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準備一只公道杯或紫砂壺、6~8g烏龍茶、一只公道杯,首先用開水將茶具燙洗干凈,之后將茶葉投入蓋碗或紫砂壺中,然后高沖注水,接著把蓋拿起,把茶沫刮去蓋好,然后將茶湯均勻濾入公道杯,之后將茶湯倒入干凈的茶杯中,雙手奉于客人使用。
功夫茶怎么泡:
1、納茶
納茶也叫請龍入甕。
稍碎的茶在下面,完整的茶在上面。這樣保證不會沖出很多茶末來。
一杯茶里面有太多末是不禮貌的。
茶只及罐的一半就行。因為茶葉遇水會膨脹。
2、沖茶
沖茶的用水要注意溫度。古時的標準是:沸水從碳爐上端起,走7步遠的時間的溫度是最適合的。
“高沖低灑”,把水沿著罐沿沖入,最忌沖罐心。
把蓋拿起,把罐口的茶沫刮去,蓋好。
3、淋灌
淋罐的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迅速揮發(fā),追加熱氣;
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4、燙杯
潮州功夫茶泡法中有句土語說是“燒盅熱罐”。
功夫茶泡法的特點就是要“熱”。
喝功夫茶最最藝術的就是燙杯。潮汕有些老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tài)美妙。
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fā)完了,就可以開始灑茶了,也叫分茶。
5、灑茶
灑茶要“低,快,勻,盡”。
“低灑”,保證香味,少沫。“快”,保證香味和熱氣。
“勻”,拿罐在四個杯上輪動,把茶灑進去,叫“關公巡城”,保證茶色均勻。
功夫茶泡法的高手泡出來的四杯茶,茶色、香、味一樣。
“盡”,拿罐在四個杯上輪動,還要邊用力點,叫“韓信點兵”。
用力把罐里剩的茶湯點進各個茶杯。
別小看這個哦。
最后點的都是茶的精華,為每杯增色增味。
而剩下的精華點不盡,在下一輪沖出來就糟蹋了茶的香色了,味道會變苦。
6、品飲
功夫茶泡法的喝茶講究謙讓。會說一句:“請”。
端起茶杯,所有的手指要向著自己,不可以向著沖茶人,是不禮貌的。
拿起茶杯先聞聞茶香,分三小口飲盡,細細品味,等待茶在口里回甘,一個很耐人尋味的過程。
不同的鐵觀音用功夫茶泡法泡出來的味道不同。
中國功夫茶操作規(guī)程有以下十一程式,合稱為功夫茶十一程式。1、嗅茶 主人取來上好的茶葉,介紹該品種的特點、風味,依次傳遞欣賞嗅品一番。2、溫壺 未放置茶葉之前,先將開水沖入空壺,謂之“溫壺”,溫壺之水倒進茶船——即茶盤,一種紫砂淺盆。3、裝茶 應備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氣、雜味混入,通常將茶葉裝至茶壺的2/3,甚至滿溢,數(shù)量之多令人咂舌。4、潤茶 沸水沖入壺中,至滿,使竹筷刮去壺面茶沫,當即傾于茶船或茶海——一種較大的茶杯。5、沖泡 再沖入開水,但不要沸滾的,這便是第一泡茶。6、澆壺 蓋上茶蓋澆之開水,使壺內壺外溫度一致。7、溫杯 等候茶水泡好的當兒,用剛才溫壺及潤茶的茶水,就在茶船中清洗茶杯——這是一種比酒盅略小的小茶盅(便是茶壺本身也不過一個拳頭大?。?、運壺 在泡好第一泡茶時,提壺沿茶船邊沿運行數(shù)周,俗稱“游山玩水”,為的是不讓壺底水滴入茶杯串味。9、倒茶 將溫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開,依次來回澆注,又稱“巡河”,或將壺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時一杯倒?jié)M再倒第二杯,免得濃淡不均,這是一般飲者容易犯的錯誤。10、敬茶 尊老愛幼、互相謙讓,這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尤以敬第一杯茶最為重要,受之者必在座“首席”。11、品茶 功夫茶全套步驟中最講究的一環(huán),從欣賞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并舉,玩味再三,3個指捏1枚四螺般大拇指大小的袖珍小茶盅,騰挪于鼻唇之間,或嗅或啜隨心所欲。且雙目微閉,如癡如醉,仿佛打坐的道人,外界萬物全然不覺,讓人不能不驚訝名茗的神奇功效。
此外,泡制功夫茶,茶壺講究用宜興的紫砂茶壺;茶杯最好是景德鎮(zhèn)產小瓷杯;水須山泉,最差的也要井水,自來水是萬萬不入流的。用水也有名堂,最好是用橄欖核燒火,次為蔗渣,最次是炭火,蜂窩煤乃大忌。工夫茶”泡法有十八道程序: 焚香靜氣:焚品檀香,造就幽靜、平和氣氛;葉嘉酬賓:出示所泡茶葉讓客人觀賞; 火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為上,用火煮沸;孟臣淋漓:即湯洗茶壺,惠孟臣是明代紫砂壺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壺喻為孟臣;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懸壺高沖:又稱高山流水,把盛開水的壺提高沖水,充分激蕩茶葉,使茶葉翻動,清潔茶葉;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葉更清潔(不喝); 重洗仙顏:用開水淋洗茶壺,即洗凈茶壺外表又提高壺溫; 若琛出韻:即湯洗茶杯,(若琛清初),以擅長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茶杯喻為若琛甌; 玉液回壺:即把已泡好的茶水倒入另一個茶壺使茶湯更為均勻; 游山玩水:依次來回往各杯低斟茶水; 關公巡城:沿著杯壁斟茶一圈;韓信點兵:壺中茶水少許時,則住各杯點斟茶水(又稱蜻蜓點水或觀音滴水);三龍護鼎:用母指食指扶杯,中指托杯,此法既穩(wěn)當又雅觀,三根手指比喻三龍,此時另一手可做護杯姿勢;喜聞幽香:即聞烏龍茶的香味;鑒賞三色:認真觀看茶水在杯中的上中下三種顏色,故稱三色; 初品奇茗:觀看、聞香后開始品茶湯味道(三口為一品); 盡杯謝茶: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茶農栽種,制作佳茗,恩典感謝茶藝小姐盡心熱情敬獻茶藝、茶禮。
功夫茶的八個步驟:治器、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釃茶等。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
納茶——將茶葉進行粗細之分,并分別裝進茶壺中,最粗的茶葉放在茶壺低端,依次往上,最上面是最細的茶葉,裝至茶壺的七八成即可;
候茶——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沖沫——開水從茶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刮去,然后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后,用開水沖淋壺蓋,既可沖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后連續(xù)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huán)篩酒以至于盡。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沖,也全功盡廢。
功夫茶沖茶要訣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臺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較多,潮汕喝大紅袍、單樅茶較多,臺灣則喝凍頂烏龍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說,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1、水分三等
工夫茶從水質、器皿到沖泡方法都有特定的要求。水分為天水、地水、泉水三等。天水當然就是最上乘的,指的是雪水、露水等。地水指的是山泉水,按照土質的不同還分為土質、沙質、泥質等。
2、高沖低斟
“高沖低斟”說的是沖茶和斟茶的方法。
沖茶,要沿茶壺口內緣沖入沸水,水柱不能從壺心直沖而入,因為那樣會“沖破茶膽”,破壞茶的味道。
斟茶,茶壺要盡量靠近茶杯,這樣才能防止熱氣四散,水可能不夠燙,使茶香過早揮發(fā)。同時,低斟還不會激起泡沫,也不會發(fā)出滴答的聲響。
3、品茶禮儀
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無分性別。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
品茶,要先聞香味,然后看茶湯的顏色,最后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剛好分為三口品完。香味從舌尖逐漸向喉嚨擴散,最后一飲而盡,可謂暢快淋漓。
以上內容參考:-功夫茶
茶具。潮汕工夫茶最講究是茶具。潮汕工夫茶有別于其它喝茶方法也在于茶具上,一般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紅泥小火爐、茶盤、茶壺、茶洗、茶杯等等。
水。是潮汕工夫茶重要的一個元素。茶水,99.9%是水,所以水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茶口感。一般認識,山泉水最佳,溪水,雪水次之,自來水最后。當然,隨人環(huán)境污染的加重,在選擇天然水的時候,要考慮到水資源附近的環(huán)境污染情情況。
水溫。不是所以有茶都用100度的水進行沖泡。一般來說,烏龍茶、普洱茶和花茶需要100度的開水。各種芽葉細嫩的綠茶,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左右為宜。茶葉越嫩、越綠,水溫就要低。
茶葉。潮汕地區(qū)工夫茶的茶葉以烏龍茶為主,有鐵觀音、大紅袍、鳳凰單叢(樅)等。大紅袍:主產于福建武夷巖,烏龍茶類,此外還有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并稱“四大名樅”;鐵觀音:主產于福建安溪縣,烏龍茶類,半發(fā)酵;鳳凰單叢:主產于廣東潮州市鳳凰山,烏龍茶類,為潮汕本地產名茶。
茶藝。潮州工夫茶一般只放三個杯子,潮汕有“茶三酒四”的說法,體現(xiàn)潮汕人禮讓精神。斟茶時,三個茶杯并圍成“品”字,凸顯潮汕人重品德。茶杯七分滿,茶太滿了欺客。最后,主人雙手依長幼次策奉上,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品茶。品茶的“品”字是由三個“口”組成的,喝茶時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
潮汕工夫茶的功效
1.清利頭目。因其氣味輕薄,易于上達頭目,消散蒙上之熱,故可用于頭目昏花之癥。
2.利尿。因其味苦,其氣可下行膀胱,以助氣化行水,故能利尿。
3.消暑。因其氣輕浮發(fā)散,可發(fā)泄暑熱之邪,又能下瀉膀胱之水,以除暑濕,故可解暑。
4.清熱。因其性涼,涼則可瀉其熱,故可用于發(fā)熱、煩躁等熱性疾病。
5.明目。因其氣輕盈,能循肝經達目,揚其障目之邪熱,故能療目疾。
潮汕工夫茶的簡介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shù)馗前巡枳鰹榱舜偷淖罴讯Y儀并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yǎng)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工夫茶在潮汕地區(qū)代代相傳,盛行不衰,但并非所有人都懂得潮汕工夫茶的沖茶方法。茶葉、茶具、水、火備齊之后,就差沖茶所費的“工夫”。如果烹茶沒有“工夫”,那便不能叫做“工夫茶”,所以潮汕工夫茶之收功全在沖茶之法。
下面是潮汕工夫茶的8個沖茶步驟:
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工夫。大約起火后十幾分鐘,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工夫就完成了。之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fā)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fā)揮。
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里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后,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
納茶是沖工夫茶的第一道工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樣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云:“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p>
四、洗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洗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后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huán)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只沖一角,然后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fā),由于茶精迅速揮發(fā),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于走七步再沖,目的在于使?jié)L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后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猛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然后蓋定。
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于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fā),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七、燙杯
潮汕話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工夫茶中的工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說,工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沖茶、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可謂得其三味矣。
燙杯,在淋罐之后,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銚形態(tài)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tài)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工夫茶之名,不遠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贊嘆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工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tài)美妙”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里去,這時,茶壺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fā)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于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八、灑茶
幾經數(shù)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
“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
“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稱“關公巡城”。不可灑了一杯才灑另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濃?!皠颉弊质呛苤匾摹?/p>
“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一點一滴必灑盡,稱“韓信點兵”。第一沖還可以留一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后,還要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茶墊上,使壺里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灑茶既畢,趁熱而飲,杯緣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三味杯底。據說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神明變幻,潮汕工夫茶之三味于此盡得矣。
工夫茶近幾年來,在不少關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與“功夫茶”的說法不盡一致:說“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飲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沖泡技巧等等?!掇o?!房s印本中“工”與“功”條目雖云兩字相通,但又說:工夫:指所費精力和時間;功夫:指技巧。工夫茶與功夫茶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葉,在清代時是指紅茶及部分武夷巖茶
1、清僧釋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為僧,與武夷茶結緣。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蘭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闭f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細”制出來的。這里的“工夫”顯而易見是力氣、時間之意后來逐漸引申為花費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劉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縣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閑集》中寫到:“武夷茶高下共分兩種:……巖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次則花香……”說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稱,且為較珍貴之茶。
3、被稱為當代茶圣的吳覺農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茶葉資料選輯》載:武夷巖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民國之后,巖茶就沒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則全指紅茶。如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紅茶篇》中,將紅茶分為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紅碎茶三大類,且按地域分為: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4、民國肖一山主編《清代通史》卷中載: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明末崇禎十三年(1640年),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始由荷蘭轉至英國。這里工夫茶就是紅茶的一種,也說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則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編著的《潮嘉風月記》開篇寫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寫的主要是飲茶時的爐、壺、杯等后半篇則是泡法技巧。這說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葉。是后人誤將“功”寫為“工”,還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將潮州語音“功”、“工”混為一談?不得而知。
2、“功”、“工”在廣東潮汕、福建閩南的方言中音與義是有區(qū)別的。茶圣吳覺農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剛”,“功”音“攻”。我們閩南話中的“工”、“功”的音與潮州相同。義也不一樣:“工”即力氣、時間,“功”為武功、本領、火功。這就說明在茶葉范疇“工夫”與“功夫”是兩個含義。如今盛行的閩式、粵式、臺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沖泡技法。只要到閩、粵訪談,并用閩南話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與“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區(qū)別,且能搞清其由來,因為歷史上此地區(qū)均系“功夫茶”品飲法的時興地。
如何泡功夫茶-泡功夫茶的十大步驟
很多人都聽過功夫茶,但是也有很多人誤解了功夫茶,有人將茶樓的拿著長嘴茶壺的倒茶方法誤以為是功夫茶,其實不然,功夫茶是一種泡茶的程序步驟。下面,我為大家講講泡功夫茶的十大步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功夫。大約起火后十幾分鐘,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葉容易發(fā)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fā)揮。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里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后,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沖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恫枵f》云:“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p>
洗茶
滾湯環(huán)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入壺心,不可斷續(xù),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沖”,始無澀滯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后,應立即傾出茶湯,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這就是“洗茶”。傾出的茶湯廢棄不喝。
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馉t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后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huán)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沖一角,然后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fā),由茶精迅速揮發(fā),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于走七步再沖,目的在于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后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然后蓋定。
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于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fā),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燙杯
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功夫茶中的功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功夫茶后說,功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沖共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這可謂得其三昧矣。燙杯,在淋罐之后,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tài)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tài)美妙。
灑茶
幾經數(shù)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暗汀?,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翱臁币彩菫榱耸瓜阄恫簧⑹?,且可保持茶的熱度?!皠颉笔菫⒉钑r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濃?!皠颉弊质俏匾?。“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第一沖留一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后,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里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品茶
捧起小杯,慢飲細酌,啜畢還以杯口移近鼻孔,品其香味。功夫茶因杯小,香濃、湯熱,故啜后杯中仍有余香,這是一股比從茶湯上溢出的香氣更深沉、更濃烈的“山韻氣”,“嗅杯”因此為工夫茶所獨有的雅趣。
最后還有個斟茶的方法:
斟茶時,四個茶杯并圍一起,以沖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州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注意事項
泡功夫茶時,茶壺講究用宜興的紫砂壺,茶杯最好是景德鎮(zhèn)產小瓷杯,水須山泉,最差的也要井水,自來水是萬萬不入流的。用水也有名堂,最好是用橄欖核燒火,次為蔗渣,最次是炭火,蜂窩煤乃大忌。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ongpao/43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黑茶的泡法
下一篇: 福鼎白茶煮好還是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