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證是指寄生在人體腸道的蟲類所引起的病證,是一種發(fā)病較高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以農(nóng)村多見。常見的蟲證有蛔蟲病、絳蟲病、鉤蟲病、蟯蟲病、姜片蟲病等。就病因而論,蛔蟲病常因誤食沾有蛔蟲卵的不潔之物而引起,進入人體后寄生在小腸內(nèi),擾亂脾胃氣機,吸食水谷精微。蛔蟲性動好竄,善于鉆孔,可上竄于胃,引發(fā)惡心嘔吐,吐蛔;鉆入膽道,肝氣閉郁,膽氣不行,脘腹劇痛而成蛔厥,鉆入闌門,氣滯血瘀、肉腐血敗,而形成腸癰。絳蟲病是由豬絳蟲或牛絡(luò)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引起的疾病,是因吃了未煮熟的含襄蟲的豬肉或牛肉,從而使囊蟲進入腸道所致。鉤蟲病流行于我國南方各省,多因鉤蚴接觸人體皮膚,并鉆入皮膚進入小腸發(fā)育為成蟲所致。蟯蟲病多見于兒童,因吞入蟯蟲卵引起成熟的雌蟲在夜間由腸道移行至肛門產(chǎn)卵常致肛門瘡癢,姜片蟲病多因進食生菱角、生荸薺,被附著的姜片蟲囊蚴感染而引起本病。上述幾種蟲類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損傷脾胃運化,擾亂臟腑功能,吸吮水谷精微、秏傷入體氣血。臨床常見的共同癥狀為面黃肌瘦,精神委靡,時見腹痛或有異嗜。對蟲證的治療,主要是驅(qū)除蟲體以消除病因,健運脾胃以改善癥狀。
西醫(yī)的蛔蟲癥、膽道蛔蟲、絳蟲癥、蟯蟲癥、鉤蟲癥和姜片蟲癥相當于本病。
(一)問診要點
蟲證病人以面黃肌瘦,精神委靡,腹痛及嗜異為共同癥狀。但因感染不同的重提而癥狀有輕重程度的差別,并具有不同的癥狀特點,正如《景岳全書·諸蟲》說:“蟲之為病,其類不一,或漸而甚,或由少而多,及其久而為害,則為腹痛,食減,漸至羸痩而危者有之。”經(jīng)問診及必要的化驗蟲卵的檢查,即可做出正確診斷。如經(jīng)常表現(xiàn)臍周疼痛,大便中見蛔蟲即為蛔蟲癥;如人體漸瘦,乏力,糞便中見有節(jié)狀寸白蟲多為絳蟲?。蝗绾檬骋尊?,肌色萎黃,面足浮腫多為鉤蟲病;如肛門奇癢,夜間有線頭狀白蟲跗于肛門周圍則為蟯蟲??;如肢痛腹瀉,糞便中有見姜片蟲體則為姜片蟲病。
(二)蛔蟲病分型問診
1.腸蛔蟲病
問診:臍周腹痛、時作時止,胃脘嗜雜,甚或吐蟲。便蟲,腹中蟲瘕。伴不思飲食,面黃肌瘦,鼻孔作癢,睡中蚧齒流涎。
治法:安蛔驅(qū)蛔,健運脾胃。方用化蟲丸加味。若腹痛劇烈則用烏梅丸安蛔驅(qū)蛔。
2.蛔厥
問診:驟然發(fā)作胃脘部及右脅劇烈疼痛,痛引背心及右肩,輾轉(zhuǎn)不安,嘔吐蛔蟲,痛止如常人,腹壁柔軟。
治法:安蛔定痛,驅(qū)除蛔蟲,方用烏梅丸加減。待痛止或痛減后用膽道驅(qū)蟲湯。
(三)絳蟲病問診
問診:上腹部或全腹部隱隱作痛,或腹瀉,肛門作癢,久則消瘦乏力,大便內(nèi)或襯褲上時見白色節(jié)片。
治法:驅(qū)除絳蟲,調(diào)理脾胃。方藥可用棕椰60~120克,切碎,文火煎2小時,清晨空腹頓服,服后4小時無大便排出可服芒硝10克;或南瓜子60~120克,去殼碾粉,直接嚼服或水煎服,2小時后服檳榔煎劑。
(四)鉤蟲病分型問詐
1.脾虛濕滯
問診:面色萎黃或面苗而虛浮,善食易饑,食后腹脹,或異嗜生米、茶葉、木炭之類,神疲肢軟。
治法:健脾燥濕,和中補血。方用黃病絳礬丸加減。
2.氣血兩虛
問診:顏面、肌膚萎黃或蒼白,面足甚至全身浮腫。脘悶不舒,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眩暈耳鳴,心悸氣短。
治法:補益氣血。方用八珍湯加木香、砂仁及榧子、雷丸、檳榔、鶴虱、貫眾、百部等驅(qū)蟲之品。
(五)蟯蟲病問診
問診:肛門發(fā)癢,夜間尤甚,睡眠不安,可見肛門周圍細小蠕動的白色蟲體,久病則出現(xiàn)納減、腹痛、腹瀉、消瘦。
治法:驅(qū)蟲止癢。方用追蟲丸。并可配合百部煎劑灌腸。并應(yīng)防止重復(fù)感染,勤換內(nèi)褲、被褥。
(六)姜片蟲病問診
問診:一般無自覺癥狀。可見輕度腹痛、腹瀉,或惡心嘔吐,甚者精神倦怠,或腹脹浮腫。
治法:驅(qū)蟲健脾。驅(qū)蟲用檳榔50克,文火煎煮1小時,取汁晨服。合黑丑研粉內(nèi)服效更佳;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chu/1051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虛勞的問診
下一篇: 脅痛的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