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坐不動,勁椎有壓力,時間一久,就會引發(fā)勁椎病,平時要多注意做一些頸部體操,幫我們緩解頸椎病痛。
以下是頸部體操的具體動作:
1、頭中立位,前傾至極限,回到中立位;后伸至極限,回到中立位;右傾屈至極限,回到中立位。動作宜緩慢,稍稍用力。如出現(xiàn)疼痛,應減少鍛煉的次數(shù)或停止鍛煉。
2、頭中立位,雙手抱在頸后十指交叉,頭緩慢地做前屈和后伸運動。同時,雙手用力對抗頭的運動,這樣,可以鍛煉勁椎后側的肌肉力量。
3、坐位或俯仰臥,雙手置于身后,雙手十指交叉,雙臂努力后伸,同時盡最大努力慢慢地抬頭,將后頸部肌肉及雙肩胛骨間肌肉盡力繃緊,10秒鐘后,恢復正常體位。休息10秒后,再次進行同樣的鍛煉,直至感覺疲勞或微出汗時即可停止。
需要注意的是,勁椎骨結核、骨腫瘤、骨折患者等禁止進行頸部鍛煉。
建議用以下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jié)段性不穩(wěn)者不宜采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采取坐位或臥位,為了方便,多取穩(wěn)當?shù)目孔唬诡i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xù)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shù)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xù)時間通常為20-30分鐘。牽引重量與持續(xù)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xù)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xù)時間較長。(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xù)數(shù)個療程直至癥狀基本消除。(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癥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采用仰臥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xù)牽引2小時后休息15分鐘,然后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一般是牽引2分鐘,放松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鐘,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y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于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于脊髓型頸椎病,傳統(tǒng)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后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fā)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放松痙攣肌肉,緩解癥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y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y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 (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松性運動,活躍頸椎區(qū)域血液循環(huán),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松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癥狀; (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wěn)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fā)作。希望能幫到你。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操作名稱4醫(yī)療體操的適應證5醫(yī)療體操的禁忌證6準備7方法8注意事項 1拼音 yī liáo tǐ cāo
2英文參考 medical gymnastics
MG
remedial exercise
th. ex.
ther.ex.
therapeutic exercise
therapeutic exercises
3操作名稱 醫(yī)療體操
4適應證 醫(yī)療體操適用于骨折行固定術后、關節(jié)運動功能障礙、膝半月板切除術后、頸椎病、腰椎間盤脫出癥、創(chuàng)傷及胸腹腔手術后、斷肢及斷指再植術后、截肢術后、肌腱移植術后、燒傷、肌萎縮癥、肩周炎、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肌梗死恢復期、慢性心力衰竭、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不張、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肺結核、胃腸功能紊亂、胃下垂、肥胖病、糖尿病、神經衰弱、周圍神經損傷、偏癱、子宮位置不正、產后等。
5禁忌證 心血管系統(tǒng)疾患急性期、傳染病急性期、高熱患者、病情嚴重須嚴格臥床休息者、惡性腫瘤及手術后有轉移傾向者、惡病質、出血傾向、劇烈疼痛。
6準備 要向患者說明治療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7方法 1.醫(yī)療體操必須在體療技師的指導下,集體或個別進行,亦可交代簡單的動作,讓患者自己練習。醫(yī)療體操由體療技師按醫(yī)囑編排。
2.醫(yī)療體操的基本原則 ①根據(jù)病情盡量早期采用醫(yī)療體操。②醫(yī)療體操應包括預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操節(jié)順序應符合生理負擔曲線。③使全身作用的練習和局部作用的練習相結合。④堅持長期的、系統(tǒng)的鍛煉。根據(jù)病情修改醫(yī)療體操,逐漸增加運動量。
3.體療技師在帶操前后應檢查患者一般情況,必要時測脈搏血壓及肺活量,并隨時觀察患者對體力負荷的反應。對心血管、呼吸系患者、老年人及久病體弱者要嚴密觀察。
4.運動量可根據(jù)體操的節(jié)數(shù)、運動的預備姿勢、休息次數(shù)和長短、持續(xù)時間、動作的重復次數(shù)、動作的復雜性及進行的速度、用力程度、準確性和呼吸體操的多少來調節(jié)。
5.除徒手體操外,尚可應用一些輔助器材進行鍛煉。對慢性病患者亦可采用太極拳或太極劍等進行治療。
6.每次治療時間一般為10~30min,每日或隔日1次,療程視具體情況而定。
8注意事項 1.醫(yī)療體操必須在飯后1h進行。對初次體療患者,應介紹治療作用和注意事項,以增強治療信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2.嚴格遵守個別對待的原則。工作人員應態(tài)度和藹,指導耐心,小心照顧,注意安全。活動患部時應慎重進行,并須妥加保護,被動活動時應有一定限制。編操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
3.治療后脈搏數(shù)超過治療前30%者,應酌減運動量。對行動困難的患者應采取適當保護措施,以免摔傷。禁止患者作規(guī)定以外的運動,以免發(fā)生意外。
頸椎椎間盤具有緩沖和固定的作用,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會分解和退化,會失去它的緩沖作用。如果受到過度壓力,椎間盤被擠壓后,就會壓迫神經,或者纖維環(huán)破裂后里面果凍狀的髓核漏出刺激神經,就會引發(fā)局部組織出現(xiàn)炎癥,進而導致頸椎痛、麻木頭暈等一系列癥狀。
選擇正規(guī)有效、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是關鍵,中醫(yī)認為,外敷膏藥(濟愈堂,頸椎順古安玉貼)效果很徹底,這個膏藥在淘寶,天貓,京東上都可以買到,頸椎病為風寒濕邪所致,較多治療頸椎病是以祛風散寒、活血化瘀為目的,遵循中醫(yī)通則不痛的原理,注意防寒保暖。無論是做手術,還是大的或者是微創(chuàng),都會對我們精密的椎間盤組織有損害,并且是不可逆轉。異樣的感覺會伴隨著你一生無法消除。利用傳統(tǒng)的中藥外敷跟配合適當?shù)捏w育鍛煉,是可以有效減輕疼痛并且達到治愈的目的。頸椎病的注意事項:
.保養(yǎng)
1.用枕適當: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過的,枕頭的高低軟硬對頸椎有直接影響,最佳的枕頭應該是能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并保持頸椎的平直。
2.頸部保暖:頸部受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板滯疼痛。在秋冬季節(jié),最好穿高領衣服;天氣稍熱,夜間睡眠時應注意防止頸肩部受涼;炎熱季節(jié),空調溫度不能太低。
3.姿勢正確:頸椎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學習的姿勢不正確,良好的姿勢能減少勞累,避免損傷。低頭時間過長,使肌肉疲勞,頸椎間盤出現(xiàn)老化,并出現(xiàn)慢性勞損,會繼發(fā)一系列癥狀。最佳的伏案工作姿勢是頸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傾,不要扭轉、傾斜;工作時間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鐘,做些頸部運動或按摩;不宜頭靠在床頭或沙發(fā)扶手上看書、看電視。
4.避免損傷:頸部的損傷也會誘發(fā)本病,除了注意姿勢以外,乘坐快速的交通工具,遇到急剎車,頭部向前沖去,會發(fā)生“揮鞭樣”損傷,因此,要注意保護自己,不要在車上打瞌睡,坐座位時可適當?shù)嘏まD身體,側面向前;體育比賽時更要避免頸椎損傷;頸椎病急性發(fā)作時,頸椎要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轉頭,必要時用頸托護。
二.鍛煉
1.頭中立位,前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后伸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動作宜緩慢,稍稍用力。鍛煉時,有的病人頸部可感覺到響聲,如果伴有疼痛,應減少鍛煉的次數(shù)或停止鍛煉;如果沒有疼痛,則可以繼續(xù)煉。
2.頭中立位,雙手十指相叉抱在頸后,頭做緩慢的前屈和后伸運動,與此同時,雙手用力對抗頭的運動,以鍛煉頸椎后側的肌肉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undongjianshen/484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什么瑜伽能改善便秘,推薦招式訓練
下一篇: 為大家介紹一些瑜伽減肥的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