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近日靜養(yǎng),無非從色身上尋出真身出來。第一要做一次見一次之功效、長一番之精神。法身涵養(yǎng)久久,始足昭高明廣大之天。若真機初到,遽行下榻,則真氣未充,真神未壯,安能蕩開云霧,獨見青天?從今后不坐則已,一坐必要將真神元氣收得十分完足,自然真機在抱,不須守而自存,不費力而自在。俗云:“久坐必有禪”,洵不誣也。又三豐云:“大凡打坐,去欲存理,務(wù)令一槍下馬,免得另來打戰(zhàn)?!贝说日Z非過來人不能知也。吾師教諸子靜坐,始雖有思有為,終歸大靜大定。如此打坐,可以三五日不散。否則,忽焉而得,忽焉又失,如此行持,一任千百次坐,有何益哉?望諸子耐心久坐,不起一煩惱心,庶幾深造以道。此為近日切要,不似初入門時但教之尋真機焉。顧人不肯耐煩就榻者,其故有二。一由于未坐之時,未曾將日間所當(dāng)應(yīng)酬之事如何區(qū)處、如何分付后人一一想透,故上榻時,此心即為塵情牽掛,坐不終局也。非惟不能終局,且一段真機反為思慮識神牽引而去者多矣。諸子打坐之初,務(wù)于當(dāng)行之事一一想過,安頓妥貼,然后就坐,庶一心一德,不致于中攪擾焉。一則由于知升而不知降,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是以攝提坎宮真氣上沖泥丸,神因之而外越,不知低頭下盼、收斂神光于丹鼎,是以忙了又忙,慌了又慌,未到如如自如、了了自了,而即欲下榻也。且道本無物,修原無為。忽見真氣沖沖,元神躍躍,不知此氣機自然運動,于本來物事無相關(guān)涉,卻死死執(zhí)著這個消息,常存不放,因之惹動后天凡息不能平靜,擾亂先天元神無以主持,是以坐未十分如意,而遽行下榻也。究之未上榻時,覺得吾身事忙猶如救火追亡,一刻難緩,及至下榻,卻又無一急切之事,皆由識神為主,而元神不能坐鎮(zhèn)故耳。吾勸諸子,須于不關(guān)緊要之事一概丟開,先行自勸自勉,看這些塵情都是虛假文章,不堪留戀,惟此先天大道乃是我終身所依靠者,生與之來,死與之俱,真有不容一刻稍寬者。況桑榆已晚,日月無多,若再因循,后悔其何及乎?趁茲法會宏開,心傳有自,敢不爭著祖鞭,寸陰是惜?如此看破,無掛無慮,于是安心就坐,向水府求玄,升提陽氣,將眼耳口鼻一切神光會萃中宮,不令一絲內(nèi)入外出,蘊蓄久久,自煥發(fā)焉。尤要知道本無物,至此躍躍欲出,皆是氣機發(fā)泄于外,吾道貴收斂,不貴發(fā)泄,此處尤須防閑,毋許后天識神擾動,庶可安坐榻上。切記,切記。
黃元吉簡介
黃元吉,名裳,江西豐城縣人,不知師承誰氏,亦不詳其生卒年月,講道于西蜀十有余年,時在光緒之初也。
先生于樂育堂傳授心法,并注《醒心經(jīng)》、《求心經(jīng)》、《道德經(jīng)》,唯《道德經(jīng)注釋》尚傳于世,再者講論性命雙修法訣,并由及門弟子李爵從筆錄成書,名曰《樂育堂語錄》。另有先生所著《道門語要》一書,坊間亦流傳不歇。
《樂育堂語錄》共有四卷,另加卷末,合成五卷,融儒釋而入道,精彩絕倫,較之《道德經(jīng)注釋》、《道門語要》內(nèi)容猶為豐富。然而因從學(xué)者既有先后,程度亦分高低,故內(nèi)容有前后重之處,功訣亦無依序而說之例,智慧低者不足以識其中玄奧。若得師抉破天機,則口訣赫然在眼。
依其傳授內(nèi)容,約可分為三種下手方法,正因根器不同,故傳授亦異。其特色在乎玄關(guān)。然而雖已泄漏頗多,能探其中奧旨之人則少之又少。若有頂門具眼者,將其丹法理論依修煉程序,重新整理,或別出纂述,則黃鐘聲起,雜音自然消跡??上ш悢t寧先生雖有此愿,卻因道門中人反對而作罷。
黃元吉先生,古今同名者諒當(dāng)不少,后人必欲將之視為許旌陽門人,或張三豐之師承,未免穿鑿附會,荒謬無知。
若將之與閔小艮視同一系,更是張冠李戴,亂點族譜。熟讀二家之書,自然可知。陳攖寧于贊嘆之余,尊之為隱仙派。陳攖寧可謂頂門獨具只眼之宗匠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450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坤元經(jīng)
下一篇: 養(yǎng)生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