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脈亦是單因素并具有獨立意義的一種脈象。沉脈位置深,浮沉二脈反映脈象深淺不同的位置,當然還有一個中,但中不是病脈。沉脈出現(xiàn)于醫(yī)籍亦最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屢見,又常常浮、沉、大、小、滑、澀并列為主要脈象。
在早期的《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等書,沉與石常常并稱,做為形容脈象的互用字,后來除去在“季節(jié)脈”中用“冬石”這個提法外,一般就不用石字了?!叭缡端弊鳛樾稳菝}體在下又有下沉趨勢的客觀描述方法,后世倒是經(jīng)常使用的。《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雖然經(jīng)常提到沉脈在季節(jié)脈中冬季主要使用“石”來形容,但對它的脈形描述卻有時不甚顯豁。沒有“春弦”、“秋毛”那樣明確。例如:“冬胃循石日平,石多胃少日腎病,但石無胃日死。石而有鉤日夏病,鉤甚日今病。臟真下于腎,腎藏骨髓之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這肯定了冬天的脈是石脈,但對腎脈之形的描述卻是較為龐雜的,而且不易得其要領(lǐng)?!秲?nèi)經(jīng)》說:“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緊,日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日腎??;死腎脈來,發(fā)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日腎死?!保ā端貑?,平人氣象論》)“冬脈如營,何如而營?歧伯日: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日營,反此者病。帝日:何如而反?岐伯日: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shù)者,此謂不及,病在中……”(《素問·玉機真臟論》)?!峨y經(jīng)》說:“冬脈石,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循,是謂不及,病在內(nèi)。脈來上大下兌,循滑,如雀之啄日平。啄之連屬,其中微曲日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日死。冬脈微石日平,石多胃氣少日病,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為本?!保ā峨y經(jīng)_第十五難》)作為脈象的明確指標是存在一定困難的。另外,《素問·陰陽別論》:“鼓陽至而絕日石?!睂Υ私袢找嗖槐貜娮鹘馊?。
康應辰《醫(yī)學探髓》說:“沉脈亦以部位言?!彼哉f沉脈的含義,只是脈的部位,而不應當含有其它性質(zhì),這是沉脈的定義和界說。如果在其中加入其它素質(zhì)則必將引起概念混亂,界限不清等問題,不但影響沉脈指標的標準性,還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的產(chǎn)生。因為沉是脈的獨立的素質(zhì)之一,又是綱領(lǐng)性的脈,如果沉脈的概念不清,必還會引起一系列與沉脈有關(guān)的許多脈象的性質(zhì)的指標的準確性,問題就會非常復雜而謬誤百出,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秲?nèi)》、《難》雖屢屢言及沉脈,但對脈形的論述卻是不十分清晰的。仲景對脈“沉”的說解,見《傷寒論·平脈法》:“遲緩相搏名日沉?!薄?/p>
通過歷代脈學書籍對沉脈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脈經(jīng)》提出的:“舉之不足,按之有余”與浮脈的論述恰恰相反,以說明其脈位深在,故爾最為合理。王叔和此說得到后來的最廣泛的支持和采用。例如:《千金方》、《活人書》、《察病指南》、《脈訣刊誤》、《脈訣指掌》、《難經(jīng)集注》、《太索脈秘訣》、《脈訣匯辨》、《醫(yī)燈續(xù)焰》、《診家正眼》、《四診抉微》、《脈訣啟悟注釋》、《脈法統(tǒng)宗》等書均引載了這八個字,有的書在引用時略有出入,如:崔紫虛《脈訣》說:“隱隱約約,微渺難尋,舉無按有,便指為沉?!睂⑴e之不足,按之有余簡化為舉無按有四字,使沉脈成為舉按之間截然不同,給人一種突然于沉分出現(xiàn)而不是漸現(xiàn),且沒有脈勢了。崔氏之意不過為遷就四言韻語將八字簡化四字,其意與《脈經(jīng)》沒有分別,由于簡化的有些不當,于是有失實之弊。《外科精義》說;“舉之不足按之方見。”將有余改為方見,既與不足,不相對應,又于位置深淺與趨勢不能反映出來,亦屬于修改不當?!夺t(yī)經(jīng)小學》說:“沉舉都無按有余?!逼浔滓嘣谟谶w就七言韻語,且改不足為都無,雖然改在舉不在按,然而缺點是與《外科精義》類似?!夺t(yī)學人門》作:“沉按有余舉則無?!币馀c劉純等?!对\宗三昧》說:“沉脈者,輕取不應,重按乃得,舉指減少,更按益力,縱之不即應指?!闭f法與《脈經(jīng)》是基本相同的,不過有些詞費罷了。總之“舉之不足,按之有余”八字概括了脈位的深淺,指法在動的狀態(tài)下所得的“信息”,不但體現(xiàn)出脈形,亦反映出脈勢,與浮脈的解釋對照比勘,更為清晰明朗,兩者形象,昭然不疑。對于沉脈的位置,古人亦還有一些其它形式的描述,例如崔氏《脈訣》說:“按之至骨”《脈訣刊誤》說:“在肌肉之下?!薄秱鶗氛f:“沉,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方得?!薄稙l湖脈學》說:“重手按至筋骨方得?!薄端难耘e?!氛f:“近于筋骨?!薄睹}語》說:“沉自肌肉之下得之。”《醫(yī)宗說約》說:“沉于肉下。”《脈訣匯辨》說:“沉行筋骨?!薄夺t(yī)宗必讀》說:“沉脈行于筋間?!薄对\象正眼》說:“沉行筋骨?!薄端脑\抉微》亦說:“沉行筋骨。”《醫(yī)宗金鑒》亦說:“筋骨取之而得者,謂之沉脈?!薄睹}訣啟悟注釋》說:“沉行筋骨?!薄夺t(yī)碥》說:“候之于筋骨之間乃得之者,謂之沉?!薄渡蚴献鹕鷷氛f:“按至肌肉以下,著于筋骨之間?!薄睹}學輯要》引王士亨說:沉脈之狀,取之于肌肉之下得之。”《脈法統(tǒng)宗》說:“得之于筋骨之間?!薄度付U》說:按至筋骨乃得?!庇终f:“沉居筋骨?!薄夺t(yī)醇剩義》說:“按至筋骨?!薄睹}如》說:“意力于筋骨之間?!薄夺t(yī)學實在易》說:“重手按于肌肉之下而始見?!薄对\脈三十二辨》說:“至筋骨乃得?!边@里說的“肌肉之下”、“近于筋骨”、“沉行筋骨”、“筋骨之間”等等,亦不是通過解剖而得出的結(jié)果,只是概念式的說明,形容脈位的深在而已,不可“膠柱鼓瑟”。亦有些形容過甚而致不當?shù)?,如:《難經(jīng)集注》引丁德用說:“謂脈循行貼節(jié)輔骨,名日沉。”《三指禪》又說:“沉居筋骨,著骨推筋方得?!边@就混同于伏脈了。
從指法上講,亦有不少論述。大抵是要求重取?!睹}經(jīng)》說:“一日重按乃得?!薄肚Ы鸱健芬嘁昧诉@一說解。《察病指南》亦說:“重按乃得。”《診家樞要》說:“重手乃得。”其他脈學諸書如《脈訣刊誤》、《傷寒六書》、《太素脈秘訣》、《瀕湖脈學》、《壽世保元》、《景岳壘書》、《通雅脈考》、《醫(yī)宗說約》、《四明心法》、《醫(yī)燈續(xù)焰》、《醫(yī)宗必讀》、《診宗三昧》、《醫(yī)單真?zhèn)鳌贰ⅰ端脑\抉微》、《脈確》、《沈氏尊生書》、《脈法統(tǒng)宗》、舒詔《辨脈篇》、《三指禪》、《脈理求真》、《醫(yī)醇剩義》、《醫(yī)悟》、《醫(yī)學探驪》、《醫(yī)學實在易》、《診脈三十二辨》等書都有重手之說。文字雖不完全相同,但意思卻與《脈經(jīng)》“重按之乃得”一致。其中個別的亦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景岳全書》說:“輕手不見,重取乃得?!薄锻ㄑ?,脈考》說:“輕舉則無,重按乃得?!薄端拿餍姆ā氛f:“輕按之則無,重按之則有?!倍加袑⑤p重絕對起來之弊。當然,沉脈強調(diào)重手取之是對的,但絕對化了就與“舉之不足,按之有余”產(chǎn)生了某種矛盾,既對脈位的說明沒有特殊的長處,又湮沒了脈勢,所以這類說法是有流弊的。對比《醫(yī)燈續(xù)焰》說得較好:“非重按不可得,更有深深在下之勢,《脈經(jīng)》所謂‘舉之不足,按之有余’者是也?!睂⒅厥种阜ㄋ玫牟恢皇敲}位,更強較脈勢,并將重手這個具體指法與“舉之不足,按之有余”這一高度概括、神理兼到的經(jīng)典說法結(jié)合了起來,這就使重手指法這一技術(shù)性的方法取得正確的解釋而無流弊。
對于沉脈,古人亦有客觀形象的比喻。由于《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有“石”的這一稱謂,所以后人往往以“如石投水”等詞匯來形容沉脈。這是因為“如石投水”既有了“石”的形象,又有向下沉潛的脈勢和到了底部才更加明顯重實的脈位脈形的反映。例如《太素脈秘訣》、《瀕湖脈學》都說是“如石投水,必極其底”?!对\脈三十二辨》“其”作“於”?!睹}訣匯辨》說:“如水投石?!薄缎轮难悦}訣》、《診家正眼》、《脈訣啟悟注釋》如之。《醫(yī)家真?zhèn)鳌纷鳌叭缡鲁?。”《四診抉微》說:“如水投石,必極其底”?!睹}法統(tǒng)宗》說:“如石墜水?!薄度付U》引楊氏說:“如石沉水底?!薄睹}如》說:“如石沉水,必極其底?!蔽淖蛛m或有小的出人,意思是相同的。對沉脈的形象描述還有《脈訣》的“狀如爛綿”,這個說法《外科精義》曾引用,但這種譬喻不恰當,《脈訣刊誤》曾做了批判分析說-:“爛綿乃弱脈,非沉也?!边@種指正是對的。《瀕湖脈學》引楊氏作:“如綿裹砂,內(nèi)剛外柔。”較為合理,《四診抉微》與《診脈三十二辨》都引用了此說。《脈如》只引用了”外柔內(nèi)剛”。
另外,《脈法統(tǒng)宗》在“如石墜水”之下又說:“如水罩沙。”亦可備參考。歷代脈學書亦有對沉脈脈形的一些片面、錯誤、詞費及過于簡單的說法。除前面提到《脈訣》的“狀如爛綿”以外,如《脈訣》說:“尋之似有,舉之全無。”這將沉脈說成是微渺難尋的了。受其影響,《崔氏脈訣》于是又有“隱隱約約,微渺難尋”之說,將一個常見的脈位弄成不清不白的了?!睹}訣》又有“緩度三關(guān)”之說,沉是個脈位問題,緩是個頻率問題,二者相混,概念不清?!对\宗三昧》說:“舉指減少,更按益力,縱之不即應指。“縱之不即應指,其意是略抬手指即可以摸不到脈搏跳動,想以此來進一步講清楚沉脈,但張氏前而還有“輕取不應,重按乃得”等語,沉脈的脈形本來可以算是說明的了,最后加上這句“縱之不即應指”,很容易造成與戢止的脈相混,實際是多余而易生誤解的。從《醫(yī)學心悟》只以“沉,不浮也”解脈,其弊亦與解浮脈等,造語過簡,不解決問題?!睹}如》說:“按之愈實”,有與實相混之弊。至于劉純在《醫(yī)經(jīng)小學》中的:“沉舉都無按有余”,受七言韻語的影響,不但遷就形式,語意不明,而且“以辭害意”了。
此外古人對浮沉二脈還有些比喻,如浮脈法天,沉脈法地;浮象火炎上,沉象水潤下等等,過于抽象,對脈理或有說明意義,而對于脈形則實際意義不大。浮沉二脈從《內(nèi)經(jīng)》起就是“對舉”的,實際含有中,中是正常脈,故不具論。但《難經(jīng)》于浮、中、沉三級的分訣以外,由于《難經(jīng)》主張浮沉分級法以候五臟,故爾在第五難中有五級的分法:“然缸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chu/1052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醫(yī)脈象之浮脈
下一篇: 中醫(yī)脈象之滑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