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脈是單一因素的脈象,它的性質(zhì)就是沉脈,只不過在沉的程度上更加重于沉,即所謂“沉極而伏”。所以古人說沉脈要按至筋骨之間乃得,而伏則須推筋著骨,說明它與{冗是個程度上的差別,從脈形的性質(zhì)講是一類,所以在分類上將伏歸于沉沉脈一類。
最早講論伏脈脈形的是《難經(jīng)》,在“十八難”上說:“人病有沉滯久移聚可切脈而知之耶?……右手脈沉伏……伏者脈行筋下也。……”按此段經(jīng)文,舉右脅有積氣脈象變化之例,前面說脈沉伏,后又單解釋伏脈脈形,“伏者脈行筋下也”。實則是概括沉與伏而言,不可以辭害意。另外亦可見《難經(jīng)》時期對沉伏二脈尚不認真分別,亦可能用伏作為沉的形容。正式提出伏脈脈形的是《脈經(jīng)》:“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薄耙辉皇窒虏脛?。一日按之不足,舉之無有,一日關(guān)上沉不出,名日伏?!敝刂钢悄说盟鞛榉}定說,此后各家例多宗之而無異議。例如崔氏《脈訣》說:“伏則沉極?!薄胺粗凉??!薄对\家樞要》說:“伏,不見也。輕手取之,絕不可得,重取之,附著于骨。”《外科精義》說:“伏脈之診,比沉而伏,按之至骨方得,與沉相類?!薄睹}訣指掌》說:“伏者,沉伏不出,著骨乃得。”《瀕湖脈學(xué)》說:“伏脈重按著骨,指下裁動,脈行筋下?!薄睹}語》說:“伏脈形潛,隱于骨間日伏?!笨傊畾v代脈書文字雖有出入其意類多同于《脈經(jīng)》的說法。
所謂脈行筋下,所謂著骨乃得,不過形容其深在取脈時要重按而已,按脈是間接的至骨不至,骨亦是間接的,絕不同于用一個可以造成損傷的尖銳的物體刺入皮肉至脈至筋至骨。在這個問題上亦是不能鑿鑿而言的。但自此以來卻亦出現(xiàn)了鑿鑿而言的說法,反倒以辭害義了這就是所謂“推筋著骨”之說。如《瀕湖脈學(xué)》又說:“伏脈推筋著骨尋。”《通雅·脈考》說:“重按亦無,推筋乃見?!薄睹}訣匯辨》說:“伏為隱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崩钪需鳌夺t(yī)宗必讀》說:“伏脈行于骨肉間,重按不見,必推至筋骨乃見也?!焙笕纭端脑\抉微》、《醫(yī)宗金鑒》、《洄溪脈學(xué)》、《脈訣啟悟注釋》、《脈確》、《醫(yī)悟》、《醫(yī)學(xué)探驪》、《脈論要篇》、《脈如》等無不強調(diào)“推筋著骨”,但這是不實際的,試問指下如何摸著筋,又如何將它推開,怎樣才能說是已經(jīng)著骨了呢?《沈氏尊生書》說:“其象極重按之,至于透筋著骨,指下始覺隱脈然?!薄吨袊t(yī)學(xué)大辭典》亦說:“按之須透筋著骨?!痹圃?。其失說與推筋著骨類同。古人亦有將伏與絕不互相鑒別的,例如《醫(yī)學(xué)人門》說:“伏潛骨里形方見,絕則全無推亦閑?!本褪钦f脈絕不至,重按之亦不可得見,何夢瑤亦說:“按至骨乃見,或競有不見者。”歷代脈書對伏脈亦有一些不當(dāng)?shù)恼撌?,略舉幾個問題分析如下。
例如《脈訣》說:“伏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呼吸定息全無,冉冉尋之,不離三關(guān),日伏?!睕]有說出伏的明確性質(zhì)部位;依稀影響,自相矛盾,李時珍說:“尋之但有,定息全無,殊為舛謬?!迸惺侵锌系?。又如丁注用說:“其脈行于筋下,時止,名日伏也?!辈粦?yīng)當(dāng)將間歇列入伏脈的一個條件?!毒霸廊珪氛f:“如有如無,附骨乃見。”如有如無不是伏脈的條件?!对\宗三昧》說:“隱于筋下,輕取不得,重按澀難,委曲求之,附著于骨?!睗y就是澀,不應(yīng)列入伏脈脈形之中。《脈理求真》亦有“重按澀難”之說誤,與《診宗三昧》同?!睹}訣闡微》說:“伏脈指按,始終不可得,或隱隱約約,成有或無者,是邪氣搏結(jié)正氣而不能出也。”亦不是伏脈的脈形。另外《診家直訣》提出:“深而遲,伏也?!币嗍遣粚Φ模驗檫t是不能做為伏脈的條件的。
伏脈有部位之分,李時珍說:“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日雙伏,不可以陽證見陰為診,乃火邪內(nèi)郁不得發(fā)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汗將雨,六合陰晦,雨后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nèi),外復(fù)感寒陰盛陽衰,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guān)元脈乃復(fù)出也。若太溪、沖陽皆無脈者必死?!薄对\宗三昧》說:澀脈“而有三部皆伏,一個獨伏之異?!备鶕?jù)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結(jié)合臨床實踐、實驗等經(jīng)驗體會,擬丁伏脈的傳統(tǒng)形式的脈象指標(biāo)為:
1、伏脈是單因素的脈象。
2、伏脈極沉的脈,雖屬沉類,但程度上與沉脈有很明顯的差異。
3、伏脈須要用極重指按之方可得覓。
4、伏脈古有“脈行筋下”之說,一般認為著骨乃得。
5、伏脈一般較細小,而且與其他脈象構(gòu)成兼脈的機會不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chu/1052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各種脈象的程度
下一篇: 中醫(yī)脈象之結(jié)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