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很多老年人很喜歡練太極,因為太極可以強健身體,祛除百病。可是練太極是有很多講究的,剛開始學習太極拳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錯誤的理解,那么在練習孫式太極拳有哪些錯誤是比較容易犯的呢?下面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下關(guān)于孫式太極拳的一些常見錯誤,趕緊認識一下吧!
1.錯誤理解孫式太極拳套路的含義
孫式太極拳套路的含義有兩個方面,其一是開發(fā)內(nèi)勁,其二是蘊寓各種技擊狀況的母式。也就是說孫式太極拳中每一手都不是技擊的固定招式,而是能夠演化為技擊中千法萬法之總機關(guān)。常見一些習孫式太極拳者將拳中的一些動作當做技擊招式來練習,這是非常錯誤和有害的練法。太極拳追求的是習者自身的協(xié)調(diào)穩(wěn)態(tài),故能產(chǎn)生以有法而御無法的技擊之效。此點習者當用心體悟之。
2.錯誤理解推手在太極拳修為中的作用和意義
推手的意義,是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這樣一種形式,來進一步完善自身的協(xié)調(diào)穩(wěn)定的能力,使身體內(nèi)外中和的程度得以深化。因此,推手不是要把別人推倒,撲人于丈外,而是要在推手中尋求體會如何使自己不失穩(wěn)、不倒的道理和方法。隨著各自協(xié)調(diào)穩(wěn)定能力的提高,互相作用的劇烈程度也可隨之加強。太極拳技擊是一個由定步推手、動步推手、四隅推手、大捋再至技擊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練推手就想著如何把別人放倒,就是極端錯誤的練法。這種練法也將造成使推手和盤架相脫節(jié),使自己永遠站在太極拳之門外。太極拳講究力從人借。撲人丈外也好,數(shù)丈外也好,都不是發(fā)人者的主觀意識,而是被放出者自己造成的結(jié)果。此點尤須習者深悟。
3.錯誤理解孫式太極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極為一的概念
將孫式太極拳走成一手形意、一手八卦、一手太極,時剛、時柔、時快、時慢的樣子,這是非常錯誤的練法。孫式太極拳是融合了八卦拳動靜合一的本質(zhì)和形意拳一觸即發(fā)之本能,但無形意、八卦之外形,更不能以形意、八卦的練法和勁意來練孫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走出的勁意是陰陽互濟的太極勁,其外形要極盡松柔連順之致。孫式太極拳各式的承接變化中孕育著形意、八卦的內(nèi)涵而不是其外表,此點尤須習者注意。
4.對氣的錯誤認識
常見習太極拳者相互問有無氣感。有,則洋洋自得,以為已進乎太極拳之三味。沒有,則內(nèi)心焦急,或于行拳中腹內(nèi)鼓氣,或口中噓氣,皆大謬也。真氣,非我們?nèi)粘K粑畾?,乃是拳架盤走正確后,習者身體內(nèi)外相合,由此在習者體內(nèi)產(chǎn)生的一股能量流,給人的感覺與氣相仿,故以氣字表達之。心越靜,則此氣越為充盈。若有心御氣,則氣反奔騰,即紊亂也。故氣感也罷,麻感也罷,脹感也罷,相吸之感也罷,皆屬皮毛之相也,不可過分追求,應(yīng)聽之任之,以靜心求中和為要。否則將本末倒置,甚至走火入魔。
5.用神不當
練太極拳貴在神聚,精神高度集中,不使之散亂。故神要內(nèi)守,或食指梢,或身體其他某一處,總之,要與拳式之運作相合。常見初習太極拳者用神不當,或精神散亂,左顧右盼,或精神張揚宣泄于外,此皆謬也。精神散亂,必神氣不能相合,內(nèi)勁無望矣。精神外張,久則自靡,更無從得以內(nèi)勁。故須精神內(nèi)守,含而不露,養(yǎng)神于一。
6.不明內(nèi)勁
何謂內(nèi)勁?神氣合一而已。隨著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神、氣耦合愈為協(xié)同、有序,內(nèi)勁漸純。故內(nèi)勁是習者身心有序協(xié)調(diào)達致中和時,機體產(chǎn)生的一種潛能。常見習拳者或從腹中求之,或從腰中求之,或從胸中求之,或哼或哈皆不得其所。內(nèi)勁無聲、無嗅,無形無跡,無一定之處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氣合一,方可得之。鼓動小腹、抖動腰身、掄肩縱胯皆可謂之發(fā)力,然皆非內(nèi)力也。
7.或散或僵
散、僵二者,為初習太極拳者之通病。散則周身不整,病根全在頂項未能豎起、腰胯未得下塌、肩胯之根未能抽住之故。頭頂與尾椎骨之根未能互逆相撐,身軀自然不整。肩胯之根未能抽住,四肢與身軀必不能相合。故此為散之病源也。僵則轉(zhuǎn)換不靈,病根全在足胯上。兩足未分清虛實,必然移動不靈。兩胯未能松開,必然上下難隨、虛實難換。故此為僵之病源也。所以豎項塌腰抽住肩胯之根與足分虛實兩胯松開為去此二病之良方。
8.不合于步
孫式太極拳為活步太極拳,要求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故難度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跟步的時機要掌握得準確,確非易事。常見初習孫式太極拳者不是跟步跟得較遲,使跟步演成拉步,就是跟步跟得較急,于是身體有前仰后俯之勢。要克服此種毛病,關(guān)鍵是要在跟步中求以中和。即當邁步后身體重心前移,將及而未及前腳之腳跟時,跟步,同時由腰胯牽帶身體有向后移動之勢,前腳回搓(回蹬),后足亦即落地,重心即落于后足上。此時身體由腰、胯處分為二節(jié),前后互逆,故能動中有靜,重心不失于中,所謂順中用逆。退步時亦如此,全在足胯相合,虛實分清。故順中用逆以求中和,為走架中身體與足相合之訣竅。
本文系阿福原創(chuàng),如轉(zhuǎn)載或引用請注明:“作者:阿福太極。(微信公眾號:阿福太極)”。以免被追究法律責任。
劈拳是形意拳的母拳,劈拳練好了,形意拳就成功了一半甚至一大半。
在孫氏形意拳門內(nèi),很多人都知道兩個傳奇人物,一個是孫存周(孫祿堂之子),另一個是齊公博(公認的學拳之初比較笨,但后來拳術(shù)學成后開智了,成為一代形意拳大家。)。這兩個人都是只學了三年三體式和劈拳便出了很高的功夫,之后與人比武較技,基本上都是輕松取勝,少有對手。
阿福在之前的文章-《阿福說形意拳之劈拳的重要性,怎樣才能三年一小成?》中對劈拳(包括三體式)的重要性作了介紹,對劈拳和三體式的關(guān)系進行了解釋。同時還講了入門階段的學習訓練方法和時間安排。有興趣的拳友可以去阿福太極的公眾號上讀一下。
劈拳看起來很簡單,學起來也不難,但真要練對可不容易。 可以說大部人練劈拳都是這樣一種情況:一看就會,一練就錯,但練錯了自己還不知道。
因此這些拳友在開始階段練錯了,又沒有得到明師的及時糾正和點撥,因此把錯誤的練法越練越熟,越練越順,于是便把錯誤固化了,便一直錯下去了。這樣就永遠難出功夫了。
俗話說:“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差那么一點,你就練不到該練的東西了,就白費時間了。如果不重頭再來,再練多少年也是沒有用了。
為了讓大家少走彎路,盡快入門,阿福根據(jù)自己多年習練劈拳的經(jīng)驗和感悟以及輔導學員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總結(jié)了劈拳習練過程中常犯的八個錯誤,同時提出了校正和改進的方法。
先概括一下習練劈拳時這這八個常見的錯誤。
1、從左三體式收掌時斷了勁。
2、左拳鉆出時失了中,斷了勁。
3、前手的鉆勁中斷,而且丟了手和身的鉆勁。
4、前腳收回時向后晃動,前腳墊步時身體向前晃動。
5、后腳上步時晃動身體和膝蓋。
6、形意拳的外三合沒有合住勁。
7、出掌時手與身脫節(jié),手獨自發(fā)力。
8、出掌時只有前推力沒有下劈力。
下面分別來談?wù)勥@八個常見錯誤及校正方法。
一、從左三體式轉(zhuǎn)劈拳,收回左掌時斷了勁。
因為大部人都是直接把掌收回到腹前,這個時候手只有回來的勁沒有外撐的勁,這就是丟勁,泄勁了。此時對方只要略有一點功夫就可以順著你的回勢稍一推,你就站不住了,就失重了。
那么,要怎樣把放在前面的左掌收回來呢?
記住一個要訣:“出由梢領(lǐng),收由根領(lǐng)?!笔值母侵猓值氖栈厥怯芍膺€帶回來的,是肘先動,而且肘尖要向丹田處擰轉(zhuǎn)。這樣手就被肘帶回來了。在被帶回來的同時,手會因肘的轉(zhuǎn)動而自動翻轉(zhuǎn),翻成拳心朝上。雖然從外形動作上看是手收回到了腹前,但在整個過程中,手和手臂始終保持著擰裹勁和外撐勁。這就是拳譜中常提到的“合中有開,收中有放”。因此它不是單向力,而是混圓力,是爭力,是八面支撐。這樣手雖然回來了,但對方是很難順勢攻進來的。
二、左拳鉆出時沒有守中用中,斷了勁。
左拳鉆出時左右或上下晃動,沒有從腹部沿著自己的中線向上從下巴和嘴前而出,即沒有做到拳從口出,所以就偏離了它本來應(yīng)該走的力線和要打擊的目標。也就不能守住自己的中線,更不能打動對方的中線了。
三、手和身的鉆勁中斷或完全消失了。
很多拳友左拳鉆出時,當拳擰成拳心朝上就不再擰了,就直接向前推出去了。這個時候,手和手臂的擰裹勁就沒有了,身上就更沒有擰勁了。
孫氏形意拳有個口訣叫“小指翻天”。意思是說小指的外側(cè)要盡量朝向天空,這個其實是很難做到的。但我們還是要盡量去往這個要求上努力去做,這樣手就只能一直向外擰翻著不停。于是這個擰勁會慢慢地從手臂接到身體上。
只要按此法堅持習練,最終擰勁就會由手一直連到腳上。再配合我們秘傳的抻筋拔骨的功法堅持訓練,習武者夢寐以求的由手而腳的節(jié)節(jié)貫穿就會實現(xiàn)。
四、前腳收回時向后晃動,前腳墊步時身體向前晃動。
第一種練法是先收回左手和左腳,當拳友們收回左腳時,身體會不自覺地同時向后移動,這樣中軸就沒有了,樁子也散了。這是人的本能和后天養(yǎng)成的運動習慣。
但形意拳就要你改變這個習慣。很多拳師,包括一些大師和名家都不懂這個竅要,練了很多年卻仍然在晃動身體,這是練不出功夫來的,只能用來表演。看著熱鬧,實則一無是處。難怪一上擂臺就被打倒,就現(xiàn)了原型。
另一種練法是收回左手時不收回左腳,而左拳鉆出時左腳同時向前墊一小步。這個時候最易出現(xiàn)的錯誤是身體向前晃動。一定要記住,身體不要動,只是腳和腿動,腿和身是分陰陽的,是分開的,這樣才能扎住樁子,才能立住中軸。
五、后腳上步時晃動身體和膝蓋。
平常人的上步習慣都是晃動著身體和膝蓋上步的,尤其是前腿和前膝。但這在武術(shù)上特別是內(nèi)家拳的步法上來說錯誤的。形意拳的上步是槐蟲步,它跟阿福在內(nèi)家拳網(wǎng)絡(luò)一對一輔導中所教的活步樁是很相似的。
在過去,步法,特別是上步法是各門派的不傳之秘,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傅”之說。其實這些上步法總結(jié)出來主要就是三種-襠走下弧上步法,抽胯上步法,落胯上步法。
無論哪一種方法,最核心的規(guī)矩都是一樣的。就是在上步時都不能晃動身體和膝蓋,在上步前要先把重心移到前腳,身體也小幅移動到穩(wěn)定的位置,然后就要定住了,頭上頂,脊上拔,腿內(nèi)側(cè)大筋要向上抽住,膝蓋不可晃動,這個時候才能把后腳提上來并鏟出去或趟出去。這也是槐蟲步的基本要求。這個步若能真正練出來的話,只要一個前趟步上去,對方就會被沖垮掉。
千萬不要聽那些所謂的太極大師或小師們的忽悠,他們的所謂貓步和上步都是晃著身體,是腿和身體一起移動的,美其名曰:“腿動身必動,一動無有不動。”
今天早上就看到一個最近在網(wǎng)上很活躍的老師傅,所謂的太極名家,在網(wǎng)上講解上步要領(lǐng)。因這個正與我要寫的文章有點關(guān)聯(lián),就看了一會兒。他以摟膝拗步來講如何上步,如何保持節(jié)節(jié)貫穿。他的理論就是腳動身必動,這才是一動無有不動。
不過大家真要跟著他這樣練了,練純熟了,練成習慣了,那你們就練成了挨打的拳了。因為,這個時候只要順著他向前晃動的慣性稍微一扯一拉,他就會來個嘴啃泥。因為他的腿和身沒有分出陰陽,兩腳沒有分清虛實,上步時其實是處在失重狀態(tài)的,不用別人打,自己就先敗了。
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搏擊原理和經(jīng)驗。但這些人成天只活在自己想象的理論和所謂的招式和用法中。沒有切實的實踐,更沒有實戰(zhàn)。他們所謂的拳和功夫越來越脫離武術(shù)的本質(zhì),正在慢慢失去功夫的真義。
有人說太極跟形意不一樣吧?其實它們是非常接近的,只是現(xiàn)在的傳統(tǒng)武術(shù)大都走偏了,太極拳更甚。可以負責地告訴大家,真正的太極拳的上步和形意拳是一樣的,都是在槐蟲步的原理上變化出來的。
六、練劈拳特別是在劈拳上步時外三合沒有合住勁。
形意拳的前身是心意拳,它的全稱就是心意六合拳??梢娏希▋?nèi)三合與外三合)在形意拳中的地位了。內(nèi)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它們看不見,摸不著。而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卻是可以實操的。因此我們要先從外三合入手,而不要執(zhí)迷于意和氣。只要外三合做到了,使之與心意氣相協(xié)調(diào),相呼應(yīng),內(nèi)三合就自然有了。
對于外三合,很多拳友不太明了它的具體含義。它即有同側(cè)的合,也有斜向的合。外三合也是有主次的,外三合中肩與胯合最重要,它是其它兩個合的基礎(chǔ)和前提。
在定式時做到外三合相對容易些,所以武術(shù)的入門大都有樁功,就是來找身法,調(diào)架構(gòu),找合力的。但動起來時,特別是上步時仍然能保持外三合就難了。
那么,在上步時如何做到外三合呢?
第一、先要把后腳的上步分成兩個半步。即:
1、后腳提到前腳踝內(nèi)側(cè)為前半步。
2、后腳從前腳踝旁向前鏟出或趟出去為后半步。
第二、轉(zhuǎn)身不是擰腰,不是擰腿,而是轉(zhuǎn)胯,所以開胯轉(zhuǎn)胯非常重要。 要以胯為核心,以胯帶肩,即肩與胯合,以胯領(lǐng)腳,腳到手到,如此才能力合而勁整。
我們練劈拳也正是著重練它的上步一劈,這就同時練了身法,手法,步法,練三者的協(xié)作與配合。這也是在動態(tài)中練出外三合。
注意,劈拳上步的外三合的重點是要找到同側(cè)的相合。
這個上步一劈如能練好的話,三到五年后打一般人只要一兩招,不招不架,就是一下,頂多兩下。 左手一帶或一壓,右腳右手向前一個沖壓,對方一下子就垮了,沒辦法抵抗。根本用不著你一拳我一腳地來回對打。
七、出掌時手與身脫節(jié),手獨自發(fā)力。
在上步的同時能出掌發(fā)力是很不容易的。大部分人的練法是掌出去了,但手上的力卻與身體脫節(jié)了。主要原因是手和身體的力沒有相合,通常都是身力已經(jīng)用完了,手才開始發(fā)力,這樣就只有手臂自己的局部之力了,就沒有整勁了。
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來解決這個難題呢?
第一、同側(cè)的手與腳能否做到相合?
劈拳初練階段手和腳要同起同落,手和腳同時起鉆,同時落翻。二者完全協(xié)調(diào)和同步。但等到你的整勁練出來后,外形上可以略微有先后,但身體里面的大筋的力是始終是貫穿著的。
第二、后腳的上步很重要,但最易出現(xiàn)問題。
這個上步是有說道的,不是像我們平常走路或跑步那樣一步跨過去,而是要分成兩部分。前半步為后腳提到前腳踝旁,后半步是后腳從前腳踝旁繼續(xù)向前趟地而出。前半步,抽胯提腿,手擰鉆而出至前小臂的內(nèi)側(cè)。后半步,腳趟地向前并踩踏落地,同時手翻掌并向前劈削推出。要肩沉而肘墜,胯落而膝頂,要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同出同落(手與足合)。一合俱合,漸漸便可生出整勁與合力。
八、出掌時只有前推力沒有下劈力。
現(xiàn)在大部分的形意拳習練者在打劈拳時都打成了推拳,因為出掌時沒有劈,只有推。因為這個劈很容易被忽略掉。有些拳友雖然手有向下的揮動,但只是手臂自己的局部的力,沒有身勢之力,沒有整勁,這其實也沒有劈勁。
怎樣才能有劈和劈勁呢?應(yīng)該怎樣做呢?
首先,肘要放對地方,肘要沉墜并調(diào)整到合適的位置,這個位置能讓肘的力前接手后接肩胛。
其次,肩和肩胛要打開(多練開肩的基本功),讓肩胛接通腰胯。
這樣,手的力才能接到后背,接到腰胯并最終通到腳上。但明白了道理和方法是一回事,真正做到是另一回事。如果沒有相應(yīng)的基本功和拳架的長期訓練,火候不到的話就沒有身體相應(yīng)部位筋骨上的生理上變化,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手足相通的,手上就不可能有整個身勢加持的劈勁。
其實,不只是手上有劈勁,整個手臂就是一把刀,挨著何處何處劈。
這個劈勁若能練出來,不招不架,一個上步下劈就能把對手打垮。因為手上接通身勢之力,腳上雞步前趟下踩,上下相合,內(nèi)外如一的力是很恐怖的,一般人是抗不住的。
以上八個學習劈拳時常見錯誤只是阿福自己練劈拳和輔導學員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主要問題,并不是說就只有這些。正確答案通常就只有一個,而錯誤回答則五花八門。
要學好功夫,最重要的一條是要找到一個明白的師傅。如今大家都忙于生計,基本都是業(yè)余學拳和練拳,不像過去的徒弟那樣能每天和老師在一起。所以學生自己平時要多練多體會,有機會一定要找老師檢查校正,這是最重要,也是不可少的一步。否則就可能練錯了還自我陶醉,這樣練下去就會白費功夫了!
現(xiàn)在隨著手機功能和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遠程交流已經(jīng)變得很方便了。如果老師能進行遠程輔導,也可以發(fā)送練功視頻讓老師檢查校正,這樣就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按老師的意見進行改進,你就會一步一個臺階地進步和提高。如此才能少走彎路,讓功夫盡快上身!
太極拳是我們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一個運動,受到了中老年人的喜愛,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打一打太極拳,這對于身體是有一定好處的,不過打太極拳的時候·也是有一定注意事項的,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最后就是打太極拳的時機,最好是在早上,吃完早飯半個小時之后進行鍛煉,這樣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很好消化胃腸道的食物,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放松身心。
太極拳運動作為一項武術(shù)傳統(tǒng)專案,在我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和很好的普及與發(fā)展。老年人練習太極拳有強身健體的功效。練習太極球按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歡迎閱讀!
太極拳非常適宜年輕人練習,其實現(xiàn)代人對太極有很多誤解,因為只看到晨練的老年人在習練,很少見到年輕人打,也不像其他武術(shù)拳種一樣很多青年人在學練。其實,太極也是要從小學起的,它的技擊功效才會得以體現(xiàn)。
太極拳運動之所謂“輕”、“松”、“靜”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要有深刻理解。實質(zhì)練習起來是要使足下“穩(wěn)重”,手上“輕柔”,“松緊交替”,“靜中觸動,動猶靜”。初入門學習先要做到步型準確,步法有度,下肢有勁。要經(jīng)常做前進、后退的步法練習使之正確定型?!肮薄ⅰ白睘椴椒ǖ幕A(chǔ),同時可藉以加強下肢力量,步履有根,功夫才顯得扎實,這是“舒松自然”的根本,如建高樓必先打人深層的基礎(chǔ)。
同時要注意自然的“含胸拔背”,“臂成弧形”。運動過程中,任何時候肩、肘關(guān)節(jié)都是放松的,只是屈伸開合的傳動關(guān)節(jié),而不應(yīng)有主動的運動。注意到這點就可以避免“聳肩抬肘”的毛病。
1、要注意提頂斂臀、寬胸虛腋
只要注意一下你身邊練太極拳的人或在比賽場上多留意一下,都會發(fā)現(xiàn)練習者常會在做定勢時姿式不錯,一旦提足上步,身形就變。比如兩個“野馬分鬃”,或者兩個“摟膝拗步”之間的上步動作“丁步抱球”,上體就會躬前,臀部后揚,足下不穩(wěn)。這就是因為他不曾理解“弓”、“坐”的重要性,不懂得提頂斂臀,或者根本沒有掌握住弓腿、坐腿的要領(lǐng)。
2、要強調(diào)“心為令”的練法
學或練都要用“心”,用“心”則能致“靜”--不是氣功練習時閉目垂簾的靜,而是不慌不忙專注一方,淡定嫻靜的靜?!靶摹笔恰靶乃肌?,是思想,練拳也要思想領(lǐng)先,由“心”發(fā)出號令去做動作,每動都有其一定的意識表現(xiàn),一定的內(nèi)涵,不是為劃弧而劃弧。
“弧”的軌跡如何走?高低、長短、闊窄都要有一定的法度,眼的視向與其緊密配合。“眼為心之苗”,所以練拳切不可目光呆滯、低頭望地或茫然不知所措。左顧右盼要得其所,也不要故作精神,形形翼翼,完全違反“松靜自然”的總原則?!熬衲芴岬闷饎t無遲重之虞”?!吧褚藘?nèi)斂”與“提起精神”二者并無矛盾,都是要領(lǐng),通過反復(fù)練習捉摸,自然理解了,所謂“拳打千遍其義自見”。
3、速度要均勻
初學太極拳時宜慢不宜快,從慢上練功夫,打基礎(chǔ),先把動作學會,把要領(lǐng)掌握好。熟練以后,不論速度稍快或稍慢。
都要從頭到尾保持均勻。打一套“簡化太極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鐘,有的人慢練,可長達8~9分鐘,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極拳”為8~10分鐘, “八十八式太極拳"需要20分鐘左右。
4、架勢不可忽高忽低
初學時架勢可以高一點,也可低一點,但在“起勢”時就要確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動作,要大體上保持同樣的高度除“下勢”以外。體弱者最好采用高一點的架勢練習,隨著動作的熟練和體質(zhì)的增強,再練中型架勢或低一些的架勢。
5、要適當掌握運動量
太極拳運動雖然不如體操運動和其他長拳運動劇烈,但是由于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彎曲情況下做慢動作,加之要求全身內(nèi)外上下高度集中統(tǒng)一,所以,還是有一定運動量的。特別是下肢的運動量比較大。因為打這種拳,一方面要求兩腿分清虛實,體重經(jīng)常由一條腿來負擔,而這條腿又是在膝關(guān)節(jié)彎曲情況下來支撐體重的。
另一方面,由一個姿勢轉(zhuǎn)到另一個姿勢、重心由一腿過渡到另一腿上時要求緩慢,用的時間較長,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負荷量。所以,初學的人練完一兩趟“簡化太極拳”,往往會感到兩腿酸痛,這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堅持練下去,這種腿部酸痛現(xiàn)象,就會消失。
每次鍛煉的時間長短、趟數(shù)多少、運動量大小,應(yīng)根據(jù)工作和學習情況及自己的體質(zhì)而定。一般健康無病的人,運動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連續(xù)打一趟或兩趟。老年人和體弱者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調(diào)節(jié)運動量,可以單練一組或幾組;’也可以專練一兩個式子如“攬雀尾”、“云手"、“起勢”等;也可以架勢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應(yīng)垂直,膝蓋與腳尖在一條垂直線上,送時,膝關(guān)節(jié)彎曲度可略小一些?;加醒g傷病的人,每次的運動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漸進,逐步加大運動量,必要時應(yīng)征求醫(yī)生的意見。總之,在初練太極拳時,運動量的掌握務(wù)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應(yīng)貪多求快,急于求成。
6、要持之以恒
練太極拳和從事其他體育鍛煉一樣,貴在堅持。不僅開始時要積極參加練習,而且一定要堅持繼續(xù)練下去。根據(jù)自己生產(chǎn)、工作或?qū)W習的時間情況,最好每天在業(yè)余時間能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練習。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一曝十寒",或是認為已經(jīng)練會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轉(zhuǎn),就不再繼續(xù)堅持練習。那樣,不僅不能逐步提高太極拳的技術(shù)水平,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更好地收到堅持練太極拳增強體質(zhì)和治病防病的效果。一般情況下,每天在班前、班后或工間操、課間操時間,在本單位的院落、空地都可以練習。.有條件的最好能在清晨或晚間,就近到公園、樹林、廣場、河邊、草地等空氣清新和環(huán)境安靜的地方練習。如果這些地方設(shè)有太極拳輔導站,參加集體學習,收效會更好一些。
還要提醒大家不要剛吃完飯就鍛煉,不要在天氣不好的時候練,不要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練,不要在疲勞的時候練!練的時候要入靜放松,排除雜念,不要太累!呼吸自然不可憋氣! 總之一句話,自然,放松,舒服,就行了!
太極拳的主要特點方法
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方法之一是“一動無有不動”,動的主要關(guān)鍵在腰--“腰為第一主宰”。而勁力來自腰腿--“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最后才是“形于手指”。如果用電腦作比喻,則手是“終端機”,反映動作的內(nèi)容;腰是“驅(qū)動器”;腳和腿是勁力來源的“軟體”。因此從一入門就切勿忽視腳下的功夫和腰對動作的主宰作用?!胺€(wěn)”從腳下生,能“穩(wěn)”才能“沉”,能“穩(wěn)”下肢步履才能輕;在穩(wěn)和輕的基礎(chǔ)上加以腰的主宰作用,動作才談得上“靈活”。
練拳時要心有“座標”,身有“平準”太極拳運動過程中心里要永遠帶著一個縱軸南北,橫軸東西的“十”座標軸,則動作方向性就相當準確。尤其在比賽規(guī)定套路每個動作的方向性都很強,一個動作的方向稍有錯誤都被扣分,心中有個“座標軸”,方向就明確。如練“云手”,是身在縱軸上,沿橫軸行進。而練“左單鞭”時的“左弓步推掌”,要求在稍偏左15度的方向上完成式,則勾手以后,你的左腳就朝東在橫軸偏北約15度的方向邁步。弓步方向?qū)α?,整個動作姿勢的方向也就對了。
身有“平準”是“中正安舒”的訣竅。楊家“太極平準腰頂解”,應(yīng)該對所有流派太極拳都是有指導意義的,可以認為它是太極拳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篇章。練拳時要“立如平準”--“有平準在身,則所謂輕、重、浮、沉,分厘絲毫,莫不顯然可辨矣?!薄傲⑷缙綔省笔恰吧舷乱粭l線”,上則是頭頂“頂為準頭”,要求“頂頭懸”;下則為尾閭,腰部尾閭內(nèi)收下垂,則如天平的“指標”。上下一條線,頭頂百會穴與尾椎兩點連線與地面垂直--自我檢查的簡易方法是肩與胯兩點連線與地面垂直,兩臂張展的弧度一致,高低、上下都能相呼應(yīng),則身體就無偏側(cè)、俯仰的毛病。
演練太極拳不是步子邁得越寬,架勢蹲得越低越好目前有一種趨勢,或可稱為不良傾向--不少人練太極拳時都著意于把步子拉寬,架式低矮,以為這是一種“功夫到家”的表現(xiàn)。練太極拳不是架子繡得越低越好。
太極拳要講求“松靜自然”,這是總的運動原則,所有動作都不可勉力為之。要深入研究太極拳的內(nèi)涵,有神于中形于外的動作意識和表現(xiàn)技法。動作要“寬大”,但不違反“柔綿”的原則。要展得開,但不違反“將展未展”的要義。有些拳師由于童子功深,腰胯松得開,腿功十分好,自然架子就會低矮些,這是個人特點,是功力和運動量大的表現(xiàn),無可厚非,但也不可以胯低于膝,全蹲下來走架的。而初學者又在一開始就模仿著“低矮”,邁步時俯著身子連重心也移出去了,開步以后身子就后坐不回來,形成一動一靜,高低起伏,非常艱澀,這種學習法無異于“東施效顰”,并且是大傷腰膝,“拔苗助長”。功夫是一步一步漸漸長進的,不要人跨大步你也跨大步。學習太極拳先要掌握好最基本的要領(lǐng),做到式正招圓,這是最根本的。“刻刻留心在腰間,胸腹松凈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這才是行功的法則,絕不是步子越大,架勢越低矮越有功夫。
練拳既要開展,更要緊湊
開展是形態(tài)的舒展優(yōu)美,不要練起來捆手捆腳,局促得很。動作弧線要圓滑、寬大綿長,表現(xiàn)“勁斷意不斷”。但運動的整個過程尤其要注意“緊湊”?!熬o湊”不是把圈子向小里練,越小越好--“由大圈練至小圈;小圈練至無圈”,這叫“緊湊”?非也! “緊湊”是“松散”的反義詞?!熬o湊”是高度協(xié)調(diào)之謂也。內(nèi)外上下密切配合是為緊湊。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靜中觸動動猶靜是為緊湊。這要求非一朝一夕功夫可以練好的,所以前賢提出練太極拳“先求開展,后求緊湊”,即提出學習要分階段的要求。“求”是“要求”,“追求”、“研究”的意思,即初學時要學架子舒展開來,完成架勢講究準確、優(yōu)美;然后講究運動方法,要求手、眼、身、步、法緊密配合,意識、呼吸、動作結(jié)合在一起,不斷提高整體的協(xié)調(diào)性,不可松散。如果把“先求開展,后求緊湊”誤傳為先“大練”后“小練”,以訛傳訛,也是害人不淺的。
初學時,甚至到一定階段,有些人不懂協(xié)調(diào),運動中常出現(xiàn)身、手、步動作速度不一致,常見有先手動后腳動,先轉(zhuǎn)體后劃弧的毛病,架子雖寬大,水平也難提高,就是因為缺少了“緊湊”的正確指導。所以練習太極拳方法是很重要的,只有用正確的方法才能鍛煉出健康的身體。
?
打太極拳注意事項1:準備工作要充分
場所清靜
春、夏、秋季節(jié)最好在庭院、走廊、公園、樹林、河邊、空場等空氣清新和安靜的場所,冬季寒冷最好在室內(nèi)場館。
通風避風
避免在空調(diào)密閉的環(huán)境中練功,不宜在煤煙彌漫、空氣污濁的庭院里進行健身鍛煉,要保持空氣清新。在戶外習練太極拳時,要避免在過堂風、大風、霧雨中進行。
衣著寬松
上衣和褲子不宜穿得過緊,褲帶也要扣得寬緊適度;鞋子要穿得舒適,不宜穿太緊或太寬松的鞋子。
準備活動
在運動前一定要做準備活動,如伸展、彎腰、下蹲等,否則容易引起扭傷、碰傷、骨折等。
打太極注意事項2:姿勢/動作要正確規(guī)范
太極拳動作姿勢的基本要求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斂臀、沉肩墜肘、舒指坐腕、尾閻中正。在練習的時候如果動作不規(guī)范,就不僅會影響你的發(fā)揮,還會影響你的體悟內(nèi)在感覺。
規(guī)范的太極拳技術(shù)要求氣沉丹田、圓襠活髖、內(nèi)鼓外安、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各種基本技術(shù)動作要做到起點準確,運行路線清楚,止點到位,動作連貫,上下相隨,手眼配合,從而使身法自如。
打太極拳注意事項3:合適的運動量
太極拳運動雖然不如體操運動和其他長拳運動劇烈,但是由于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彎曲情況下做慢動作,加之要求全身內(nèi)外上下高度集中統(tǒng)一,所以,還是有一定運動量的。特別是下肢的運動量比較大。
打太極拳,一方面要求兩腿分清虛實,體重經(jīng)常由一條腿來負擔,而這條腿又是在膝關(guān)節(jié)彎曲情況下來支撐體重的;另一方面,由一個姿勢轉(zhuǎn)到另一個姿勢、重心由一腿過渡到另一腿上時要求緩慢,用的時間較長,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負荷量。所以,初學的人練完一兩趟“簡化太極拳”,往往會感到兩腿酸痛,這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堅持練下去,這種腿部酸痛現(xiàn)象,就會消失。
打太極拳注意事項4:持之以恒
練太極拳和從事其他體育鍛煉一樣,貴在堅持。不僅開始時要積極參加練習,而且一定要堅持繼續(xù)練下去。根據(jù)自己生產(chǎn)、工作或?qū)W習的時間情況,最好每天在業(yè)余時間能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練習。
打太極拳注意事項5:鍛煉時間選擇
避免正中午氣溫高陽光下去練功,上午應(yīng)在太陽出來后,吃過早餐后在陰涼通風處樹蔭下適當去練,下午三四點鐘以后或是在傍晚。飽食及醉酒之后,也不可立即練習??诳蕰r不要圖痛快大量飲水,最好是溫開水適當補充食鹽。?
打太極拳注意事項6:注意自身體質(zhì)
初學者和體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寬敞的地方練拳,以便立穩(wěn),但熟練后地面不平坦也可以練習,這對腳的適應(yīng)力還有好處,有益于推手技術(shù)提高。
正在咯血、出血的患者更不宜練拳,練習時若發(fā)生心絞痛應(yīng)立即停止鍛煉,不要緊張,可坐下或半臥位休息片刻,如疼痛無緩解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緩解疼痛,及時去醫(yī)院檢查。?
打太極拳注意事項7:運動后注意休息
練過太極拳后就走走,不要馬上跑步,就算要跑,也建議休息下再跑,太極后不適宜馬上劇烈運動。刮風下雨不練,打雷閃電不練,飯后30分鐘內(nèi)不宜運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undongjianshen/346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太極養(yǎng)生方法
下一篇: 太極的五個練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