礞石擊破后,它的折斷面有星點,加熱煅燒,則星點變成金色的碎片狀,所以稱為“煅金礞石”。下面我們來學習下礞石炮制炮制方法以及礞石炮制前后的情況。
1、將礞石捶碎,置于鍋內,加熱并以鐵鏟拌炒,礞石的顏色開始變?yōu)楹谏?,小塊變薄片,礞石因受熱之后開始產生的煙應迅速的散失,所以在拌炒之時翻動宜勤宜快。
2、約炒一個小時后,礞石即呈深黃褐色,內帶閃閃發(fā)光的金色片屑,即可離火,俟其冷卻即成金黃色的片狀金礞石。
3、在操作時一定要注意“窩煙”如煙未被驅散干凈其煙則把礞石熏成青灰色“金星”也就不那么顯著了,出鍋后晾涼,用粗馬尾羅篩過一次,有不透明的的在煅一次,如有雜質(白色石塊)隨時簸出礞石去凈雜質即得。
1、礞石味甘咸性平,入肝經為鎮(zhèn)經消痰之藥,是一種云母之類的礦石,尚含有一些有機雜質,煅時溫度很高,其中的有機物及揮發(fā)物因分解而生煙,因云母能耐高熱,故他的本身并沒有變化,清末唐容川的“本草問答”說“礞石不煅則石質不化,藥性不發(fā),故必發(fā)煅”經驗上礞石有祛痰的作用,故“本草綱目”云,吐痰在水上,以石末滲之痰即隨水而下,則其沉墜之性可知”所以在礞石滾痰丸里是主藥。
注意事項:礞石過去式經常砂鍋煅,因為砂鍋小產量也少,現在試用較大的鐵鍋來煅炒,產量科比鐵鍋提高6-7倍,質量尚可避免窩煙。
效用:瀉痰熱、破微積。
一、中藥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二、中藥煎煮宜選用那些器皿?
煎藥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不銹鋼亦可,但忌用鋁、鐵器、銅器,防止這些金屬物品與藥物產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藥并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F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
三、中藥的煎煮程序如何?
①浸泡 把藥物倒入藥鍋內攤平,然后加冷水至高出藥平面寸許,浸泡0.5-1小時。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時間不宜過久,特別在夏季,以免引起藥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
如果方中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使水高出藥平面約1-2厘米。
②加熱火候 一般在藥物煮沸前用武火(急火),煮沸后宜改為文火(慢火)。但一些治療外感疾病的中藥也可在煮沸后不改文火,繼續(xù)用武火煎煮5分鐘左右即可。
③煎煮時間 應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藥情況而定。一般來講,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藥頭煎煮10~15分鐘,二煎煮10分鐘。滋補頭煎煮30~40分鐘,二煎煮25~30分鐘,有先煎藥需先煎10~30分鐘,后下藥應在最后5~10分鐘入鍋。
④二煎(復煎) 頭煎結束后,將藥汁濾出,重新加入冷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厘米,繼續(xù)武火煎煮至沸騰后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鐘即可。
四、關于藥物的先煎、后下、包煎、沖服、烊化等的說明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fā)揮療效。
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鐘。
②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 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fā)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壞。
①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細辛等等均應后下,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藥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后下。
(3)包煎
①花粉類藥物,如粉花粉、蒲黃;細小種籽類藥物,如葶藶子;藥物細粉,如青黛等等均應包煎。
②對含淀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物如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對附絨毛藥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沖入
對于一些膠類或糖類,粘性大,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后,沖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會導致藥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
(5)煎湯代水
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藥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藥汁去滓后再煎他藥。
(6)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
(7)另煎后兌入
一些貴重的藥物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
(8)生汁兌入
如鮮生地汁、生藕節(jié)、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9)合藥沖服
某些貴重的藥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藥物,如人參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將藥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后服。
五、一副中藥應該煎煮幾次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jié)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你好: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大黃的功效: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大黃的作用:
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對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質所致,故瀉后又有便秘現象;有利膽和健胃作用;此外,還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大黃的應用:
1、積滯便秘。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蕩滌腸胃,推陳致新,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熱,故實熱便秘尤為適宜。常與芒硝、厚樸、枳實配伍,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為急下之劑,用治陽明腑實證,如大承氣湯(《傷寒論》);若大黃用量較輕,與麻仁、杏仁、蜂蜜等潤腸藥同用,則瀉下力緩和,方如麻子仁丸(《傷寒論》)。若里實熱結而正氣虛者,當與補虛藥配伍,以攻補兼施,標本并顧。如熱結而氣血不足者,配人參、當歸等藥,方如黃龍湯(《傷寒六書》);如熱結津傷者,配麥冬、生地、玄參等,方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若脾陽不足,冷積便秘,須與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溫脾湯(《千金方》)。
2、血熱吐衄,目赤咽腫。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常與黃連、黃芩同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瀉心湯(《金匱要略》)?,F代臨床單用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較好療效。若與黃芩、梔子等藥同用,還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證,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3、熱毒瘡瘍,燒燙傷。本品內服外用均可。內服能清熱解毒,并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治療腸癰腹痛
,可與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本品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熱毒癰腫疔癤,如用治乳癰,可與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黃散(《婦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瘡糜爛,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圣惠方》)。治燒燙傷,可單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4、瘀血證。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物。治婦女產后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 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治婦女瘀血經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當歸、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醫(yī)學發(fā)明》)。
5、濕熱痢疾、黃疸、淋證。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濕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濕熱蘊結之證。如治腸道濕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治濕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此外,大黃可破痰實,通臟腑,降濕濁,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臥,大便秘結者,如礞石滾痰丸(《養(yǎng)生主論》)。
愿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麩皮炒類藥品炮制的目錄包括
1、“蜜炙”類藥品
炙麻黃 炙桂枝 炙甘草 炙升麻 炙白前
炙桔梗 炙款冬花 炙橘絡 炙馬兜鈴 炙枇杷葉
炙桑葉 炙紫菀 炙山楂 炙蒼術 炙黨參
炙黃芪 炙當歸 炙百合 炙冬瓜子 炙前胡
炙紫蘇子 炙橘紅 炙細辛 炙葶藶子 炙白槿皮
炙紫蘇梗 炙罌粟殼 炙白薇 炙旋覆花 炙桑白皮
2、“清炒”類藥品
牛蒡子 桑枝 川楝子 葶藶子 白蒺藜
椿根皮 谷芽 萊菔子 海螵蛸 桑螵蛸
常山 麥芽 紫蘇子 蒼耳子 蔓荊子
酸棗仁 桑葉 五靈脂 路路通 地鱉蟲
白芥子 瓜蔞皮 瓜蔞子 槐花 山楂
刺猬皮 梔子 薏苡仁 王不留行 九香蟲
車前子 草果仁
3、“麩皮炒”類藥品
蒼術 白術 枳實 枳殼 僵蠶
4、“醋炒”類藥品
柴胡 香附 青皮 三棱 莪術
芫花 大戟 乳香 沒藥 五靈脂
艾葉 玄胡 甘遂 狼毒 商陸
5、“炒炭”類藥物
荊芥 地榆 側柏葉 大薊 小薊
干姜 茜草 蒲黃 血余 山楂
烏梅 槐角 藕節(jié) 棕樹
6、“酒炒”類藥品
酒黃連 酒黃芩 酒當歸 酒當歸身 酒白芍
酒當歸尾 酒赤芍 酒延胡索 酒梔子 酒大黃
7、“鹽水炒”類藥品
黃柏 知母 小茴香 橘核 炙澤瀉
益智仁 沙苑子 懷牛膝 杜仲 補骨脂
續(xù)斷 巴戟天 荔枝核 車前子
8、“砂炒”類藥品
豹骨 狗骨 狗脊 穿山甲 骨碎補
牛角腮 臍帶腮 雞內金 水蛭 鹿筋
龜版 鱉甲 干蟾 猴骨 馬錢子
9、“蛤粉炒”類藥品
阿膠珠 線魚膠 黃唇膠
10、“火鍛”類藥品
陽起石 瓦楞子 青礞石 金礞石 綠礬
自然銅 魚腦石 人中白
本文是衛(wèi)蘭香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為診斷、治療的依據,請謹慎參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chu/8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地榆炮制方法
下一篇: 蒲黃(香蒲)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