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丹道修煉中關于雜念的產生與克服
    丹道的關鍵
    ,在于入靜
    ;入靜的關鍵,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
    ,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丹道。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
    ,什么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丹道止念之法
    ,去除雜念
    ,虛無窟內細搜求,原來只是靈明處
    ,養(yǎng)就還丹跨鶴游
    “神識出竅”淺談
    《氣功》雜志1998年第2期載有倪振飛先生“元神及其沖舉方式”一文
    ,認為“神識出竅”就是“升仙成佛”
    ,此見地大錯
    ,有必要糾正之。倪先生所實證的是“神識出竅”之事
    ,此事只是修道途中的過程而已
    丹道證悟:修煉的成效如何
    ,取決于入靜的程度深淺
    入靜是修煉的重要內容之一。道家指去除雜念
    ,進入清靜狀態(tài)進行修煉
    ;也指通過氣功鍛煉,排除雜念
    ,進入高度寂靜的境界
    。兩千多年前,就有一個詞在形容這種入靜狀態(tài):坐忘《莊子·大宗師》一篇中這樣講:“墮肢體
    ,黜聰明
    ,離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謂坐忘
    。”大意是:忘了自己的身體
    ,沒有了眼和耳等的感知
    ,也忘卻了一切有形
    2024-06-05
    修心最重要的清凈
    一個人的心靈若是清靜無染,即使身處困苦的境界
    ,也不會有眾多的煩憂
    ;一個人的心靈若是不安煩亂,即使天天身在深山老林
    ,也是如同身處鬧市
    ,不得安寧。真正的清靜
    ,不在它方
    ,也并不遙遠,就是一顆干干凈凈的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胺蛉松窈们澹臄_之;人心好靜
    ,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澄其心
    ,而神自清;”意思是本我原本是
    2024-05-30
    《清靜經》之濁與靜
    清靜經
    ,全稱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就是我們說的老子,也是道教的祖師爺
    。這篇文章基于《道德經》的基礎之上
    ,用里面的思維方式,給我們講解了人處于混亂狀態(tài)下
    ,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讓頭腦清醒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大道無名
    ,長養(yǎng)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
    2024-05-30
    《黃帝內經·素問》理解之人的壽命定義為百歲
    黃帝內經:昔在黃帝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
    ,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
    ?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食飲有節(jié)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此處
    2024-05-30
    《素問·上古天真論》御神
    、持滿
    讀《黃帝內經》
    ,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其中歧伯對今人的描述
    ,與現時之人基本一致
    。頓時以為人類從古至今都沒有變過。上古時代的人
    ,懂得養(yǎng)生之道
    ,能夠取法天地陰陽之道,調和術數之理
    。飲食有節(jié)制
    ,作息有規(guī)律,不妄事操勞
    ,所以能夠形神俱旺
    ,終老天年,長命百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在的人則完全不是這樣
    ,把酒當水喝,以狂妄為正常
    2024-05-29
    《道德經》第25章 怎么理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德經
    ,這部被譽為東方哲學瑰寶的經典
    ,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和做人處事的道理。其中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這一句話,更是包含了大道至簡
    、萬物皆有起源的哲學思想
    。本文將從多個方面對這句話進行全方位解讀。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為何說“大邦者
    ,下流也
    ,天下之牝也”
    《道德經》第六十一章通行本原文:大國者下流也
    ,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靜勝牡
    ,為其靜也故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
    ,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
    ,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
    無為故無敗
    歷史文化源流|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原文: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民之從事
    ,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
    ,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簡譯:事物安靜時容易把持
    ,事情尚未發(fā)生時容易圖
    2024-05-29
    《道德經》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
    ;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
    ;修之于邦
    ,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善于立法的人自己就會被禁錮在法律的規(guī)范之內無法自拔
    ,善于聚攏徒眾的人自
    2024-05-29
    《道德經》: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
    ,意指人與自然
    、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在這種狀態(tài)下
    ,人的行為和思想與自然和社會的節(jié)奏相一致
    ,人的生活和行為都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和社會的準則。這種狀態(tài)需要人們有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達到
    故失道而后德怎么理解?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出自《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意思是
    ,所以,喪失道才生德
    ,失德才生仁
    ,失仁才生義,失義才生禮
    。禮是忠信不足所致
    ,是禍亂之首。老子講:“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笔У蓝蟮拢四斯湃艘曰蹫橘F之智慧
    。當人
    2024-05-29
    清靜
    ,人間正道
    道家有一本經典寫得非常好,將近四百個字
    ,叫做《清靜經》
    ,你們不管學佛修道的找來念念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肚屐o經》可以同佛家的《心經》媲美
    ,但是如果講學術,對不起
    ,那是仿照佛家《心經》來的
    怎樣理解《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
    ,惟萬物為芻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话闳藭詾檫@是說天地不仁義
    ,世界很殘酷的意思,這其實是誤解了老子的意思
    道家養(yǎng)生有“六守”
    道”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派別
    ,其核心為崇尚自然
    ,主張?zhí)竦摕o、頤養(yǎng)天年
    。其中“和、氣
    、仁”等道家思想與中醫(yī)和養(yǎng)生關系密切
    道家熱門文章
    1 《道德經》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2 【炁體源流】|短摘匯宗|火 候 3 你的福報
    ,藏著承負