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重在找感覺練拳貴在悟拳。太極拳的內在感覺是習練者將領悟到的拳理習練上身的體現(xiàn),是心悟到體悟的升華。太極拳中不存在身體的局部運動,不單是舉手投足,就連一個呼吸、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意念,無不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
打拳時的內在感覺反映了習拳者太極拳水平的高低,是關系著我們能否步入太極拳殿堂、獲得最佳健身效果的關鍵所在。有了內在感覺,我們就能在享受太極拳的快樂中健康長壽;缺少內在感覺,練拳如同做操,費力不討好。那么,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究竟是些什么?由于感覺是個性化的產物,千差萬別難以表述,但這并不是說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無規(guī)律可循,筆者選出了以下九種感覺,與拳友們切磋。
一 、骨升肉降的感覺骨升肉降是指習練者骨架挺拔上撐的同時肉體松柔下墜的感覺。人屬于地球生物,肉體自然會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夠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撐,所以說骨升肉降是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行運動的必然。然而在練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當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來后才能體會這種感覺。骨升肉降還揭示了行拳時骨與肉之間的關系:骨肉分離。骨肉分離是行拳時骨升、肉降、關節(jié)松的感覺,如同脫骨扒雞,只要將雞骨架提起來一抖,雞肉就會離骨脫落。擁有這種感覺,說明你的肌肉沒有緊裹在骨骼上,已經處于放松態(tài)。肉體的下沉標志著松,-----骨架的挺拔標志著剛-----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覺,就為開啟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大門找到了金鑰匙。-----在行拳中,我們還要做到三松三豎:松肩豎頸,松胯豎脊,松踝豎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覺保持貫穿套路始終。
二、自身重量的感覺自身重量的感覺是指行拳時我們覺得四肢如同負重。由于人生來就在地球引力下運動,以至對自身肢體的重量失去察覺,我們只有在體外荷重時(如拎一桶水)才會有負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時感覺到四肢的沉重,就說明你的身體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狀態(tài)越好,肩、胯關節(jié)松開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會越大。這種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所以拳論有由松入沉的說法,可見沉是對松的驗證,地心為第三之主宰、足掌為第三之賓輔,強調順應地心引力來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來推動拳勢進行。這句話突出了地心與腳掌的關系,沉從腳落,提從腳起,沉是順應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與提應趁著拳勢的蓄發(fā)變化而轉換:發(fā)勢時為沉,腳掌植地生根,利于打擊對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勢時為提,身體輕盈靈活,便于動作轉換,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這樣,依靠身體的虛實變化透過腳掌來順應地球的引力和反彈力,將地球的勢能轉化為行拳的動力。-----所以能夠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彈力來行拳,找到身體如水載舟行的沉浮感,才算進了太極之門。
三、脊柱行拳的感覺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行拳方式。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脊,發(fā)揮腰部的樞紐作用,再隨著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連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臂和腿好像牽掛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于中軸線,終于中軸線。-----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下肢要體會步隨身換的感覺。
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關鍵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后張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適當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張弛是說脊柱如同弓背,隨著拳勢的蓄發(fā)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著吸氣微微后弓,稱為吞身;發(fā)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馳,稱為吐身。行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xiàn)出節(jié)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蕩的動力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undongjianshen/346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打太極拳的養(yǎng)生功效
下一篇: 養(yǎng)生太極拳意氣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