也。且得人最難,純陽帝君、海蟾、重陽諸祖,特憫世之間道者少,雖證帝位,立誓度人,故出沒變化,往來塵世,必其可者度之。是此金丹之道,神仙能授與人,而不能必其成,卻能知其必成之人,是以度之。必成之人,耳口自別。何哉?大智慧的,口求之而心愈低下,耳聽之而思所以行。
上陽子曰:予昔未聞,擬若得之,要與世人盡諳此道,不相瞞隱。及既得聞,審思密,視,果無其人堪傳此者。純陽訪云: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俗眼看來,丈夫而非男兒乎。蒙師密授,吾乃今而后,知真仙圣師意,豈不欲人人領悟,個個圓成,爭奈世人不及者眾,過者大多,百般蔽阻,無由見聞是道也。不可以言傳,而非言則何以聞?謂不可以言傳者,緣以時人習卑識陋,不足以語之也。必固語之,彼豈信受而行之哉?是曰不可以言傳也。果若非言,云何口授?今人直以無言是道,寧知于中妙語更多,但非六耳所可共聽。否則圣人明示直說,何乃從古隱到而今,轉不可說。后之學者,慧眼未開,宜先審其忠孝、正直、善惡、賢愚。大道非正人君子,非素所好善者,端不可與。切莫嗜利妄泄輕傳,儻非其人,彼此受譴,況欲其敬師成道乎?《黃庭經》曰:授者曰師受者盟,以代割發(fā)肌膚全、攜手登山歃液丹、金書玉景乃可宣,太上微言致神仙,不死之道此其文。天地之間,此事最大,非重盟誓,孰敢泄機,比授非人,已彰明譴。紫陽三傳非人,三遭其難。仙經具載,可不戒之。顧惟禁秘不傳,則是拒抑二仙子不能接引,方來拒秘非宜,但當審擇。仆之念此熟矣,遂作《金丹大要》,直述無文,便于觀覽。
所謂要者,在于庚方月現(xiàn),子時癸生,取先-天地真一之氣,是氣即黑鉛也。當此之時,藥物真正,水源至清,然月之現(xiàn),存乎口訣,時之子也,亦要心傳。廣成子謂黃帝曰: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于杳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棄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鬃右硪自唬阂魂幰魂栔^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魏伯陽曰: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崔公《入藥鏡》云:是性命,非神氣,水鄉(xiāng)鉛,只一味。是也。天性之道,或有自悟,天命之妙,必待師傳。無名子云:偃月爐,陰爐也,中有玉蕊之陽氣,即虎之弦氣也。朱砂鼎,陽鼎也,中有水銀之陰氣,即龍之弦氣也。金丹即此二火之氣,調停和合以成。然吾所謂神與氣精,迎送動止,凡百作為,皆主于意;色聲香味觸,皆關于意。意為即為,意止即止。故求丹取鉛,以意迎之;收火入鼎,以意送之;烹煉沐浴,以意守之;溫養(yǎng)脫化,以意成之。故崔公云: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此之謂大要也。有能猛省,如前試金石,則得《金丹大要》之要也。既得其要,不妨求侶間材,以成真人。噫,世有以萬金而買功名者,其身安能久乎。世有以萬金而濟死者,其尸能載生乎。運有否終,唯道長久。亦有聞道之士,不肯直下承當,勇銳向前,疾早便做,乃欲待其功名志滿,諸事已了,方成此道,又惑之甚。匆匆天不與年,身捐于世,悔何能及。fo果云:只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祖師云:試問堆金等山岳,無常買得不來無。棄萬戶侯而為身者,張子房焉。棄萬金貲而求道者,馬宜甫焉。今之視昔,誰能及之,后之視今,蚤宜叅悟。
上陽子曰:大修行人,已得師傳,先結丹友。薛真人云:我今收得長生訣,年年海上覓知音。又云:幾年湖海覓仙儔,不做神仙不肯休。泥丸翁云:若無同志相規(guī)覺,時恐爐中火候非。陳虎丘云:朝朝惟切尋同志,走遍東吳不見人。蓋得知音道侶乃相規(guī)檢,匡其不逮,以共成道。亦有善侶而未聞道,財則有余,是宜貿易,兩相成事。故龐蘊溺財求藥傳,大士唱賣妻子,皆同此道也。是以釋氏修定坐禪,以土制鉛,以鉛制汞,鉛汞歸鼎,身心不動,是云修禪入定。今之所謂禪者,皆琉璃瓶子禪,行也打碎,坐也跌碎。世惟皮可漏子禪,舍亦不斷,咬亦不破。若人叅得皮可漏子禪,則鉛與汞自相投矣。三教一家,實無二道,其分彼我者,乃是一個盲人鞭騎瞎馬,而與人較勝負,豈不為明眼底所笑。園悟云:禪非意想,以意想參禪則乖;道絕功勛,以功勛學道則失。直須絕卻意想,喚什么作禪?腳跟下廓爾,無禪之禪,謂之真禪,如兔子懷胎。絕卻功勛,喚什么作道?頂門上照耀,無道之道,謂之真道,似蚌含明月。fo祖留下數百公案,見性為先。是此《金丹大要》,禪道俱明,仙fo同證,性命二者皆要了知,既得了知,宜加精進。
上陽子曰:是此《金丹大要》,訪諸仙圣之書,發(fā)明先天一氣之妙,開引后來之人,于中顯露泄漏尤多。夫此何故?是予早年素有此志,未遇真師,不明其要,閱諸丹經,杳難捉摸,思考不及,研窮無方,廢寢忘餐,每留此憾。神仙之道,因執(zhí)為無,非遇圣師分明指示,則與凡流同歸腐朽。是因師指,盡以其間難形言者,悉皆詳述,作為此書,名曰《金丹大要》,以續(xù)往憾,與后來人出只慧眼。不可施于筆者筆之,不可發(fā)于語者發(fā)之,后道之士,因緣獲睹是此《金丹大要》,如對圣師親相授付,當知火藥悉具,運用皆全。
上陽子曰:是此《金丹大要》十卷,首卷虛無三章,以象三才;二卷上藥一章,以體fashen;三卷妙用九章,以證九還;四卷須知七章,以驗七返;五卷積功詩歌,以分邪正;六卷累行序說,使無著象;七卷發(fā)真問答,接引群生;八卷修真圖像,示可印證;九卷越格擬古,最上一乘;十卷超宗酌古,見性成fo。卷卷皆備鉛汞火候。學道之士,首卷不悟,須尋二卷;三卷不達,四卷須知。次第熟覽,無一不備。吾之成此《金丹大要》,多重言者,切之故也;多俗語者,顯之故也。寧免泄露,冒瀆真詮。然恐方來無直悟底,自非宿昔有仙骨者,不能聞是《金丹大要》之名,況云欲得而誦之乎;非有大因緣者,不能存是《金丹大要》之旨,況云欲得而了之乎;非有大智彗者,不能入是《金丹大要》之路,況云欲得而行之乎;非有大功德者,不能親是《金丹大要》之道,況云欲得而修之乎。
上陽子曰:大修行人,已證脫胎神化,若復得此《金丹大要》,可以再進向上工夫。其有十月圣胎已完,若復得此《金丹大要》,可以參證出入去來。若初下手,得藥入室,是此《金丹大要》,可以保養(yǎng)全功。亦有聞道蒙惑懷疑,所未次者,是此《金丹大要》中,有試金之石,即可辨驗,過得實疾早下工,更莫遲疑入道。詩云:人身難得今已得,正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上陽子曰:復有得此《金丹大要》,不能明了于中奧旨,便可像繪祖師純陽、重陽、丹陽三仙真形,晨夕香花,一心對像,誦念是此《金丹大要》一遍,乃至十遍百遍千遍,日積月深,初心不退,愈加精勤,自感真仙親臨付授,是學仙子頓爾開悟,理路透徹,心地虛靈,即時腳跟踏得實際。夫何以故?玉命見授丹陽真君,掌領仙籍,巡行天下,察人功勤,注上丹臺。分遣已成真人仙子,下為人師,移文錄司,主借材寶,成就學仙之士無上妙道,以成真人。是學仙子精專注想,因緣遭逢;是學仙子不憚苦辛,懇求至道;是學仙子勿以天高地厚,難以感通;是學仙子勿以大道窈冥,非凡可學;是學仙子勿以陰陽分位,非人能成;是學仙子勿以性命由天,非我所有;是學仙子不作是見,不作是聞,勇猛智慧,即得性海汪洋,命源流潤;是學仙子列名書丹,冥心究竟是此《金丹大要》?;蛴|事物,或過經筵,或在舟船,或行道路,或對鏡容,或照水影,或觀淫房,或睹屠殺,或因童戲,或見seng坐,筑著磕著,偶一覺悟,從之而入,倮倮灑灑,圓圓陀陀,得大自在。恰如貧人于房舍中,掘得祖父一窖金寶相似,方知此是自家之物,多年棄藏,一旦得之,受用不盡。上士至人,昔蘊大乘根器,又復得此《金丹大要》,一誦再憶,豁然見性,即fo即仙。如嗜寶人道傍拾得無價明珠,喜慶無量。學仙之士,愿以生死為一大件,早收藥物,成事丹爐,白日騰身,高奔帝境,實我志也。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箓派諸教)
-
符箓派道教長于齋醮法事,唐時為最盛。符箓教派以正一道為代表,其他有上清、靈寶、正一、神霄、清微等較大的派系,宋元時期還出現(xiàn)過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間相互融合吸收,區(qū)別越來越小,到后來全部匯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歷史上聲名顯赫,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設壇、燒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領。宋真宗曾召見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先生”的稱號,從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皇帝賜號。宋徽宗甚至為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箓各派的大權,從此正一派成為符箓派的統(tǒng)領。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國道教事務。元代時,龍虎山天師府的權力更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可以向皇帝提出“經費申請”,可以提出“人員編制”問題,甚至可以直接發(fā)放“度牒”,即賜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賜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正常為“真人”,并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清代和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試圖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但最后僅成立了上海分會。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約形成于東晉時期,因其弟子專門研習《上清經》而得名?!渡锨褰洝酚伞饵S庭經》衍生而出,也稱《大洞真經》,以“存神服氣”為修行方法,輔以育經、修功德?!饵S庭經》分內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后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課,全部經文都是七言韻文,講究“扶養(yǎng)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認為“恬淡無為”是好的修煉方式,修煉的關鍵則為“男藏精,女藏胎”,人應“以精為本,以氣為根”,“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敝饕男逕挿椒ㄊ钦{息和存神,使“太和陰陽氣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鄙锨迮烧J為,“五臟有神”,“存思諸神”,就可以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yǎng)神煉氣,乘云飛仙。
上清派一代宗師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氏。永明10年(492),36歲時,辭去官職,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則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陶弘景開創(chuàng)了“佛道雙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揚“曾夢佛授其菩提記”,自稱“勝力菩薩”轉世,親自到寧波阿育王塔受戒。歸茅山后,即建佛道兩壇,隔日朝禮。臨終時,遺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并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編訂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yè)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陶弘景著《養(yǎng)性延命錄》,總結了北魏張湛對《養(yǎng)生集》、《攝生論》、《養(yǎng)生術》等著作編集整理的養(yǎng)生理論,保存從先秦到兩晉的已佚著作達32種。其基本理論就是養(yǎng)神和煉形,“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養(yǎng)神就是要“游收虛靜,息慮無為”,清心寡欲。煉形就是“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達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過他們的活動,茅山派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后,這一派漸漸衰落。上清派歷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在北宋中后期,它終于成為“經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師朱自英被封為“國師”;第三十五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第四十四代宗師王道孟,為元帝祈雨驅蝗,得到“真人”封號。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堅入覲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皇慶元年(1312),仁宗授號“隆道沖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于元后期。進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師出現(xiàn)。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壇歸并入正一道。它作為道教的一宗,雖仍有傳承,但已是強弩之末了。
據《茅山志》載,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后各代皆稱宗師。嗣法宗師的絕大多數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陽、溧水、金壇等縣世代崇道的隱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師的傳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楊羲、許穆、許翙所傳上清經箓為憑。自劉混康獲得朝廷賞賜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劍后,嗣法宗師的傳法信物增添了印劍?,F(xiàn)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硯、玉符四寶仍藏茅山道院,為“鎮(zhèn)山四寶”。
-
3、靈寶派
靈寶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約形成于東晉南北朝時期,以專門傳播《靈寶經》而得名?!鹅`寶經》描繪出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傳承譜系。靈寶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師是三國吳道士葛玄,促進靈寶派發(fā)展的大宗師是葛巢甫。葛巢甫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從孫,生當東晉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靈寶經書的造作與傳授。葛洪《遐覽》篇所錄之書出自其師鄭隱所藏,證明在鄭隱、葛洪之前,確有《靈寶經》問世?,F(xiàn)《正統(tǒng)道藏》所存《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上,亦載有上述授經故事,所述《靈寶經》淵源,大致與《越絕書》《抱樸子"辨問》之說合,只是略有增益,其書名亦同于《越絕書》之《靈寶五符》。
靈寶派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其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箓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禱請神、禮拜齋醮等法事進行“教化勸善”。受上清派的影響,靈寶派導引煉氣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從其重符箓科儀方面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qū)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陸修靜(406~477)則是更為重要的傳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對改造舊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貢獻。他與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皆有淵源,但皆無直接的師承關系,自稱“三洞弟子”。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靈寶派據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慈宋┕驳巧阶鳌鹅`寶》唱贊,事迄便散?!笨梢钥闯?,從齊到梁,作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們所重視,群眾感興趣的倒是靈寶派的齋醮法事,靈寶信徒超過了上清信徒。這是陸修靜弘揚靈寶經法的結果。陸修靜雖對靈寶派的發(fā)展有很大貢獻,但未見有弟子傳承其靈寶經法者。因此靈寶派在陸修靜之后的情況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無靈寶道士顯名于世者。大約至北宋初,方見靈寶派在江西清江縣閣皂山形成傳授靈寶經箓的中心,被稱為閣皂宗,使靈寶派再次顯名于世。
靈寶派的分支“東華派”創(chuàng)立于兩宋之際,創(chuàng)始人為道士寧全真,其修煉法門講究齋醮和內丹相結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創(chuàng)始人為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兆跁r,林靈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廣“神霄雷法”,使它風行一時。此后它傳承不絕,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種據說能夠召雷喚雨的符箓法術。該派認為道士作法必須以內丹修煉作為根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主張融合內丹與符箓。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經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響漸大。南宋理宗時,第10代宗師黃舜申以擅長清微雷法聞名京城,皇兄趙孟端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清微雷法。
-
6、凈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稱許遜等六位真仙降臨,向其傳授凈明靈寶秘法,創(chuàng)立凈明道。該派傳行“凈明法”的新符箓。凈明道也重視內丹修煉,強調符箓與內丹的結合,同時凈明道也十分重視忠孝倫理。元初,江西隱士劉玉以南昌為活動中心,再開凈明道宗。新凈明道自稱“凈明忠孝道”,宣揚佛道儒三教歸一的宗教學說。
-
7、樓觀道
樓觀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時期,流傳至隋唐間。樓觀道尊尹喜為祖師。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時代與老聃齊名的道家關尹。莊子將其與老聃并列,嘆為“古之博大真人哉”!關尹主張“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所以他“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薄秴问洗呵?不二篇》在論諸家學術特點時,稱“老聃貴柔”、“關令貴清”?!稑怯^本起傳》:“樓觀者,昔周康王大夫關令尹之故宅也。以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因以名樓觀。此宮觀所自始也。問道授經,此大教所由興也”。樓觀道由此得名。該派在南北朝時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說,稱尹喜始終是老子化胡(實為化佛)的隨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樓觀道是當時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樓觀道尊奉的經典主要是《道德經》,其傳習的修煉方術,表現(xiàn)了雜采兼收的特點,即符箓與丹鼎皆習。樓觀道發(fā)展至北周及隋,進入其鼎盛時期。進入唐代,因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圣祖,相應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字平定)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作大唐皇帝后,對樓觀道特予青睞。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樓觀道一直處于向上發(fā)展階段。天寶(公元742~755)年間爆發(fā)安史之亂,此后樓觀道趨于衰落。中經兩宋,終于默默無聞。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樓觀(宗圣觀)為順天興國。至金哀宗天興(1232~1234)間,因遭兵燹,樓觀焚毀殆盡。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復,變?yōu)槿嬗^宇,原樓觀道士亦轉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隨后創(chuàng)立的全真教均創(chuàng)立于金初,史稱“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創(chuàng)始人為蕭抱珍,河南汲縣人。太一教以老子學說修身養(yǎng)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箓,濟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師承較嚴,入教道士須改姓蕭。金大定年間,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漸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創(chuàng)始人劉德仁,滄州樂陵人,約于金皇統(tǒng)2年(1142)開始傳道,初名大道教,元憲宗時,賜名為“真大道教”?!兜缊@學古錄》稱“真大道以苦節(jié)危行為要,不妄求于人,不茍侈于已”,劉德仁創(chuàng)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視物猶已,勿萌戕害兇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親,誠于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寧清靜,四曰遠勢利,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學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傳于河北,金盛時曾廣泛流傳于隴蜀、齊魯、江淮地區(qū),元末逐漸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號重陽子,又稱王重陽,陜西咸陽大魏村人。47歲時棄家修道,于終南山南時村挖洞而居,自稱“活死人墓”,內則修煉金丹,外則佯狂裝瘋,自號“王害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燒庵起舞,東出潼關,赴山東半島,創(chuàng)“全真教”。王重陽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女)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劉、譚、馬四大弟子回陜西時,于途中羽化飛升。
全真教創(chuàng)教初期,教風刻苦簡樸。弟子大多乞食為生,不建宮觀,在山野市井修煉、傳教。全真道主張先性后命,修煉時先收心,達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見性”。然后調整呼吸,按順序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全真道的內丹學說認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滅、不變化的。成仙的根據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陽真人在《金關玉鎖訣》中描繪了由元神煉化到達最高階段時,便有“陽神”出殼而飛升仙界的境況。“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陽真人羽化后,劉處玄、丘處機先后掌教,以山東半島為中心進一步發(fā)展全真教。據《北游語錄》:劉處玄教旨“無為有為相伴”,至丘處機則“有為十之九,無為雖有其一,猶存而勿用焉”。經過前后二十余年的發(fā)展,全真教在魯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當深厚的基礎,上聞于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處一被召至京,金世宗親問養(yǎng)生之道。次年,又找丘處機進京,命庵于萬寧宮之西,以便皇帝召見問道,并命他主持萬春節(jié)醮事。全真教臻于極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見丘處機。丘處機以七十余歲的
高齡,率十八高徒跋涉數萬里,遠赴西域雪山行營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煉養(yǎng)長生之術,丘處機以道家清靜無為,敬無愛民戒殺之旨勸諭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稱其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門下道士的差役賦稅。丘處機于1224年東歸,住于燕京長春宮。1227年卒后,葬于該宮處順堂,即今北京白云觀。
由于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經營,全真教鼎盛一時,《元史"釋老傳》說:“處機還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戰(zhàn)伐之余,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于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鼻鹫嫒艘舱f:“千年以來,道門開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統(tǒng)后,南北文化漸趨融合,全真道渡江南傳。江南名畫家黃子久,即為全真道士,居蘇杭授徒傳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是湖北武當山,魯大宥,江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傳全真道,修復宮觀、徒眾頗多。李道純原為南宗玉蟾門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長生觀,入元后自稱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為元初內丹大家。李鈺、趙友欽師徒活動于江西、江蘇一帶,其徒陳致虛“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陽、荊南、二鄂、長江、廬阜、江之東西,凡授百余人?!彼督鸬ご笠窞樵鷥?br>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傳南北,盛大至極,其勢力足以與當時漸聯(lián)合為正一大派的符箓諸派相匹敵。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冊封全真祖師而榮譽無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詔封全真道所尊東華帝君、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喆五祖為“真君”,后人稱“北五祖”;冊封王喆七大弟子為“真人”,世稱“七真”。全真道貴盛至極后,教風崇尚奢侈,勢力漸減。自元統(tǒng)三年(1335)完顏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繼者再未見之于史傳。
明朝時,全真道士被授予封號官祿如劉淵然,邵以正等輩甚罕,多隱修于山野,云游于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闡發(fā)教址。無垢子何道全,多年隱棲終南山,后云游東南,自《隨機應化錄》2卷錄其語錄、詩偈,多言心性,兼涉內丹命術。混然子王道淵撰有《道玄篇》、《還真集》、《升玄護命經注》、《青天歌注》等闡發(fā)內丹。
永樂間,屬全真一系的道士張三豐,聲望彌高,被稱為“活神仙”。張三豐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豐,一號張邋遢,遼東懿州人“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睆堈嫒俗苑Q生于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為中山博陵縣令,后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于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赴武當修煉多年。他的門下形成了一個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來,“七真”門下各自開派,分為龍門(丘處機)、隨山(劉處玄)、南無(譚處端)、遇山(馬鈺)、崳山(王處一)、清靜(孫不二)、華山(郝大通)七個支派,以龍門派最為壯大,該派傳至明代,出現(xiàn)以戒律密傳的“龍門律宗”。
清代,全真派諸派中龍門派呈中興之象,以龍門律宗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為中興之祖。王常月,號昆陽子,山西長冶人,20歲時遍游名山,訪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歲時,任北京白云觀方丈,順治帝封其為國師,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門下。王常月廣授度牒,還長途跋涉到江蘇茅山,湖北武當山傳戒,于是,龍門風教遍于天下。他嚴格管理白云觀,清規(guī)戒律,道門嚴整,香火不斷,成為全真龍門派的大長管,公認為“全真第一叢林”,龍門派大盛于世。
清末全真道逐漸勢微。1912年,北京白云觀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國性組織“中央道教會”。
-
三、小派別
-
1、李家道
李家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于魏晉。該派尊仙人李八百為祖師,世人乃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兩漢時期流傳于四川民間的神話人物。葛洪《神仙傳"李八百傳》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其年八百歲,因以為號。或隱山林,或出市廛?!睋鸷橛涊d,李寬所傳李家道與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導引、行氣;所居道室名“廬”。葛洪又稱:“諸妖道百余種,皆煞生血食,獨有李家道無為為小差。然雖不屠宰,每供福食,無有限劑,……或數十人廚,費亦多矣?!奔词钦f它不像帛家道那樣“煞生血食”,但要舉辦廚會(道士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會),參加者有時達數十人。葛洪認為,如此耗費,“亦皆宜在禁絕之列”。舉行廚會的作法,亦與天師道同。李家道在吳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門”,“依寬為弟子者恒近千人”,“寬弟子轉相教授,布滿江表,動有千計”。
從東晉至南北朝,發(fā)生了無數次“李弘”起義,因為魏晉時期所出的道書中宣傳“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發(fā)動起義,前仆后繼、連綿不絕。其實,尊李八百為祖師的李家道,到東晉明帝時已衰落,此后的多次李弘起義,已不是李家道旗幟下的起義,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動為其后的“李弘”起義準備了群眾基礎。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于魏晉。該派尊帛和為祖師,世人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據葛洪《神仙傳》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其師董奉為三國吳孫權時人,以行氣、服術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圖》。最后入林慮山(一名隆慮山),為地仙。
在西晉時,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過當時的組織規(guī)模不大。至東晉,帛家道傳入江浙一帶,為不少士族所信奉。東晉后,不見帛家道的記載,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師道中。
參考資料:.cn/u/4ae015f3010006v4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6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臘月廿五
下一篇: 明清時期:龍門岔派霍山派祖師劉誠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