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巖茶是福建名茶,而且它還可以分為多個不同的品種,水仙就是武夷山巖茶中最有代表性的存在,茶葉外形簡潔,茶葉比較厚,而且色澤呈暗綠色沖泡出的茶湯清澈,香味濃郁,并伴有淡淡的花香,但想沖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湯,一定要掌握武夷山巖茶水仙的正確沖泡方法。
武夷巖茶水仙怎么泡
武夷山巖茶水仙可以用紫砂茶具或者白瓷茶具來沖泡,而且一定要選擇適合它的水,這種適合用水質較軟的天然山泉水或者井水,不適合用自來水來沖泡,不然會影響茶湯的色澤與口感,另外在沖泡武夷山巖茶水仙時,還要掌握好茶葉與水之間的比例,只有他們的比例適宜,才能讓泡出的茶湯滋味誘人。
武夷山巖茶水仙的正確泡法
1、武夷山巖茶水仙在沖泡時首先要準備好茶具和茶葉,在準備好燒開的山泉水,把準備好的茶具擺放在桌子上,然后沖入燒開的開水,用手輕輕晃動,把茶具洗干凈,再讓它的溫度升高,然后把水倒掉。
2、取適量的武夷山巖茶水仙,放在溫熱的茶具中,茶葉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茶具的容積來選擇,正常情況下它與水的比例應該在1:50左右,放入茶葉后要及時沖入開水,這時水的數(shù)量不能過多,剛剛浸沒茶葉就可以在30秒以內,要把泡出的茶湯倒掉。
3、茶葉吸水溫潤以后能更好的揮發(fā),它含有的香氣,在茶湯倒掉以后要及時二次注水,這次可以到到茶具的8成滿,注水以后三十秒第一泡的茶湯就能泡好,取出以后裝入到品茗杯,然后再次續(xù)水,然后端起品茗杯先灌湯色,再聞茶香,最后慢慢飲用即可。武夷山巖茶水仙是一種耐泡性比較強的茶葉,一次放入的茶葉可反復沖泡5~7次,但每增加一泡都要適當延長出湯時間。
水仙,肉桂,鐵觀音的泡法:
首先,要泡出一壺好茶,必需先準備好上等的烏龍茶,一般是用的是鐵觀音,其它的如黃枝香、大紅袍、水仙茶也可以。 茶具最好用中國的宜興紫砂茶壺。水以山泉水為上,礦泉水次之,用過濾后的自來水也可. 之后就是沖泡茶葉的工夫了,如果泡茶沒有工夫、技巧,那絕對泡不出一壺好茶來,也不能叫做工夫茶了。 所以工夫茶特別重視烹茶、泡茶之法,潮韻工夫茶藝館門口的金漆對聯(lián)“大工夫小工夫一樣功夫,人有道茶有道同求有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小工夫是指茶用具,大工夫就是泡茶的技巧了。
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溫杯燙罐 溫杯燙罐也叫“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壺)等六個動作。先起火大約十幾分鐘后,當水聲颼颼作響時,那就是“魚眼水”(95℃-98℃的水)將成了,應立即將水壺提起,淋罐淋杯,起到高溫消毒的作用。
第二步:引龍入宮 引龍入宮也叫“納茶”,就是將茶葉倒在一張白色的紙上,粗細分開,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壺嘴處,再將細未放在中層,最后才將粗葉放在上面。這樣,納茶的工夫就完成了。 這樣做是因為茶未(碎茶)是最濃的,茶末多了容易發(fā)苦,同時也容易堵塞壺嘴,如果粗細均勻,就可以使茶味逐漸發(fā)揮了。 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茶葉的品種為標準;如:鐵觀音大概以茶壺的五份之二、黃枝香、大紅袍、水仙茶則要以八分滿、而一葉茶則放一片就夠了;如果沒有按茶壺、茶葉的品種來分配,茶葉放多的話,不但泡出的茶太濃,而且味帶苦澀,茶水混濁,甚至有時連水也沖不進去了;如放得太少就沒有味道。所以“納茶”是沖工夫茶的第一步功夫。
第三步:聞聲起羹 聞聲起羹也叫候湯,曾有蘇東坡的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也就是說用這時候的水來泡茶是最好的。也有《茶說》云:“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笨茖W的說法,泡工夫茶的水溫最好是95℃-98℃。
第四步:高山流水 當水二沸時,就可以提水壺沖茶。揭開茶壺蓋,將沸水環(huán)壺口,沿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沖一角,然后再沖各角,同樣忌直沖壺心)。 提水壺宜高,正所謂“高沖低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fā),讓茶香精迅速揮發(fā),茶葉中單磷酸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所以沖水這個程序是工夫茶之中最重要的。
第五步:淋蓋刮沫 也叫“春風拂面”。沖水一定要沖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就可以看到了,好茶壺水滿后茶沫浮起,決不溢出,左手提壺蓋,右手提水壺,輕輕刮去茶沫,然后蓋定。
第六步:里應外合 里應外合也叫“淋罐”,即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于壺上。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fā),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潮汕人有個風俗,第一遍茶水是不喝的,用來清洗茶葉,同時清洗茶杯。
第七步:貨如輪轉 潮汕有句俗話說“燒盅熱罐”也即洗杯。乃是沖功夫茶中最有意思最富有藝術性的動作,即用一個茶杯豎放于另一個茶杯中,用三只手指轉動清洗,表示財源滾滾的意思。熟練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tài)美妙。
第八步: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這一道是工夫茶中另一道重要程序,也即是灑茶。第一遍茶水洗過茶杯之后,再從第三步做起,候湯、沖水、淋罐。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就是前面所說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 “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 “勻”就是勻均,使每一杯茶同色同香同量,也是對每一位客人的同等尊敬,也就是工夫茶講究的“關公巡城”; “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磷酸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潮汕人還有個說法是把茶的精華(茶香精)都滴出來,稱為“韓信點兵”,取“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意思。
第九步:敬茶品茗 最后是敬請貴客品茶了,敬茶也有個講究,就是先從左邊的第一個客人開始敬起,從左到右。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是以左為先、以左為大的。 品茗(喝茶)也有講究: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著茶杯的邊沿,中指護著杯底,叫“三龍護寶”,無名指和尾指收緊,不能指向別人,以示對別人的尊重。
大紅袍的泡法:
水溫的選擇因茶而異,茶越細嫩水溫則低,茶越粗老水溫則高。水溫的控制要長時間的實踐練習才能掌握。如八九十度的水溫是在水開后多久才能達到,這與煮水時的茶具、室內的溫度等客觀因素都有關。同樣,高溫水的維持也要十分注意,水不能長時間煮沸,這是用水常識,但是在是沖泡烏龍茶時,每一泡都對水溫有要求,我們就要在用水時注意及時調整隨手泡的開關或添加清水。沏茶的水溫高低是影響茶葉水溶性內含物浸出和香氣揮發(fā)的重要因素。水溫過低,茶葉的滋味成分--香味就不易充分溢出;水溫過高,特別是悶泡,則易造成茶湯的湯色和茶葉的暗黃,且香氣低。但用水沸過久的水沏茶,則茶湯的新鮮風味也要受損。故沏茶究竟用水溫多少,要因茶而異。
不同茶類對沏茶水溫的要求也不同。一般來說,細嫩的高級綠茶,以水溫85度左右的水沖泡為宜。如沏名茶碧螺春、明前龍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紅袍、黃山毛峰、君山銀針等,切勿用沸水沖泡。因芽葉細嫩,用沸水則將芽葉燙泡至過熱而變黃變老,失去茶葉的香味,其營養(yǎng)成分也隨之減少。可將沸水先沖入保溫瓶內,過一段時間,待水溫下降至85度左右時再沏茶;而烏龍茶、花茶宜用95度的開水沖泡;紅茶如滇紅、祁紅等可用沸水沖泡;普洱茶用沸水沖泡,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沖即飲,沏水后以浸泡2-3分鐘為佳,勿超過5分鐘,以保持茶香;一般綠茶、紅茶、花茶等,也宜用剛沸的水沏茶;而原料粗老的緊壓茶類,還不宜用沸水沏,需用煎煮法才能使水溶性物質較快溶解,以充分提取出茶葉內的有效成分,保持鮮爽味。
但僅從營養(yǎng)角度考慮,用沸水沏茶可使茶水中的水溶性物質較快較多地溢出。經研究,同樣的沏茶時間,用沸水沖茶,茶葉中的有效成分的浸出量為用低溫水沖泡的2倍。隨著沏茶水溫的提高,茶葉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糖類、咖啡堿等成分的浸出率相應增大,除糖類外,都以水溫90度升至100度時,其浸出率的增幅最大。說明沏茶水溫的提高有利于茶葉有效成分的浸出,對人體健康有益,同時也有利于茶湯濃度的提高。
(2)掌握沏茶的"茶水比"
沏茶時,茶與水的比例稱為茶水比。不同的茶水比,沏出的茶湯香氣高低、滋味濃淡各異。茶水比過小(沏茶的用水量多),茶葉在水中的浸出物絕對量則大,由于用水量大,茶湯就味淡香低;如茶水比過大(沏茶的用水量少),因用水量少,茶湯則過濃,而滋味苦澀,同時又不能充分利用茶葉浸出物的有效成分。故沏茶的茶水比應適當。由于茶葉的香味、成分含量及其溶出比例不同,以及各人飲茶習慣的不同,對香味、濃度的要求不同等因素,對茶水比的要求也不同。而不同的茶類也有不同的沏茶方法。 一般認為,沖泡綠茶、紅茶、花茶的茶水比約可采用1:50為宜(即用普通玻璃杯、瓷杯沏茶,每杯約置3克茶葉,可沖入不低于150毫升的沸水)。品飲鐵觀音、武夷巖茶等烏龍茶類,因對茶湯的香味、濃度要求高,茶水比可適當放大,以1:20為宜(3克茶葉,沖入60毫升以上的水)。
再從個人嗜好,飲茶時間來講,喜飲濃茶者,茶水比可大些,喜飲淡茶者,茶水比可小些;飯后或酒后適度飲茶,茶水比可大些,臨睡前因宜飲淡茶,茶水比則應小些。用茶壺沏茶的用水量:用茶壺沏茶,用水量不宜過大。若一次沖泡水量過多,則壺內熱量增大,易使茶湯味變淡,甚而將茶葉燙熟,減少香味,同時還易破壞茶中的維生素C。若水量過少,會使水中氨基酸與兒茶素的比例失調,使茶葉苦澀不爽。更影響口腔內用以品味的粘膜和味蕾的感覺。一般用紫砂壺泡較名貴的茶葉,使用容量150毫升--200毫升的中型壺為宜。壺內放置的茶葉也應適中,過多過少也影響茶味。在中型壺內放置壺內容積三分之一的茶葉較合適,也可以每1克茶葉沖入50毫升的水為限(細嫩茶葉的用水量適當減少,粗茶葉的用水量再適當增大。
(3) 掌握沏茶浸泡的時間
當茶水比和水溫一定時,溶入茶湯的滋味成分則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沏茶的沖泡時間和茶湯的色澤、滋味的濃淡爽澀密切相關。另外,茶湯沖泡時間過久,茶葉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質等會自動氧化,降低茶湯的色、香、味;茶中的維生素C、P、氨基酸等也會因氧化而減少,而降低茶湯的營養(yǎng)價值。而且茶湯擱置時間過久,還易受環(huán)境的污染。如茶葉的浸泡時間特別長,則茶葉中的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易滋生細菌而引起霉變,更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故日常家庭沏茶也要掌握沏泡的時間。沏茶時間短,茶汁沒有泡出;沏茶時間長,茶湯會有悶濁滋味。日常沏茶提倡邊泡邊飲為佳。一般紅綠茶以沖泡五分鐘為宜;紅碎茶、綠碎茶因經揉切作用,顆粒細小,茶葉中的成分易浸出,沖泡三、四分鐘即可(如在茶中加糖或加奶后再沖泡也以五分鐘為宜);烏龍茶因沏茶時先要用沸水澆淋壺身以預熱,且茶水比重大,故沖泡時間可縮短為:第一次沖泡時間為一分鐘,第二次沖泡時間為一分半,第三次為二分,第四次為二分半,依次遞增,以使茶湯不會先濃而淡;緊壓茶為獲得較高濃度的茶湯,用煎煮法煮沸茶葉的時間應控制在十分鐘以上
品質特征
根據(jù)《地理標志產品武夷巖茶》國家標準,武夷巖茶之主要品種——武夷水仙產品分為特、一、二、三級共四個等級,特級武夷水仙的感觀指標表述為條索壯結、色澤油潤、勻整、潔凈;香氣濃郁鮮銳、滋味濃爽鮮銳、巖韻明顯、品種特征顯露,湯色金黃清澈,葉底肥嫩軟亮、紅邊鮮艷。
色澤鑒別
色澤鑒別主要是看干茶的嫩度和光澤度,色澤狀況也能反映出茶葉的鮮嫩程度和制茶工藝的優(yōu)化程度。具代表性的武夷水仙茶色澤油潤、明亮呈鮮明之褐綠色,俗稱“寶光”色。
茶香鑒別
干看外形時結合干茶茶香,可作為內質香氣的高低、純異的參考和補充,辨別有否異味、串味等。
濕看內質
通過對茶葉沖泡后的香氣、湯色、滋味、葉底等四項來評判,其中以香氣和滋味為主,湯色作為參考。
香氣
第一泡,2分鐘帶湯嗅聞香氣,辨香氣純異,高低;
第二泡:3分鐘辨香氣類型,巖韻,長短;
第三泡,5分鐘辨香氣持久性。
武夷水仙以香氣濃郁清長、香似蘭花而勝似蘭花,且以清新幽遠者為上品。生長在武夷山正巖區(qū)域的武夷水仙具有多種香型,蘭花香型、桂花香型的水仙;石乳香型是碼頭巖一帶;這些生長在自然條件優(yōu)越之地,制作精良的正巖水仙茶地域香顯露。
湯色
觀察茶葉湯色亮度以及清濁度,武夷水仙湯色一般呈金黃色,清澈鮮麗,沖泡四次之后水色仍然不變淡者為貴。武夷水仙的湯色以深金黃色最佳。湯色渾濁、發(fā)暗等弊病形成原因與初制工藝失誤有關。
滋味
通常以第二泡作為主要參考,正巖產地的武夷水仙滋味醇厚甘爽、巖韻明顯,入口過喉均感潤滑活性,喉嚨生津,齒頰留香;通常以沖泡五次以上,茶的.韻味仍未變淡者為佳。
葉底
優(yōu)質的武夷水仙沖泡后,浸泡葉面容易展開且極柔軟,葉緣紅邊鮮明、葉片中央清澈淡綠,略帶黃色,即常言的“綠葉紅鑲邊”(三分紅七分綠)。這是審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比對葉底的色澤、薄厚與軟硬的程度等。
武夷山茶區(qū)素有“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的說法。這句話就說明了武夷山水仙茶最大的特點就是滋味醇厚,而以武夷山的肉桂茶最香。通過本文的介紹,希望各位茶友能更好的挑選武夷山水仙茶。
綜上所述武夷山水仙茶的品鑒方法,喜歡喝茶的朋友一看就明白啦,每天喝杯茶,精神一上午。
鮮葉采摘后經過曬青、做青、炒青、初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挑剔、毛茶、補火等工序制成 。 烘干。通過熱化學作用,發(fā)展色、香、味品質。要求進風口溫度150℃,攤葉厚2~3cm,轉速快盤,烘至七、八成干,手觸略有刺手感時下機,攤放2~3h,梗干滋味更醇和;足火溫度100~115℃,慢盤烘至手折梗脆斷為適度,下機稍攤涼,密封保存。
武夷水仙制作工藝,可視綜合閩北、閩南的傳統(tǒng)工藝“中曬中搖”為特色;其成茶品質穩(wěn)定,具有閩南制法的清香而又具有閩北制法的醇厚。
武夷巖茶的品鑒技巧
俗話說“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茶葉是武夷山的主要經濟作物,武夷山茶葉生產的歷史十分悠久。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武夷巖茶的品鑒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次觀色
分別是干茶茶色,褐綠帶寶色,佳者有褐、綠、紅的三節(jié)色,精者深褐油潤;茶湯色,橙黃或金黃,火功高或老茶者色略深至橙紅等;葉底色,軟綠帶紅邊或紅點。
四種感覺
茶水厚重潤滑,香氣清正幽遠,回甘快速明顯,滋味滯留長久。
五道聞香
聞干茶香,聞氣香,聞湯水香,聞品飲后的杯底香,聞冷湯冷葉底香。優(yōu)質茶的香氣一般銳者需濃長,幽者需清遠,有芳香馥郁氣的天然香,香氣持久而純則佳。
六類香型
清香,清花香,花香,花果香,果香,特征香。
七個品種的特征香
水仙-->蘭花香;肉桂-->桂皮香;烏龍-->水蜜桃香;佛水-->雪梨香;奇蘭-->杏仁香;水金龜-->臘梅香;鐵羅漢-->中藥味。這均指棠規(guī)而言,因植地和工藝不同,又會有所變化。
巖茶沖泡的茶水比例
一般1:20左右為宜,即1克干茶20ML水,比如常用120ML的蓋碗6-7克干茶即可。無論用壺還是用蓋碗,水要沖滿,利于保持水溫且宜于刮茶沫,水要高沖,即常言的“懸壺高沖”,以促茶葉松動出味。
出湯快慢
浸泡時間的長短,因茶而異。精茶,火功高者,一般只要10-20秒左右,火功低者可略長。二三泡后可視個人可味輕重依次延長浸泡時間。此外,可根據(jù)品種、條索粗細、口味濃淡靈活掌握。
品賞
武夷巖茶“重在吃水”,因此要細心感悟其滋味,端起品杯之時,先觀其色,再聞其香,再品其味。老茶客品飲技巧多是茶水入口后,翹起舌尖,向口中吸氣,使茶湯轉動、充盈整個口腔,此為“啜”。
意在感覺茶水有無苦澀、苦澀面大小和苦澀程序輕重,是否醇厚甘活。然后徐徐咽入喉,再體味是否順滑潤暢、清冽甘甜活。
品飲武夷巖茶,最忌粗心大意、三心二意。茶是品出來的,優(yōu)劣是比出來的.。除用心品啜之外,可將同一種茶常進行對比品飲,也可以不同種茶進行對比品飲。
這樣既能分辨同種茶的優(yōu)異,又能品味出不同茶的不同風格,以增進品飲記憶,茶百科每天都會喝不少茶,并且養(yǎng)成習慣做品茶日記。
洗茶
按茶葉專家詹梓金及吳文南等人的說法,熟香烏龍茶無需洗茶,洗茶之意指茶不衛(wèi)生。其實,武夷巖茶炒時鍋溫達200度以上,焙時也超100度,且足火、燉火都要好多個小時,又要經風選揚篩等,不衛(wèi)生的情況很少,幾乎不存在。
有時為了使茶盡快出味,以便品飲,可將茶用開水稍浸一下,即可去水,此我們常稱之為“溫茶”或“潤茶”。
關于“精華”之說
友們會常參與茶會等,聽到泡茶人會說“一道湯,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這類說法是有此欠妥的。武夷巖茶以茶水厚重為主,第一道會浸出內含物30%左右,只是第一二道咖啡堿、多酚類物質含量大,略有苦澀。
好的巖茶至少可泡七八道,甚至十多道,茶百科本人還時常會在冬日里把泡多道后的巖茶一起再煮上一會品飲。精華何止三四道呢?
關于公道杯聞香杯
公道杯多是為了中和茶湯,便于分茶。至于聞香杯以嗅茶香。這兩個茶具,如果泡巖茶掌握熟練,完全可以省略,也建議省略。巖茶水厚香長,品飲宜要有適當?shù)臏珳?,直接通過“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來均分各杯茶湯即可了。
品飲聞香通過品杯即可,品過后聞杯底冷香,此亦不會因通過公道杯再分湯而太過降低茶湯溫度及香氣。也化繁就簡,不失茶人色。
有友問,可能會有茶渣或小葉片影響湯美感,這些需要泡茶人出湯心靜,所謂心靜湯清。入茶時心靜,把碎茶末過掉,出湯時心靜氣緩,都可以減少這種情況。
香清甘活
此說法首見于清代曾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的長樂人梁章鋸。梁晚年因病奏請開缺調理,曾幾度前往武夷山游。一次夜宿天游觀,與靜參羽士談茶事。
靜參把武夷巖茶分為四等?!耙辉幌?,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钪蛔?,須從舌本辨之?!?/p>
這種遞進式的評第是符合規(guī)律的,被茶人奉為經典。而今卻很多人把它寫成“活甘清香”,意是“活”最為優(yōu)異,凡此“等而下之”評茶,不符合審評、鑒賞武夷巖茶的程序。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ongpao/75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水仙茶怎么泡,水仙茶適合什么人喝
下一篇: 白牡丹茶怎么泡,白牡丹茶的正確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